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近些年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并开始转型,在转型过程中需要一批具有专业型素养和技术的农业产业从业者,而涉农类中职院校是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人才的重要教学机构。在我国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培训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在办学过程中将教学理念更新,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展开培训职业农民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职;涉农专业;职业农民
一、 前言
在2012年我国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文件以后,中央相关部门已经提高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中央文件也在此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以及相关工程加强了部署。连续多年强调培训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问题,可以说明培训职业农民的工作已經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部署。在我国农民实际情况中,普遍农民没有接受较高等级的教育,对于专业性农业技术人才非常短缺,同时因为过去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涉农专业的标准和准入资格不清晰,从而导致教育内容模糊,培训体系缺陷等问题。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相关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其社会地位不高,与当前农业现代化生产对人员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相悖。中职院校中涉农专业的培养教育工作就要担负起为现代化农业生产培育人才的使命,为国家农业生产培育出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文化、高情怀的能够胜任当前我国农业转型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
二、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一)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面临着重大转型和升级已经进入了重要的阶段,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行业带来较大的冲击,进而需要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关于新兴产业的发掘,以及产权体制的机制变革的相关措施的不断创新。我国中央相关部门提出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在加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过程中,应该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进而能够提高我国农业转型和升级的速度,进而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需要有一批具有高素质、高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来执行,利用新型的农业生产理念、专业技能从而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绿色创新农业产业变革。
(二) 涉农类中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各中职院校均提高对于办学差异化、特色化以及提高应用性专业化办学的需求的思考,也是目前我国各中职院校面临的改革问题。在中职院校涉农专业教学办学之初,学校就有针对性地将服务于“三农”相关特色教育理念融入办学理念之中,从而能够有效提升为农民、农村服务的专业化及特色化。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摸索出能够突出中职院校特色办学、培训现代社会新型职业农民的途径,加强涉农专业的办学思想和特色,从而打造独树一帜的以农业专业为主要影响和品牌的中职院校,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拓展提供专业农业人才,进而能够提高社会收益。这不仅是中职相关专业的责任,同时也是中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 中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一) 优化办学顶层设计,完善涉农学科体系
在中职院校涉农专业中应该首先设计好关于其办学的顶层设计,围绕以服务“三农”为核心办学理念,将这一办学宗旨充分展现,从而加强以农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三农”为核心教育责任,为农业产业相关发展所学人才做好供给。顶层设计的内容是直接决定中职院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最基础的保证。中职院校应该根据农业产业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培训人才,调整培训人才的模式,创设并完善涉农类相关专业,并不断完善相关的农学学科的结构,重视建设以农为本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中职院校要深入研究和摸索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模式,从而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并且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中所学的方案,将其所需的知识、技能融入专业培训中,并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同时也可以在非农业学科中开展农业专业课程,通过讲座、实践等方式进行农业职业文化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农村、农业的关怀和关注度,从而表现出涉农类中职院校与其他院校的区别和特色。与此同时中职院校还要加强相关农业教学资源的整合,在院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将生产经验融入教学课程之中,同时通过实践资源,生产实际案例等资源将教学资源丰富。
(二) 牢牢占领涉农专业课程教学主战场
中职院校中涉农类专业人才目标为培养具有现代化农业生产观念、技能和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也是为我国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人才来源。涉农专业的知识来源主要通过学校的系统性培育课程,因此,涉农专业教学是培训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主战场,因此,要牢牢占领并发挥相应作用。从事涉农类专业的教师,应该对当今时代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做出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调整教学方案,将其能够融入教学环节中,能够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和任务,推动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有针对性、高准确性的人才培养,在对接生产过程中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和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融入其中,以提高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效果。
四、 总结
总而言之,在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和发展中,需要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其中,而中职院校涉农专业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来源,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中坚力量。因此,中职院校应尽量整合各类资源,通过架设和完善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能够以科技带动研究,提升学生实践水平和工作能力,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手段提升办学质量和技术手段,为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方法、新手段,进而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职业农民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晓红,杨秀益.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贵州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6(3):18-25.
[2]史雪霏.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3]周玲秀.涉农专业高职生事农职业意向调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4]倪慎军,王群生,王留标.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涉农专业需求调查[J].农民科技培训,2011(7):6-8.
