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性与差异 促进均衡与公平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dsfdfasfd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困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问题是,自2006年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以来,经过不断努力,在学校建设投入、布局调整、办学条件达标、教师学历和基本功素养显著改善、学生全面素质稳步提高的的背景下,社会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政策、学生课业负担和教育质量的指责声却不断加大(或并没有显著的缓解),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却又产生出诸如“如何促进干部、教师流动”、“撤并山区农村学校后大规模寄宿制学校的保障”等新的难题。
  温总理在关于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基础教育领域座谈会上指出: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学校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鼓励出名校、出名师、出名人。我认为,政府主导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明确“均衡不是平均”。义务教育均衡的状态是和谐,目标是各得其所地和谐发展。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要靠科学发展,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多样化中求均衡,在形成特色中提高水平。作为行使政府职能的教育行政部门,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这样工作要求的根本目的,准确定位目标。
  
   必须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应是一种生态的、动态的、相对的、和谐的均衡;让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生各得其所,必须致力于构建合理的教育生态均衡
  1.建立区域教育的生态均衡,形成数量和种类上的相对平衡
  这就要求教育环境建设和各种教育资源的结构规划要从本地区教育生态系统中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学前、普、职、成、高教的比例,一味整体地提高学历层次并非好事。要尊重社会对人才、人力资源的需求,尊重每一个人的成长需求和发展个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教育,其根本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长久利益,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择校其实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更为关键的是,要引导家长和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教育。
  2.建立区域教育的生态均衡,建立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规则
  要让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能够承担必要的成长压力,都能够得到各得其所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提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不是单纯地做减法,减负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实现减负增效。查禁补课是措施之一,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提供一种既能替代补课,又能实现学习目的的招数。
  3.建立区域教育的生态均衡,协调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
  建立穿越学校边界的资源共享,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和区域教育合作组织,学校文化建设和学习型团队建设等,都是在探索形成良好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办节约型教育过程中的有益探索。这样,校际间的均衡就有可能伴随校长、教师制度化的合理流动而真正得以实现。
  
   必须在举措上牢牢把握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和与谁共享的问题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使每一个公民在义务教育年龄段得到公平的、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决定了我们在实现“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不是为了均等而均等,而是要研究如何保障一种最基本的公益性教育服务,更要研究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没有服务对象的均衡,资源配置只能是僵化的均衡、物的均衡。事实上,广大家长在了解义务教育基本达标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的是每一所学校的质量和特色,这样可以为孩子在设计和选择教育路径和培养方式方面提供参考。也没有哪个家长真的希望所有的学校都均衡得无法比较和选择,即便所有学校都实现了“高位”和“优质”均等。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期望也是不一样的。在现实工作中,如果仅以“均等”作为工作目标,去不断加大投入,实质上是偏离了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袁贵仁部长在2009年全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邯郸现场会上的讲话中特别谈到: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校和学生的差异。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合理配置资源、完善保障机制的同时,不断“校准”目标,将视线聚焦在学生富有个性的成长上。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依靠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甚至全社会的所有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参与
  学校、教师和质量不是“被”均衡出来的。同样,学生和广大家长也不可能“被”公平起来。因此,努力构建每个学生、教师和家长内心深处的教育幸福感是均衡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温总理2006年和2009年两次在北京进行教师节慰问和调研时都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教师和谐的心理,讲和谐首先是人内心的自我和谐。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建立公平的规则入手,扎扎实实地建立起质量监控和督导评估机制,使义务教育运行建立在有序、公开、标准明确的框架下,在确保基本质量达标的基础上,能为社会提供不同品质的教育服务。社会呼唤公平的教育规则。对于广大家长而言,公平的规则远比公平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更有意义。因此,最好的教育应是建立更加广泛的“统一战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能舍本逐末,放弃规则的建设,而去努力帮助孩子实现过程和结果的一致。袁贵仁部长在2009年全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邯郸现场会上的讲话还特别谈到:家长不想失败,但又不知如何成功,我们要多做解释和疏导工作。实际上,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不是对立的,是目标一致下的殊途同归。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状态,是所有的干部、教师、学生、家长都得到和谐发展,这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我们认为不能达到促进所有人的发展的“均衡”或“公平”都是短命的。