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入门必读之书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_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子然先生的《训诂理论与应用》(巴蜀书社,2002)是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该书内容覆盖面较广,涉及传统训诂学理论的方方面面,且章节安排较有条理,是一本较好的训诂学入门教材。下面具体谈谈笔者读完该书后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内容丰富,编排有序
  
  宋子然先生编写的这本《训诂理论与应用》是作为四川师范大学汉语史研究生的教材来使用的,具有较高的归纳性和条理性。该书分为理论篇和应用篇。理论部分分为六章,分别为:一、概论;二、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方法;四、训诂的体式和术语;五、训诂的忌讳;六、训诂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可见,该书上篇几乎囊括了训诂学理论方方面面的内容。应用部分则分为以下两章:一、训诂在人文科学中的应用;二、训诂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该部分主要是编选了今人研究法律、舞蹈、军事、医学、货币、饮食等专业中的训诂材料,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让读者深刻地感知训诂学在法学、舞蹈、军事等人文科学以及在中医、货币、饮食等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体会到训诂学并不是一门过时的学科。总体看来,该书内容虽然很多,但编排上很有条理,从理论分析到实际运用均有涉及,有从而利于读者对传统训诂学有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认识。
  
  二、既重理论探讨,也重视实际应用
  
  该书之所以分为理论篇和应用篇这样上下两篇,主要是考虑到理论如何运用的问题。作者在后记中说“讲授训诂学多年以来,一直觉得这门课程的内容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讲理论、讲方法,一部分讲应用、讲操作。这样才与这门课的应用性相符合,才能赋予这门学科以无尽的生命和一定的价值。”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清代学者陈澧在其《东塾书记》中曾说:“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是对训诂学实用功能最为明白贴切的表述。所以,今人学习训诂学重在使用训诂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在阅读古文献资料时遇到的困难。
  在阅读该部分时,笔者在作者的分析当中不仅学到了一些古代文化常识,还学到了对具体问题如何进行分析的方法。例如:作者在阐述“葱”的有关问题时,指出中国古代食葱的历史很早,葱在古代属荤菜,所以佛道中人以及普通人在祭祀、斋戒时是不吃葱的,并举古代文例加以佐证。在谈及葱的命名时,采用了训诂学中从声音入手,探求语源的方法,较有说服力。
  
  三、举例翔实,且涉及面颇广
  
  作者在论述一个问题时,往往都是佐以多条例证,以便能使读者对所论说的问题有个清楚的认识。例如:在讲解术语“曰、为、谓之”时,每个术语都各举两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谓之”条下举了这样两例: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并由此补充说:“‘谓之’又写作‘之谓’,如末一例。”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教材中,论及“谓之”时,就没谈及此点。可见,作者用心之细,治学之谨。
  再如谈到训诂内容包括“显示语法”这一部分内容时,认为旧训诂对词句的语法分析比较粗疏零碎,训诂专书一般只限于收录一些虚词,至于句法则完全是空白的。但是古代的传注,在解释词义之外,有关虚词和语序的说明及解释还是屡屡可见的。为说明该点,作者从“解释虚词、说明语序、指点语气、语序颠倒、词类活用”等方面,一一举出古注中的例证,让读者一目了然。
  至于举例涉及面广,是指作者所引用的例证来源较广,有古人的经注,有古人对诗歌的注解,有字书、辞书、韵书、小说、杂著(医学、法律等方面)、读书笔记等等,总之能用来说明问题的,作者都加以征引。足见作者阅览面之广,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要学好训诂,没有大量的文献阅读作基础,是不行的。
  宋子然先生的《训诂理论与应用》这本书优点颇多,但笔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较细微的问题,兹举例如下:
  ①当为,当作
  作者在论述这两个术语时认为:“(这两个术语)都用于纠正误字。‘当为(当作)和读为(读曰)’的区别在于:‘凡言“读为”者,不以为误;凡信“当为”者,直斥其误。(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其中因字形相似而致误者,称为‘声之误’。”
  笔者认为此表述有误。首先,“当为”和“当作”这两个术语并不只限于校勘时纠正误字,有时也用于破假借字,易字而通其音、义。传注中“当为”和“读为”有时相通混用。如:
  《礼记·玉藻》:“唯君有黼裘以誓省”,郑玄注:“省当为狝。狝,秋田也。国君有黼裘誓狝田之礼。”
  《诗经·周颂·载芟》:“有略其耜,俶在南亩”,郑玄笺:“俶载当作炽菑。农夫既耘除草木枨株,乃更以利耜炽菑之。”
  其次,“当为”和“当作”在作为校勘术语时,因声近而误写者,称为“声之误”,因形近而误者,称为“形之误”。如:
  《周礼·天官·腊人》:“共豆脯”,郑玄注:“脯非豆实,豆当为羞,声之误也。”
  《周礼·天官·夏采》:“以乘车建绥”,郑玄注:“绥者当作緌,字之误也。”
  可见作者在这里将因字形相似而致误者,称为“声之误”,显然有误。
  ②有些地方表述不够清晰,没有予以充分的解释。
  作者在训诂的体式和术语这一章中,谈及注疏的名称(传、解、笺、注、校)时,都引用《说文》,从“传”“解”“笺”“校”的字形入手,分析它们作为训诂体式意义的由来。虽然作者引用了《说文》,可是对所引材料没有作进一步的具体分析,例如作者对“笺”作了如下的分析:
  《说文》:“笺,表识书也,从竹,戋声。”注疏叫笺,从汉代的郑玄开始,郑玄《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可见,“笺”有修正、补充的意思。……
  作者引用《说文》无非是有助于读者了解“笺”的意思,但从以上表述来看,此举不但没有说清楚“笺”为何有修正、补充的意思,而且让读者对许慎所言“表识书也”表何义也不够了解,原因就在于作者对此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许慎所言“表识书也”应作何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对此也只是引用了上文提到的郑玄《六艺论》里的一段话,并没有对何谓“表识书”作一明确的解释。要搞清楚“表识书”的真正含义,可以参看徐锴的《说文系传》,徐锴在“笺”字条下作如下解释:“笺,表识书也。于书中有所表,记之也。”可见,“笺”主要是指在读书过程中有些想表达的想法,遂将其在旁边记下来。所以,“笺”才有修正、补充的意思。
  著作当中出现一些较细微的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瑕不掩瑜,作为一本训诂学通论性质的书,《训诂理论与应用》一书较之陆宗达、张永言、王宁等训诂大家的训诂专著相比,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并不大。但是,就笔者看来,此书内容丰富,文笔晓畅,可作为训诂学方面的入门读物,从而为深入从事训诂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作者在后记里所说:“如果要作为汉语史研究生的教材,还需要加以深化、细化才行。”
  
