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潜心研读文本开始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H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读文扣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上课伊始,教者便提出问题:“《变色龙》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件事吗?说说理由。”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变色龙》这课是写一件事,因为这篇课文有故事。”另一位学生补充道:“我从这篇课文中找到了故事的开头和经过。”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说:“是的,课文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通过叙事,向我们介绍了变色龙。像这样通过生动的事例来介绍某一事物特点,让我们获得某些科学知识的文章,我们称之为‘科学小品文’。”教者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在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密码,激发了兴趣,初步感受了文本的叙事特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文本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 联系习题,体会作者表达顺序
  教者继续提要求:“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后面第3小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随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我认为发现变色龙是第1~7自然段。”“我认为是第1~8自然段。”另外一位同学反驳道。遇到问题意见不同时,教者不露声色地问:“第8自然段叙述了什么内容?”学生迅速默读,发现第8自然段叙述了中非工人的话,教者借着文中的句子引读“他喊道——”“变色龙!变色龙!”教者面带笑容:“第一段应该是——”学生:“第1~8自然段。”看似简单的一个环节,教者的独具匠心却可见一斑,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划分“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脉络,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
  与此同时,教者在教学中把体会文章的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都巧妙地融合在检查课文的朗读中去完成:“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这句从“外形”到“捕食”,用自己的感受来过渡;“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这句,从“捕食”到“变色”用疑问来过渡;加上之前“细细端详”,都是作者将事物多种特点联系起来写作的方法。阅读时,抓住过渡句,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把握段落的要求,感悟文章有条理地表达。
  三、 引导质疑,聚焦作者观察方法
  作者在叙事中,抽丝剥茧地呈现了变色龙外形:从“冷冰冰的东西”“怪蛇”到“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这是条身长30厘米左右、似蛇非蛇的怪物”到后来的“全身翠绿”“身躯呈长筒状”,都是向学生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不难发现,作者在叙述中,显露了自己的观察方法。首先,“小李用手一指”是整体地看,粗略地看;接着,“我细细端详着”是仔细地看,有顺序地看;然后,“中非工人朋加沙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着”,从听的角度了解;最后,“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朋加沙抓起变色龙,先把它放在香蕉叶上……接着……再把……”通过问与做试验,进一步了解变色龙。由此看出,作者观察越来越细致,用词丰富,善于变化,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对变色龙的描写不局限于视觉,还通过触觉、听觉、感受,多角度描写,在叙事中巧妙结合,井然有序。
  因此,这篇文章更多的是向学生渗透具体观察的方法,教会学生观察,并获得观察的方法和叙述的方法。
  【案例反思】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讀教学的开端,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没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文本解读,有效的阅读教学便无从谈起。
  (一) 读懂文本——变色龙?
  这篇课文不同于以往的写物的文章,细读文本,作者巧妙地通过叙事的形式,展现了变色龙特点的表达方法。有了叙事的手法,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耐人寻味。那么,在故事中作者是怎样写变色龙的呢?就成了今天学习此文的一个抓手。提问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这些问题指引着研究方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者试图让学生抓住题目来通读全文,唤起已有的学习经验来分析文本的特点,继而明确本课与其他状物文章的区别。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是高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教者能抓住要点,揣摩文章的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借助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巧妙地将读课文与善观察联系起来,潜移默化地揭示文章的脉络结构。
  教师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对文章进行整体结构上的把握,再到细读文本,一环紧扣一环,似竹笋层层剥开,展现文章的全貌,这样的教学是鲜活的,不仅及时巩固了知识,学生还循着老师的提问,有个性思考,有质疑解疑,有交流讨论,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激发了其探究好奇的创新思维。
  (二) 读活文本——变色龙!
