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陆战主宰者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f_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直升机、航空发动机、电子设备堪称中国航空工业中“三块短板”,其中直升机的研制工作多年来只是在外国出口的“残羹冷炙”上小修小补,严重缺乏在自身技术积累上进行的自主创新。1997年7月,当解放军进驻香港时,12架国产直-9A型武装直升机成为首批空中进入者。熟知国际装备水平的人看到这些中国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武装直升机后,不能不对陆军航空兵装备的状况发出叹息,因为该型机落后国际先进水平不下二三十年。最近,中国航空工业推出了武直-10并将其作为主战装备,陆军航空兵使用进口装备的情况才有望结束,技术水平也终于同世界接轨。
  武直10的推出,结束了陆军航空兵多年使用万国牌装备的窘况,也令中国武装直升机的研制水平赶上世界水准。
  
  传统作战观阻滞发展
  
  上世纪30年代,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发明的直升机问世后,很快便用于战争,主要担负战场浅近后方的运输任务。6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首次组建了主要装备直升机的“第一空中骑兵师”,开辟了陆战场上立体作战的新时代。后来的局部战争和西欧的军事演习都证明,武装直升机是对付敌方坦克最有效的“空中杀手”,也是最能有效直接支援己方地面部队的利器,西方强国和苏联都建立了规模庞大的陆军航空兵。中国陆军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却一直没有这一兵种,陆上行动还主要靠“铁脚板”。
  中国引进苏联直升机并进行仿制的时间,其实并不晚。1951年苏军开始装备米-4型直升机(此后20年内一直作为标准装备)后,中国在1955年便引进并建立了第一个直升机大队。1956年,中国又同苏联签订了引进米-4直升机资料并自产的技术合同,并于1958年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仿造成功,命名为直-5。由于早期产品均不合格,直至1963年才定型转入批量生产,至1979年停产时共生产545架,单机成本48万元。直-5载量为1.2吨,或运载11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机舱内还装入一辆北京212A吉普。不过该机最大弱点是装载量小,不具备防护能力,战场上生存能力低。因此,直-5未装备陆军,只拨给空军作为运输之用。1962年以后,苏联断绝了对华航空技术援助,中国开始自己摸索研制新直升机。经过十几年努力,1977年直-6机设计定型,然而测试表明该机发动机功率不足,飞行安全性差且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被迫于1979年停产。
  与此同时,在研的直-7重型直升机也因经费不足停止。国产发动机落后这一“心脏病”,使中国自研的直升机乃至战斗机迟迟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建立了军事合作关系,法国直升机被引进,成为国内研制直-8型的样品。80年代初,国内大幅削减国防费,直-8项目又下马,一时陷于无新机型在研、定型机停产的窘况。中国直升机研发和装备严重落后于世界潮流,其中固然有财力不足的原因,更重要还是作战观念落后,许多领导人拘泥于步兵制胜的传统,发展航空兵只单纯偏重争夺制空权,未充分认识陆军航空兵支援地面战斗的重大意义,导数对直升机的重视和投入都不够。
  1985年中央军委决定裁军100万,重点减少传统的步兵,加强技术兵种,于翌年建立了陆军航空兵。陆航创立之始。主要装备是只具备50年代水平的直-5和少量进口直升机,还没有能在战场上直接支援作战的武装直升机,不过这一新兵种的建立毕竟反映出军方高层在协同作战的观念上有了一大进步。
  要从根本上改变陆军航空兵的落后面貌,中国必须研制专用的有先进水平的武装直升机。
  
  自主科研打破落后
  
  陆军航空兵建立后,中国便把武装直升机作为发展的第一重点。由于国内技术基础薄弱,军费不足和军队长久发展的要求又不允许大量向外军购,于是中国决定利用已引进的法国“海豚”民用直升机(欧洲直升机公司的AS-365N多用途轻型直升机)生产线,利用法方专利,将其改型为武装直升机。由于该机涡轴发动机比较先进,其改进空间和载量大,在原机平台上装上“红箭-8”反坦克导弹作为主要装备,并选用航炮、机枪和航空火箭,总算可以作为反坦克地面攻击之用。
