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体育工作者要在减负时期理性地看待“减负”工作,让课堂体育锻炼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必须的内容和形式。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思考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任务—减负增“质”。
关键词:减负 提升 体育 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减负行动是困扰我们教师新的难题。我们不禁要自问:“为什么要减负?减负的内容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减负增“质”?
一、立足学校实际,稳步推进“课改”
研究学生,合理选取教材,拓展内容结构,把新课改“植根”于课堂体育“沃土”中,体育课堂改革是新课改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
(一)抓“常态”体育课堂,促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常态”体育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技术,巩固技能的关键环节。在这里可以强调“常规”,追求合理的运动负荷,有规律可循,学生每学年都学有所得,每学段都学有所获。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创新分享教学成果。提倡体育课堂“常态化”绝不是让体育课回归到“自由化”。完善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将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贯彻到每一节课中,收到了满意效果。
二、丰富活动课内涵与形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能力
伴随“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國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文化学习---体育锻炼---积极性休息—素质能力提高”的学习方式,实实在在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依据规律、原则对活动课进行改革。树立“人人参与、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体育理念。
(一)遵循科学规律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学期初下发了“体育活动课安排表”,“安排表”的制定集中体现了“符合学生身体发育和人体运动”的规律原则;对班主任在体育活动课中的角色予以定位---组织者、领导者、指导者、负责人;对体育委员、体育骨干的作用充分肯定;对器材借用归还作出详细说明。
(二)透过现象抓本质,群策群力抓改革。学生走到操场,场地器材到位,制度必须建立,不能让环节脱钩。为此,我们成立了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为常务组长,教务处、政教处、艺体组及部分学干为小组成员,不定时地对体育课、活动课进行检查、指导、评价、反馈;开展安全教育;指导体育委员做好各类记录;协助处理“偶发事件”;落实病、事假的人数及大概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汇总学生意见和建议,不断改革设计,扎实推进工作,克服“形式主义”和“盲目乐观”现象。
(三)规范活动锻炼制度,力求内容形式稳步提高。体育课最有效的展示舞台就是体育比赛。为此。我们倡议除了按“安排表”上好活动课外,可以参照学校下发的“体育竞赛计划表”将广播操、集体舞渗透到体育课和活动课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充实课的内容,避免学习内容的“枯燥和单调”,拉近体育课、活动课、体育比赛之间距离;做到“有比赛、有总结、有整改、有材料”,不断改进方法,力争更大进步。
三、完善体育竞赛体制,“多位一体”齐并发展
体育比赛是有效检验学生体育课、活动课锻炼情况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提高运动技能具有指导性和示范性作用。在新课改稳步推进的时期,改革学校体育竞赛形式,形成新课改理念下的“学校体育竞赛体制”尤为重要。在保留学校体育文化特征和底蕴的同时,彰显比赛作用和效果。
(一)营造体育比赛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利用广播站和学校宣传橱窗,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各级体育文件精神,明确其意义所在,激发师生参与锻炼的热情。每学年初制定下发“学校体育竞赛计划表”,分别组织班主任、班长、体育委员学习,对其中的内容、举办时间、参与人员、参加人数有初步了解。树立起:成功固然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但失败也是学生人生再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验和教训的观念。
(二)比赛与《国标》测试和体育中考接轨,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我校组织体育比赛,突出群众普及性,由少数人参加过渡到全员参与;项目设置力求简单,易于操作,评判直接;最大限度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促成学生运动员和裁判员之间角色转换;减轻教师组织活动比赛的压力,增加学生参与评判机会。有机地融入体育课教学和体育比赛中去,尽可能多让学生体验赛场。
(三)树立“安全第一”意识,细化比赛过程管理。办再好的体育比赛,一旦出现安全事故,都会给师生留下阴影,长久难于从记忆深处抹掉。所以,比赛前务必坚持正面引导,严格训练学生运动员,降低比赛项目的安全系数。政教处制定出台安全预警方案,深入到比赛的各个环节:学生上下楼、进退场、警戒线的设立、学生观看比赛地点的划分、特殊项目比赛时专人看管和督导,实现小问题现场解决,重大问题及时上报,一切做到“预防为主,安全至上”。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我校体育课、活动课和体育比赛的研究与实践,得出如下结论。
(一)我校的减负提“质”是有效的,推进力度恰当,而且通过对“常态”体育课教案的加工整理,凝缩精华,精心改编,初步实现了“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的课改目标。
(二)活动课科学合理、内容丰富、目标明确;检查有人员、有记录、有评价、反馈及时;安全措施提到“制高点”,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处”,学生高兴,教师满意,家长放心。
(三)体育比赛取得了预期结果。举办了“体育节”,创历届运动会参与人数之最;广播操比赛激发全校师生同做一套操的热忱;拔河比赛时赛场的热烈气氛压住了几十年来不遇的严寒低温,没有活动就可能发现不了这么多的体育人才,缺少系统的比赛,综合性体育人才也不可能显露出头角。
(四)“健康第一”作为我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从上到下,认识到位,责任明确,确保其健康稳步发展。
(五)体育课堂改革是艰巨而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广大体育工作者,要精心策划设计,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争取同行们的赞同帮助,尽可能用成绩来争取到社会和家庭的理解和关注。
(六)体育课堂教学是增长学生体质不可缺少的主要途径,教师务必时刻关注,做合格的引导着、辅导者、调控者,变化内容形式,细化评估措施,争取到更大的资金投入。
(七)改革运动会的形式,丰富其内容,加大宣传的力度,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变“潜力”为“动力”,让“决心和信心”成为实际行动;增设“体育文化“活动内容,降低技术难度,提高普及率,贴近教学实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幸福,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习得能力,从而实现减负不减“质”的目的。
关键词:减负 提升 体育 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减负行动是困扰我们教师新的难题。我们不禁要自问:“为什么要减负?减负的内容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减负增“质”?