  (何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认知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反对主流的生成语言学的过程中发展起来。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因此其结构和功能也应被看作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制约。人的语言能力应看作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认知语言学被定义为“一个以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我们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为基础和依据进行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学派”。  据此,
期刊
[摘要]唐诗宋词具有的美妙音调与作品中的巧妙的平仄配置有关。讲平仄,就是指让平声字与仄声字有适当的搭配,以便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如果用普通话的字调去判定唐诗宋词的平仄,我们发现其与作品的固有平仄偏离颇大,但如果我们用粤方言去定平仄却与作品的固有平仄往往是相吻合的。在这里,试论能否借助粤方言来判定唐诗宋词的平仄。  [关键词]普通话 粤方言 唐诗宋词 平仄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后世文人
期刊
诗仙李白,一生豪放飘逸,洒脱不羁,他的诗作更是想象奇伟,境界壮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李白的诗中,诗人的奇思妙想往往借助夸张手法展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  李白诗中的夸张,绚丽多彩,酣畅恣肆,笔力雄健,水到渠成,实非人力所能为。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诗仙不同诗作中的夸张:    一、写山写水    李白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
期刊
汉译佛经里的“当”常常可以用来表示将来时。例如:  1.太子灯光,念计无常,传国授弟,即时出家……游行世界,开化群生,当还提和卫国,度脱种姓及国臣民。(修行本起经,3/461b1)  2.但见六波罗蜜种种解脱,但见当作佛,但见余佛国,但见了了佛尊法无有与等者。(中本起经,8/435b)  3.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天中天,皆为人中尊,悉于其中作佛。(道行般若经,8/431c)  4.若有当来比丘,当以是
期刊
任学良先生的《汉语造词法》提出了“修辞学造词法”并举出比喻借代式等8式,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疏漏之处,特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关于命名、定义    《汉语造词法》提出“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就叫做修辞学造词法。”  我们认为“修辞学造词法”命名及定义均欠妥。修辞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造词法是语言学的另一个分支语法学中的一个概念。将“修辞学”冠于“造词法”不但会产生
期刊
“连动式”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李荣先生编译的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原名《国语入门》,出版于1948年)一书中,原文是“动词结构的连用式”[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之后,尽管它的范围有大小之争,“连动句/式”这个名称还是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80年代后,随着句型句式研究的深入,连动句/式的研究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对连动句的性质、存废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讨论。    1.连动句的性质  
期刊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与第四十五回分别三次出现“你想什么吃?回来好给你送来的。”“想什么吃,只管告诉我,我有本事叫凤丫头弄来了咱们吃。”“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红楼梦》的语言表达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我考察了同一时期的《恨海》《聊斋志异》以及现代的京味作家作品《四世同堂》《皇城根》,均未发现同类句式。这一小句“你想什么吃?”其表意指向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问
期刊
我国古典历史散文《战国策》,是一本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著作。该书有极浓厚的纵横家色彩,里面的谋臣策士长于论辩善于说理,在他们的如簧巧舌面前诸侯的征战甚至于天下分合尽在三言两语、摇唇鼓舌之间,白可成黑,方会变圆,死亦复生。他们的语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内容精辟,启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极具感染力,是语言艺术的巅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我看来,这些擅长语言艺
期刊
长期以来,对普通话语音的研究多停留在声、韵、调与各方言的对比上,而对方言区内的人们所说普通话的语调偏误的细化研究还较少,对方言区内某特定人群的普通话语调偏误分析及引起偏误的原因的研究则更少。所谓“普通话语调”,指的语流中除声、韵外,能表现语音的长短、高低、轻重格式及节奏、停延、音变等内容的语音构成要素。尽管这些内容均是“游离于声、韵之外”,但在语流中一旦与声、韵组合,便形成了普通话特有的一种“味儿
期刊
现代汉语AA重叠式有重叠构词与重叠构形之分。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收词情况看,AA重叠式基本上是重叠构词,只有“大大”“常常”“偏偏”“刚刚”“明明”“仅仅”“略略”“稍稍”少数几个词,它们的单音节形式和重叠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并行使用,其重叠形式还没有固定为重叠构词,应看作重叠构形为宜。所以,考察《现代汉语词典》AA重叠式主要是对AA重叠构词的考察。AA重叠构词包括叠音词、重叠词两类。  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