  根据许可证生产协议,哈尔滨飞机公司制造了50架不同型号的直-9原型机,并且提高了该型直升机的国产化率,还制造了舰载型及装备空空导弹的机型,命名为直-9W。直-9W最大起飞重量4吨,其最大巡航时速246公里,最大倾斜爬升率每秒7.8米,最大垂直爬升率每秒3.5米,航程664公里,续航时间3小时52分钟,使用升限6000米。上述性能在民用型的直升机中可达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然而其最大的弱点是机体按民用设计,正面横截面积大,且无防护装甲。此机短翼下满挂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发射巢,确实威风八面杀气逼人,但是它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却很差,只相当于美国60年代末在越战中匆忙改造的机型水平。尽管如此,中国能够完成直-9的机体和发动机国产化,总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产武装直升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解决西藏地区空气稀薄普通直升机停悬困难的问题,中国还从美国引进了24架“黑鹰”直升机,这也是当时中美之间最大的一项军售项目。然而1989年以后西方对华实施了武器禁售,“黑鹰”的零配件从此得不到继续供应,引进其他军用直升机也在原则上受到禁止,只有法国的供应宽松一些,却也不尽可靠。
  中国在一时还难以自主研制先进直升机的情况下,又回头对苏联及其后继者俄罗斯购买军机。考虑到苏联20世纪60年代设计,70年代大量生产并长期作为陆军主要装备的米24武装直升机已经过时,且价格不菲,中国主要采购了俄罗斯的运输直升机。最先引进的是苏联80年代生产的米-17重型直升机,因体态庞大而绰号“河马”,因其结实耐用,运载量大(可载运28名士兵和轻型火炮),且中国早就使用和仿制“米格”家族的直升机开始的,操作起来可谓驾轻就熟,因而此种装备成为解放军陆航运输的主力。此后,中国又引进了俄改进的米-171型,米-17B-5型机,为解决直升机进藏的难题又购买了俄罗斯方面换装发动机改进成的米-17B-7型机,使其能取代“黑鹰”成为“高原力士”。
  解放军陆航部队组建之初,曾引进了少量法国“小羚羊”轻型武装直升机,用于试验和战术研究,国内科研部门也就此吸取技术成果。通过几十年仿制和自研,加上吸取引进的苏俄、美国、法国各类机型的长处,昌河飞机公司于1990年开始自研直-11两吨级轻型多用途直升机,并于2000年定型。该机型最 初是作为培训驾驶员的教练机,经改装后成为武直-11,虽然不是专门设计的,性能也不算很先进,却毕竟是中国第一种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直升机,为陆军航空兵增添了新丁并积累了经验。该机以单价不足2000万人民币位列世界武装直升机中的最低价,而美国“阿帕奇”单价为2700万美元,法国的“虎”式单价1700万美元,自然吸引了一些买不起高价机的发展中国家,不久前阿根廷空军便派考察团到昌河公司洽谈了采购项目。
  要从根本上改变陆军航空兵的落后面貌,中国必须研制专用的、具有先进水平的武装直升机。1998年正式立项后,成为“九五”计划的重点,由602所设计,昌河公司试制生产,全国有40多家院所配合,并命名为武直-10。2003年4月第一架原形机试飞成功,经过试验改进已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根据欧美专家评论,该机作为世界一流的中型武装直升机,其综合性能可与美国主力机种的“阿帕奇”相媲美。它的问世,使中国有了专门设计的武装直升机,并使直升机技术水平一举提升了20年。
  
  未来陆战的主宰者
  
  中国的新型武直-10,由607所的吴希明任总设计师,以两年时间完成相当于欧美5年的工作量。他曾是863计划飞机基础技术主题专家,参与过武直-8A和武直-9研制,经验丰富。在该机立项后,他利用长期的积累并参照西方先进经验,主持采用了实现无纸化的数据电子化设计,1年内完成了工程图。602所还建成了并行工程设计中心、工厂模拟器、地面联合试车台、疲劳实验室、直升机全尺寸旋翼实验塔等国际一流的设施,为武直-10的研制创造了条件。