  《变色龙》这篇课文,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却环环紧扣。纵观这篇课文的学习,教者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深挖,细细研读,课文的三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描写都扣住变色龙的外形(龙)和颜色(变),贯穿全文。这篇文章还向学生渗透了具体观察事物的方法。让学生画出在故事中描写变色龙的内容,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是写外形,有什么变化?你对变色龙的外形有哪些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写出变色龙的特点。
  学生的阅读视界受生活经验、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无法在一个水平线上,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多样的辅助方式,尽可能地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掀起情感的波澜,唤醒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让他们凭借文本进入自己无法进入的现实世界,与文本的作者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教者在教学中把体会文章的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巧妙地融合在检查课文的朗读中去完成,在朗读中引领学生体会过渡的作用:从“外形”到“捕食”,用自己的感受来过渡;从“捕食”到“变色”用疑问来过渡,加上之前“细细端详”,都是作者将事物多种特点联系起来写作的方法。在阅读中体悟,在阅读中提升。阅读就是反复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变色龙》。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王老师继续追问:“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卧佛的?读一读,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在追问中又发现了“特写”彩塑的方法,即明白了此处“一”形式上的模仿学习点——详细介绍卧佛的长度、姿态和神态是特写镜头。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不断发现自己认识的偏差,并不断修正,渐渐接近准确的认识,明确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结构安排、这样的表达方式,明确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里,使用这样的标点符号。最终通过“彩塑”一段,明白了“总写—
期刊
【编者按】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诗。古诗类的课文怎么教?大家都在研讨。近期,由浙江省浙派张玲语文名师工作室和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刘友开语文名师工作室暨苏派小语刘友开工作室淮安工作站,在浙江省德清县清溪小学举行的“江浙‘两省三地’( 徳清、镇江、淮安)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届‘互学共研’活动”,对此作了深入地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新成果。本期特选其二年级语文《敇勒歌》(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与点评予以刊登,希望能
期刊
目标之一,其实,在低年级也应该有铺垫性的训练,高年级更要不断地加强与巩固。例如,《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学完以后,可以再回顾到第1自然段,  师:请大家再读读这一段话。(点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之前,我们已经知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了,谁再来说说?(从这两个词中可知,他们察访药材之艰辛!)  师:课文哪些内容是与这两个词语相对应的?(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  师:像这样的段落,是先总
期刊
16节课堂展示课结束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和回味呢?我讲三个问题。  一、 教学的引领和导向  几千人的大会,自然会对全国的语文教学发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大会应该做出回答,语文教学的方向是什么?语文教学往何处去?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我想就借用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在高中课标审议会上讲的十六个字四句话,作为我们这次语文课堂教学总的指导思想。这四句话是:“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
期刊
长期以来,我读书形成了一个习惯——“自问·自答”,获益颇多。这里略举一例——回忆“科学认读”课题实验起步阶段,有幸拜读了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的名著《揭开汉字的秘密》。书中说:“汉字会使应用者多联想,自古以来这蕴藏着的优势没有好好挖掘。”反复琢磨,引起了我的“自问·自答”——  这里的“联想”是什么意思?  为了寻求答案,向工具书请教。《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期刊
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后,播放欢快的音乐,并进行语言的渲染,学生们仿佛变成一只只小蝴蝶,要参加热闹的山谷聚会。这时,我说:“要是能把这欢乐的场景表演出来就好了。要表演得生动,还得静下心来,再仔细地读读书,边读边想象,试试吧!”学生读后,我开始“选演员”,故意说:“我只选一只蝴蝶来表演,行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行,应该选很多只蝴蝶。”有的同学说:“应该选一群蝴蝶。”我没有作评价,还是让学生仔细
期刊
“虽不能及,心向往之”,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对我所从事诗教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更是老一辈专家、学者、教授,对我们年轻一代教师致力于创新教学实验所寄予的殷切厚望。  二、 尝试教学“新古诗”  所谓的“新古诗”,就是以韵文写新诗。其实,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我国传统蒙学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古代的普及读物,都是用诗写成的,都是韵文,都是“新古诗”。再如,陶行知的《自立歌》
期刊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苏教版二上《识字3》是一篇看图会意识字课。本课教材的安排颇具特色,一幅画一个字,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图画的功能,实现在情境中识字,了解造字的规律,习得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一、 图字对照,了解造字规律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图,再看看汉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老师,我发现图上
期刊
这样才不外道!”  小语会历时一天半。24日上午,当地老师上了四节研讨课,24日下午和25日上午,安排我评课、讲座、与老师对话。因为老师们视我为老朋友,提问十分踊跃,限于篇幅,本文仅就老师们提出的几个热点问题作以回放:  问: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很多难点问题始终解决得不好,例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读音相近的复韵母和音节拼读等,学生学起来还是有畏难情绪,请你谈谈怎么解决?  答:对于拼音教学中的知识
期刊
一、 从画面入手,丰富插图内容  绘本中的图画具有鲜明的视觉性,象征的、典型的形态,隐藏的“想象力”等特质,致使眼睛这一视觉成像器官发挥着重要作用。聚焦特定画面,引导学生在插图中进行艺术性的“补白”,丰富插图内外的无限空间。像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一方面用文字简单描述了萝丝散步经过的地方——萝丝穿过院子、绕过池塘……另一方面,又用图画描绘了狐狸追逐母鸡这一跌宕起伏的故事。虽然整个绘本的文字中,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