[5]陈士海,田玉斌.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1(11):12-14.
作者简介:
田忠明,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中职;涉农专业;职业农民
一、 前言
在2012年我国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文件以后,中央相关部门已经提高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中央文件也在此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以及相关工程加强了部署。连续多年强调培训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问题,可以说明培训职业农民的工作已經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部署。在我国农民实际情况中,普遍农民没有接受较高等级的教育,对于专业性农业技术人才非常短缺,同时因为过去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涉农专业的标准和准入资格不清晰,从而导致教育内容模糊,培训体系缺陷等问题。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相关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其社会地位不高,与当前农业现代化生产对人员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相悖。中职院校中涉农专业的培养教育工作就要担负起为现代化农业生产培育人才的使命,为国家农业生产培育出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文化、高情怀的能够胜任当前我国农业转型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
二、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一)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面临着重大转型和升级已经进入了重要的阶段,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行业带来较大的冲击,进而需要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关于新兴产业的发掘,以及产权体制的机制变革的相关措施的不断创新。我国中央相关部门提出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在加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过程中,应该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进而能够提高我国农业转型和升级的速度,进而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需要有一批具有高素质、高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来执行,利用新型的农业生产理念、专业技能从而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绿色创新农业产业变革。
(二) 涉农类中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各中职院校均提高对于办学差异化、特色化以及提高应用性专业化办学的需求的思考,也是目前我国各中职院校面临的改革问题。在中职院校涉农专业教学办学之初,学校就有针对性地将服务于“三农”相关特色教育理念融入办学理念之中,从而能够有效提升为农民、农村服务的专业化及特色化。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摸索出能够突出中职院校特色办学、培训现代社会新型职业农民的途径,加强涉农专业的办学思想和特色,从而打造独树一帜的以农业专业为主要影响和品牌的中职院校,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拓展提供专业农业人才,进而能够提高社会收益。这不仅是中职相关专业的责任,同时也是中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 中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一) 优化办学顶层设计,完善涉农学科体系
在中职院校涉农专业中应该首先设计好关于其办学的顶层设计,围绕以服务“三农”为核心办学理念,将这一办学宗旨充分展现,从而加强以农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三农”为核心教育责任,为农业产业相关发展所学人才做好供给。顶层设计的内容是直接决定中职院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最基础的保证。中职院校应该根据农业产业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培训人才,调整培训人才的模式,创设并完善涉农类相关专业,并不断完善相关的农学学科的结构,重视建设以农为本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中职院校要深入研究和摸索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模式,从而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并且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中所学的方案,将其所需的知识、技能融入专业培训中,并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同时也可以在非农业学科中开展农业专业课程,通过讲座、实践等方式进行农业职业文化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农村、农业的关怀和关注度,从而表现出涉农类中职院校与其他院校的区别和特色。与此同时中职院校还要加强相关农业教学资源的整合,在院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将生产经验融入教学课程之中,同时通过实践资源,生产实际案例等资源将教学资源丰富。
(二) 牢牢占领涉农专业课程教学主战场
中职院校中涉农类专业人才目标为培养具有现代化农业生产观念、技能和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也是为我国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人才来源。涉农专业的知识来源主要通过学校的系统性培育课程,因此,涉农专业教学是培训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主战场,因此,要牢牢占领并发挥相应作用。从事涉农类专业的教师,应该对当今时代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做出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调整教学方案,将其能够融入教学环节中,能够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和任务,推动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有针对性、高准确性的人才培养,在对接生产过程中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和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融入其中,以提高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效果。
四、 总结
总而言之,在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和发展中,需要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其中,而中职院校涉农专业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来源,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中坚力量。因此,中职院校应尽量整合各类资源,通过架设和完善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能够以科技带动研究,提升学生实践水平和工作能力,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手段提升办学质量和技术手段,为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方法、新手段,进而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职业农民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晓红,杨秀益.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贵州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6(3):18-25.
[2]史雪霏.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3]周玲秀.涉农专业高职生事农职业意向调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4]倪慎军,王群生,王留标.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涉农专业需求调查[J].农民科技培训,2011(7):6-8.
[5]陈士海,田玉斌.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1(11):12-14.
作者简介:
田忠明,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