  过去长年制约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一个“瓶颈”,便是材料工艺差,工程师纵有先进设计在生产时也往往无法实现,这也是国家基础工业底子薄弱所造成。为解决这一关键性难题,昌飞公司副总工程师李萌用27年时间主持了武直-10预研项目旋翼原理样机复合材料桨叶研究工作,使关键设备桨叶成型专用模压系统核心技术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武直10的设计综合了中外各方面的优点,采用了国外流行的武装直升机布局,实行了4叶桨单旋翼、串列式座舱,其射手在前,驾驶员在后,实行了两座舱间防弹玻璃分隔。虽然该机主要以法国的“虎”式为蓝本,却予以重新设计以适应自身需要,电子战系统也综合了国产“浴火”雷达、预警接收机分系统等多信息融合技术产品的特点。其上前座舱配备了引进的俄罗斯卡50直升机的OO式K-37弹射椅,低空救生能力超过了欧美同类机。武直-10虽不具备隐身的能力,但通过国产的隐形涂料仍能降低雷达和红外信号探测。
  从武直-10的性能指标看,其重量5.54吨,最大武器外挂1.5吨,旋翼直径12米,最大平飞时速超过270公里,巡航时速约230公里,最大海平面爬升率超过每秒10米,内载油航程略低于800公里。该机武器瞄准系统由613所研制的头盔瞄准具负责,短翼除可挂57、90毫米无导火箭吊仓,还可挂载机炮或130毫米半主动激光指导火箭吊仓。它的主力武器除红“红箭-8”反坦克导弹,还可挂专用重型半主动激光反坦克导弹,射程达10公里。
  武直-10不仅配备装甲,外形被弹面小,还有很多新技术为直-9所不可同日而语,在战斗力方面有质的飞跃。例如,武直-10的头盔瞄准具可将作战时必要的光学、红外线、仪表的视频和图文信息都反映到头盔前面,不必频繁盯着仪表。炮塔和光电转塔同步随动于头盔瞄准具,这使飞行员看哪里,哪里的视频图像就同步反映到头盔上,使视力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都提高上百倍。该机配有自动跟踪/照相、视频录像功能,有在复杂条件下帮助起降的无线电高度表以精确控制旋停高度。座舱中配备两三个数字多功能显示屏,仪表大都实行“傻瓜”式和直观式,并有语音、图文的提示和告警。机舱中的两个飞行员可以用相互传递和切换语音、视频、照片,进行相互默契协调,并有数字地图和GPS/GLONESS导航。用通俗和时尚的语言讲,该机可以实现数字化操纵和作战。
  过去中国武器装备的最大弱项往往是发动机,此次武直-10采用了与法国“虎”式相同的由德法英联合研制的MTR390涡轴发动机,其国产化的涡轴-9还进行了改进。由于立足于国内解决材料和发动机,武直-10定型后可大批量生产,作为中国陆军航空兵作战的主力装备,并与武直-11形成搭配,从而改变传统只有地面交锋的陆战模式而实现立体化。
  武直-10的列装,加上同时引进俄罗斯的卡-29式等机型,陆军航空兵的地位将得到质的提升。在今后解放军的陆军行列里,武装直升机会成为作战的主角。假设在对台作战中,如有大量的直升机,便可轻易飞越只有100多公里宽的台湾海峡,以“一树之高”的特点发起攻击,直接支援地面部队登陆作战或进行特种袭击,这对“台独势力”又将增加一份威慑力。
  回顾中国陆军航空兵建立20年的过程,再回首中国直升机研制发展50年历史,虽然历经种种曲折,最终还是走向与世界主流趋势相融合。随着中国工业基础的坚实和科技水准的快速提升,过去弱项的直升机行业也将全面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其他文献
尽管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军用轮式车辆仍属后勤运输车辆的范围,就连大名鼎鼎的《简氏防务》,也往往把轮式车辆列入《简氏军用后勤运输车辆》,事实上,随着作战模式的不断变革和演进,轮式车辆已日益成为与各种地面作战武器紧密结合、用途广泛、结构复杂的军事装备,而我国军用轮式车辆的发展也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背景    基于建国之初我国机械工业力量薄弱,特别是第一代军用车辆研发过程正值“文革”期间,正
期刊
西方国家媒体阶段性地“热议”美国对伊朗动武的计划,近年来已经重复多次。近日,又有英国媒体报道,五角大楼已拟定大规模空袭计划,用以对伊朗境内1200个目标实施大规模空袭,这篇《五角大楼规划“三日闪击”伊朗》的报道说,美军将在3天内一举清除伊朗的全部军事实力。    美国攻伊,战术模式选择举棋不定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强大的战场信息情报支援下,彻底摆脱了过去那种“重兵压境、长期空袭”的模式,通过
期刊