一、立足学校实际,稳步推进“课改”
研究学生,合理选取教材,拓展内容结构,把新课改“植根”于课堂体育“沃土”中,体育课堂改革是新课改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
(一)抓“常态”体育课堂,促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常态”体育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技术,巩固技能的关键环节。在这里可以强调“常规”,追求合理的运动负荷,有规律可循,学生每学年都学有所得,每学段都学有所获。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创新分享教学成果。提倡体育课堂“常态化”绝不是让体育课回归到“自由化”。完善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将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贯彻到每一节课中,收到了满意效果。
二、丰富活动课内涵与形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能力
伴随“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國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文化学习---体育锻炼---积极性休息—素质能力提高”的学习方式,实实在在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依据规律、原则对活动课进行改革。树立“人人参与、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体育理念。
(一)遵循科学规律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学期初下发了“体育活动课安排表”,“安排表”的制定集中体现了“符合学生身体发育和人体运动”的规律原则;对班主任在体育活动课中的角色予以定位---组织者、领导者、指导者、负责人;对体育委员、体育骨干的作用充分肯定;对器材借用归还作出详细说明。
(二)透过现象抓本质,群策群力抓改革。学生走到操场,场地器材到位,制度必须建立,不能让环节脱钩。为此,我们成立了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为常务组长,教务处、政教处、艺体组及部分学干为小组成员,不定时地对体育课、活动课进行检查、指导、评价、反馈;开展安全教育;指导体育委员做好各类记录;协助处理“偶发事件”;落实病、事假的人数及大概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汇总学生意见和建议,不断改革设计,扎实推进工作,克服“形式主义”和“盲目乐观”现象。
(三)规范活动锻炼制度,力求内容形式稳步提高。体育课最有效的展示舞台就是体育比赛。为此。我们倡议除了按“安排表”上好活动课外,可以参照学校下发的“体育竞赛计划表”将广播操、集体舞渗透到体育课和活动课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充实课的内容,避免学习内容的“枯燥和单调”,拉近体育课、活动课、体育比赛之间距离;做到“有比赛、有总结、有整改、有材料”,不断改进方法,力争更大进步。
三、完善体育竞赛体制,“多位一体”齐并发展
体育比赛是有效检验学生体育课、活动课锻炼情况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提高运动技能具有指导性和示范性作用。在新课改稳步推进的时期,改革学校体育竞赛形式,形成新课改理念下的“学校体育竞赛体制”尤为重要。在保留学校体育文化特征和底蕴的同时,彰显比赛作用和效果。
(一)营造体育比赛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利用广播站和学校宣传橱窗,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各级体育文件精神,明确其意义所在,激发师生参与锻炼的热情。每学年初制定下发“学校体育竞赛计划表”,分别组织班主任、班长、体育委员学习,对其中的内容、举办时间、参与人员、参加人数有初步了解。树立起:成功固然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但失败也是学生人生再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验和教训的观念。
(二)比赛与《国标》测试和体育中考接轨,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我校组织体育比赛,突出群众普及性,由少数人参加过渡到全员参与;项目设置力求简单,易于操作,评判直接;最大限度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促成学生运动员和裁判员之间角色转换;减轻教师组织活动比赛的压力,增加学生参与评判机会。有机地融入体育课教学和体育比赛中去,尽可能多让学生体验赛场。
(三)树立“安全第一”意识,细化比赛过程管理。办再好的体育比赛,一旦出现安全事故,都会给师生留下阴影,长久难于从记忆深处抹掉。所以,比赛前务必坚持正面引导,严格训练学生运动员,降低比赛项目的安全系数。政教处制定出台安全预警方案,深入到比赛的各个环节:学生上下楼、进退场、警戒线的设立、学生观看比赛地点的划分、特殊项目比赛时专人看管和督导,实现小问题现场解决,重大问题及时上报,一切做到“预防为主,安全至上”。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我校体育课、活动课和体育比赛的研究与实践,得出如下结论。
(一)我校的减负提“质”是有效的,推进力度恰当,而且通过对“常态”体育课教案的加工整理,凝缩精华,精心改编,初步实现了“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的课改目标。
(二)活动课科学合理、内容丰富、目标明确;检查有人员、有记录、有评价、反馈及时;安全措施提到“制高点”,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处”,学生高兴,教师满意,家长放心。
(三)体育比赛取得了预期结果。举办了“体育节”,创历届运动会参与人数之最;广播操比赛激发全校师生同做一套操的热忱;拔河比赛时赛场的热烈气氛压住了几十年来不遇的严寒低温,没有活动就可能发现不了这么多的体育人才,缺少系统的比赛,综合性体育人才也不可能显露出头角。
(四)“健康第一”作为我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从上到下,认识到位,责任明确,确保其健康稳步发展。
(五)体育课堂改革是艰巨而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广大体育工作者,要精心策划设计,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争取同行们的赞同帮助,尽可能用成绩来争取到社会和家庭的理解和关注。
(六)体育课堂教学是增长学生体质不可缺少的主要途径,教师务必时刻关注,做合格的引导着、辅导者、调控者,变化内容形式,细化评估措施,争取到更大的资金投入。
(七)改革运动会的形式,丰富其内容,加大宣传的力度,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变“潜力”为“动力”,让“决心和信心”成为实际行动;增设“体育文化“活动内容,降低技术难度,提高普及率,贴近教学实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幸福,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习得能力,从而实现减负不减“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