元末明初偰氏五进士的文学交游与影响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xin_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末进士偰逊为避红巾之乱携家入高丽,家族成员遂成为高丽的归化人,偰逊儿孙有四人考中高丽-朝鲜进士,成为元末明初朝鲜半岛的文坛名人。半岛文人对偰氏五进士的汉语诗文创作感到耳目一新,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创作灵感,在作品的风格和题材上进行了模仿。半岛文人熟悉偰氏的家族、民族文化后,对其作品进行了品评。偰氏的文学交游跨越了民族、国家间的藩篱,客观上为儒家文化在朝鲜半岛的发展和巩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其他文献
盛昱《红楼梦赋图册》是由《红楼梦》小说“元典”到题咏之作沈谦《红楼梦赋》,再到由赋之“语像”而形成的、异于直接从小说文本衍生而出的“图像”之作。因“赋”的渗入而使小说与图像产生距离感,这便在从“语像”到“图像”的演变过程中被赋予“闺阁昭传”与“移情”礼闱的文化内涵,实现由“我注红楼”到“红楼注我”的转化。
口头传统是了解华北宗族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往关于华北宗族的研究大多依赖于文字记述,却忽略了文字叙事与口头叙事之间的差异,前者带有明显的士大夫文化特征,而地方化和日常化的口头叙事结构却为我们探究华北宗族历史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即呈现出民间宗教传统与宗法原则的整合与分野。
郝苏民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入民间文艺研究领域,迄今六十余年持续关注多民族民间文艺,尤其是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他以“在场者”的身份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与高等院校民间文艺理念、研究旨趣的分野。正因他对两者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促成了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西北民族学院(今西北民族大学)所开始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多学科融通建设历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边垣在新疆狱中搜集和编写,195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洪古尔——蒙古民族故事》是中国《江格尔》第一个印刷文本,但边垣的生平却鲜为人知。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找到边垣早期档案,从中发现线索找到他的亲人和遗物,证实“边垣”是边燮清的笔名;查阅他后期档案,探寻与《洪古尔》文本化过程相关的信息,并利用新资料,解决了《江格尔》研究史上一项悬而未决的问题。
2019年11-12月,乔治·马库斯(George E.Marcus)和迈克尔·费彻尔(Michael J.Fischer)应邀访问云南大学,参加“绘画人类学的多学科实验:国际研讨会和人类学绘画展”。会展期间庄孔韶与两位学者多次交谈,其中11月28日下午(会展前)在云南民族博物馆茶馆的座谈就文化直觉、艺术实验与合作人类学等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深度交流。该稿根据此整理翻译。在场人士包括庄孔韶、马库斯、费彻尔、和柳、张俊龙、龚诗尧、茶艺师。本文已获庄孔韶、马库斯、费彻尔授权发表,由和柳翻译、整理。
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身怀绝技的七位英雄变成北斗七星的神话是由AT513“奇能异士来相助”(“超凡的好汉弟兄”)和AT653“兄弟皆好汉”(“才艺高强的四兄弟”)两个民间故事类型形成,AT513和AT653民间故事类型提倡超凡的英雄彼此团结,合作完成各种艰难任务的主题。七个英雄变成北斗七星的神话体现了蒙古族崇尚英雄主义的传统和北斗七星信仰的完美结合。在提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当今世界,以上两种类型的民间故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国内少数民族的叙事传统被当作“文学文本”加工利用,忽略了其作为文化传统的整体性、活态性及其多元化文本特征。东巴叙事传统所具有的仪式表演、口头演述、诗歌舞画融一体的叙事特征决定了其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基于共时性、历时性两个视角,对不同文本、不同文类、不同民族的叙事传统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从以书面文学文本为基础的研究转向以民族志为导向的多维度研究。这种多维度的研究范式不只是少数民族叙事传统研究的新路径,也是促进口头诗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长点。
蒙古文《格斯尔》是由独立流传的单部及多部本组合而成的长篇史诗,在组合、编纂过程中,一些诗部体现出不同于传统史诗诗部的非典型特征,这些非典型特征往往隐含着其形成原因和特殊的功能。“勇士复活之部”就是一部结构、主题、情节均体现出非典型特征的诗部。文章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提出此章非典型结构的形成是以独特的功能为导向,即该结构促使叙事内容和抒情诗歌的传统功能发生了转变,使其简单情节成为独立诗部的同时,在蒙古文《格斯尔》传记体书面文本形成过程中,亦发挥了承上启下的语篇功能以及回归蒙古英雄史诗传统的逻辑功能。
空行母作为藏传佛教的神祇,被一些西方学者描述为“女权主义者的圣骑士”和“阿尼玛”。从本位文化中去体认和检验西方学人的空行母观,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用“文化的位移”“文化的接受”和“前理解”等来阐述。西方人的空行母研究有助于对本土文化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他们对我们熟视无睹的事象所做出的细致阐述,弥补了我们尚未注意和研究的民族宗教、文化现象。
鬼传说必须使用的核心结构为“异常事件”和“解释”,二者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文本内部逻辑的自圆其说,更可强化叙事的真实性与恐怖感。此外,鬼传说也存在“辅助结构”,即用以陪衬核心结构的分支情节,依内容可分为“回声”“布景”“休止符”三种。视不同的叙事需求,辅助结构可择一或任意地与核心结构进行组合搭配。通过交叉验证古今鬼传说的核心结构和辅助结构,可看出我国鬼传说在情节使用上的传承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