编者按:这是一篇刊登在美国陆军《装甲》杂志的文章,作者是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第1旅第37装甲团第2营C连(即“十字军”连)的上尉连长约翰·C·摩尔。作者讲述了他率领一支由7辆主战坦克组成的装甲分队深入萨德尔城,解救被马赫迪军所围困部队的成功战例,并总结了由此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城区作战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作战样式,主战坦克在城市作战中的运用更被视为全新的研究领域。“十字军”连的这次解救行动无疑为这一领域
期刊
5月20日,在美国安德鲁斯空军基地举行的美军航空展上,美国正在测试中的下一代主战联合攻击战斗机F-35在公众面前亮相。近日,美军方公布了该战机的部署方案,标志着F-35战斗机研发阶段的正式结束,美空军的“隐形时代”呼之欲出。而另外一点引人注意的则是,在首批部署基地的名单中,处于美国本土之外的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赫然在列,而且是唯一的海外基地。  大半个世纪前,美军绰号为“闪电”的P-38型战机在太平
期刊
在大多数军迷的印象中,阿联酋的首都阿布扎比不是以它富甲一方闻名于世,而是每两年一届的全球最大的军火盛宴——阿布扎比防务展。今年,笔者作为轻武器研究者,参观了第八届阿布扎比防务展,在了解了国际轻武器的最新发展动向的同时,对国内的同一领域也有些许启迪。    一、六大印象    规模空前、各大厂商竞相亮相  除以色列外,世界著名的轻武器厂商均派出了强大的代表团,如美国的柯尔特、德国HK、比利时FN、奥
期刊
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米格-31“捕狐犬”(Fox-hound)双发双座全天候截击机是一种优秀的超声速截击机,也是前苏联第一种真正有下视下射(指飞机在地面杂波干扰下能发现并击毁低空目标)能力的作战飞机。出于当时对抗北约的需要,在基本型的基础上,前苏联军方要求米高扬设计局对其进行大幅改良,要求其对多目标攻击能力、目标搜索能力、长时间巡航能力以及载弹量都较基本型要有很大提高。改进后的米格-31不仅能
期刊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最大的导弹是什么?答案无疑是俄罗斯的SS-18。该型导弹无论是外形尺寸还是威力,在世界上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难怪它在冷战时期一问世,北约就将其称作“撒旦”(恶魔),从中我们不难听出“畏而敬之”之意。该导弹自服役以来几乎一直默默无闻,进入新世纪后,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先是俄罗斯战略火箭兵司令索罗夫佐夫在2002年8月-突然宣布将SS-18服役期延长到2014年,不久后俄在200
期刊
前言    二次世界大战颠覆了传统海战的观念,作为传统陆权大国的苏联,理论上对传统海权的迅速落伍应该深感欣慰。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以航空母舰为主体的新一代海战武器由于航程更远,使得深入打击的航程同样超过传统舰炮岸轰的射程,达到数百公里级。这表示苏联的海岸线不但仍然受英、美海权的封锁,而且威胁的目标更深达内陆。要如何才能对抗新崛起的航母战斗群呢?被淘汰的巨舰大炮显然不是个选择,而无论造舰能力还是航空
期刊
依靠国内科技力量,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导弹火炮综合型首制驱逐舰105舰,1971年12月交给中国海军正式服役。从此,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能自制中型作战舰艇的国家之一。105舰首制舰,主要任务是为后继舰的改进提高担任海上各种科学试验任务,可以说,是人民海军向现代化迈进的海上开路先锋,是中国水面舰艇从黄水、绿水向蓝水迈进的重要标志。它是中国人民要建立强大海军凝聚力的象征,是社会主义大协作时代的产物
期刊
“坦克兵能够克服他们所看见和面对的困难!无论是高山还是滩涂!无论山谷还是河流!向敌人发动勇猛的冲击!他们热爱国家和人民!他们随时准备好在充满高技术竞争的现代战争里面去击败敌人!随时准备好以一当百地去战胜敌人!”这是朝鲜人民军装甲部队的宣传口号!在这几句口号里面,充分显示出装甲兵在朝鲜人民军中的分量,也显示出坦克对于朝鲜人民军来说是一种多么重要的武器装备。  1992年4月25日,在平壤举行的庆祝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