因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成果是要广大人民共同享用的,因此不能牺牲某一个群体的利益去实现所谓的均衡。这里尤其要特别关注教师群体。“是否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而又均衡分布的教师队伍”,这一命题本身就对我们传统的队伍建设观念和做法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或许真是我们过于重视10-20%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等人才队伍的培养,才导致我们无论如何也均衡不下去这些人才。现代社会和学校的课程改革实际上早就要求我们用人力资源观替代人才观。每一个教师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都是可以造就和依靠的教育资源。要为每一个教师的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形成整个队伍的幸福感和动力,才是保持均衡能够持续的关键。否则,在现实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门就会陷入“一手制造分化差异,另一手去促均衡流动”的自相矛盾的境地。袁贵仁部长在2009年全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邯郸现场会的讲话中所谈到的加强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其内涵绝不仅仅是流动少数的人才,只有当资源日益丰富时,和谐均衡才会出现。在资源短缺的条件下,无论如何配置都不可能实现全体的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长期的话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不一样的。在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尊重个性与差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从根本上促进均衡与公平,营造和谐发展的基础教育环境。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和规划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从而避免重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校致力于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课程的深度开发与实施,通过深度挖掘该课程资源,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该课程中都有所收获。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校梳理出一套较为科学、深入、细致的博物馆课程,可有效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实现校外教育的体系化、外延化、科学化。  共同的社会责任是与博物馆深入合作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我们将视角逐步转向校外。我们发现,学生欣赏视域的宽度与广度对学生的自
在北京二中学生博物馆里,有这样一组展品:—支蘸水笔,一个墨水瓶,旁边写着:“饮水思源,母校如母。刘绍棠,1994年2月”。这是学校知名校友、“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刘绍棠在校庆时赠送给学校的,这是他笔耕不辍的工具,更代表了他对母校、对恩师深深的眷恋和感激。  提到刘绍棠,还要从1948年夏天说起,那时还叫“北平市立第二中学”的二中进行了它在旧中国最后一次招生考试。因二中是老校、名校,又是公立学校,学费
“在芳草园中成长的幼苗,应该得到阳光、空气、雨露、沃土等多方面的滋润与哺养,从而茁壮地成长。”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苏国华校长曾多次说:“在芳草地国际学校里没有副科,孩子的全面发展来自于各个学科的合力,哪门都不可偏废!”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芳草地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科学合理组建  1.保持学科队伍稳定是持久发展的基础  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教师的成长,对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迂回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教育规划纲要,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学前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和工作机制,正式启动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工作,在全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2012年3月9日,市教育督导室组织召开了北京市区县学前教育工作专项督导动员培训会,印发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区县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专项督导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落实学前
为了集中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利用本区域内的名校,成立了两个教育集团——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京小学教育集团。   北京小学教育集团由西城区内的北京小学、北京小学广外分校、北京小学走读部和即将投入使用的北京小学红山分校组成,同时北京小学区域外还有6所分校。依托北京小学优质资源组建的集团,实现了集团内学校的共同发展。名校与分校通过“实体独立、协议保障、行政监控、互动发展
中关村第一小学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更有一个卓越的核心团队。2012年11月,在中关村一小的校园里,出现了十张醒目的大海报,海报上隆重推出的正是中关村一小首届入选的十位“葵园名师”。他们是名师屋的第一批主人,是学校教师队伍高端发展、引领团队成长的核心力量。在他们的带领下,更多的好老师涌现了出来。  下面,让我们通过他们质朴而充满职业激情的故事,认识一下这些葵园中的好老师。
2013年11月2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与教育相关的内容,重点解析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集中反映了今后教育领域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袁部长强调要统筹落实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工
镜头回放:    2007年岁末,正是各个学校备战期末考试的紧张时期。北京市朝阳区虎城中学迎来了一支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部分区县培训机构的特级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他们会同学校6个学科教研组的教师,举行了一个集体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说课、教研组长汇报教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校长汇报学校“校本教研文化建设”情况等环节,专家组对这所快速成长中的学校的教学工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在2007年,
专家视点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人本性与社会性统一是潞河中学百年来始终坚守和遵循的育人目标。这种坚守蕴含在“潞河人格教育”的理念之中,渗透于百年
北京市西城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网络教研协作组作为西城教育研修网上的网络协作团队,运行4年来积累了充足的资源,发挥了资源共享的功能。  协作组主要面向本区学科任课教师。“兼职教师人数多、专职教师人数少”是“品德与生活”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的现状。这一现状造成教师工作负担重、专业基础差,缺少集体教研氛围。网上研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为加大教研力度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