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经济特区”建立“教育特区”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yi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驻鄂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
  “建议仿照‘经济特区’的做法,在全国选择若干个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区域,由中央确定为国家教育特区,赋予一系列权力和优惠政策,允许这些区域在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中先行先试点。”
  
  支持方:
  驻鄂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域进入教育特区
  其一为省级行政区域(含直辖市),其二为较低层级(市州或县区)的地方政府辖区,其三为省级政府统筹下的高校联盟(或大学园区),亦可考虑地理相临的跨行政区划的高等学校。
  这其中,关键是要赋予这些教育特区“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目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最核心举措应是放权,扩大地方和学校的管理权限。现在南方科技大学已经开始自主招生了,我们知道依照目前的法律规定,很难批准其成立。如果主管部门能够把审批权赋予广东,相信情况就大不相同。
  因此,应该要向教育特区充分放权。具体包括:国家把管理高等学校的各类审批权下放给省级特区或高校特区,落实相关法律规定的高等学校各项办学自主权,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向地方教育特区放权。形成凡属于教育特区权限范围内的、可以自行决定的事情,原则上都下放给教育特区,并享受优惠政策,准予“特事特办”;凡教育特区需要报送国家审批的事项,上级有关职能部门不再审批,按程序报送,形成“教育特区的事在教育特区办”的运行机制。(引自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1-03/03/content_20668024.htm)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针对“教育特区”的设想,初衷我是赞同的
  因为这样的建议和《规划纲要》中提及的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试验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宗旨“是一致的”。但是若想这份议案能够被决策层高度重视,应在要点上有所调整,更多涉及诸如特区设立之后运作方式这样的具体内容,要更具可操作性。
  此外,“权责平衡”也是我关注的一个焦点。比如,如果中央批准了教育特区的设立,那么谁来对特区的运作负全责,因为特区之所以特,不是负有限责任,而是要负无限责任。但是,这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一个改革的试验一旦把问责的机制加上,很可能会吓退一批想要尝试但是又不想担太多风险的试验者或试验地区。如何在这两者间找平衡,是考量政策设计者的关键所在。(引自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1-03/03/content_20668024.htm)
  
  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教育特区”能否推行,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
  以职业教育发展为例。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很多人都归咎于政府投入的不足,但是我并不认同。
  其实,不同部门都有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专项经费的投入,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扶贫办等等——从中央不同部门把职业教育经费拨下去,这就变成“九龙治水”抓职业教育。
  可是到了下面,各个部门有各个部门的意见,最后这笔很大的财力就给分散掉了。改革改到深处,实际上就是部门利益的博弈,这些部门博弈如果不能够解决,教育改革没有办法深入下去。
  因此,“教育特区”建立必须考虑中国特殊的体制,尤其是行政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地方党政一把手要形成教育改革的共识,否则“单就教育谈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引自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1-03/03/content_20668024.htm)
  
  网友“高宏鹏”:设立教育特区有利于中国教育改革
  经济特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为了进一步改革开放,促进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中国能否设立教育特区?
  设立教育特区,引进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机构和人才,也许能更好地统筹国内与国际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中国教育改革的创新之路,从而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当然如果设立教育特区,开始最好还是设立一个,这样成本较低,便于管理,便于交流,有了经验再推广。(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f767c0100pct1.html)。
  
  质疑方: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郭英剑:想到中国当下的整个教育状况,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现状,我以为不易专门建立“教育特区”
  第一,中国的教育现状,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改革势在必行,已经不需要通过设立“特区”的方式来达到转变人的观念、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从而为改革树立典型的目的。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之所以设立深圳经济特区,乃是因为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思想还不够开放,认识还无法统一。因此,智慧的政治家才想到了用先行一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来起到一个先导的作用。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党和政府,还是教育界人士,还是社会上,大家对改革的渴望与需求可谓呼之欲出。在这个时候建立“特区”,显然不仅不能推动改革,反倒很可能会放慢改革的步伐。
  第二,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蓝图,应该说,教育界内外的人士大体上是有共识的:现在的问题并不是“试行”的问题,而是“施行”的问题。以高等教育为例,上至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下到黎民百姓,无不关心教育体制改革,甚至无不对教育现状忧心忡忡,也对改革前景充满期望,而高校内部更是已经呈现蓄势待发之势。看看两会上那些来自高校的代表和委员的议案和发言,他们要求改革的呼声是多么高涨就可以略知一二了。现在的问题是,人们要求改革发展的思想和观点及其做法,都与现行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有冲突。那么,如何改变现有的教育和管理体制才是上策,而不是、也不应该非要用“特区”这样试验田的“特事特办后的成功典范”的方式,去冲破现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羁绊。
  第三,“教育特区”的建立势必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首先,特区应该设在哪里?无论是设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还是在深圳这样更为开放的区域,无疑会加大它们与内陆以及老少边穷地区之间的差距——这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到的必然结局。反过来说,从现实情况看,将“教育特区”设立在内陆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如此一来,就很可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好的越来越好,不好的越来越差。其次,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设立“教育特区”受惠的无疑是所在地的学生。但是,对于那些在没有设立“教育特区”区域就学的学生来说,当然就无法享受到“特区”所能带来的优惠和成果——这同样应该是明眼人就可以看到的不公平的必然结局。
  总之我认为,现在更应该做的是敦促政府及其各部门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加大改革力度,理顺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扭转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不符合现代办学思潮的局面,从而使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撼动不了现有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的时候,退而求其次去建立“教育特区”——这不是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引自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1/03/3001539598900.shtml)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不管采取项目试点还是“特区”方式,教改都难从权力中突围
  首先,办“教育特区”,核心不在教育发展,而在教育改革。过去10年来,我国教育走的就是快速发展的道路。迅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将高等教育规模办成世界第一,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严重滞后,造成教育问题、矛盾日益突出。办“经济特区”,获得中央赋权和优惠条件,能解放生产活力,寻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办“教育特区”,再按这样的思路,就可能变为一些地方和学校利用某些权利和优惠政策去做教育产业。比如,招生规模是不是不受限?办多种层次的教育培训是不是少管一点?学校与国外大学合作是不是可以更大胆等等。也就是说,关注点会集中在教育利益领域,而可能对制度问题并不乐意涉及。在过去10年中,我国不少地区出现了规模浩大的大学城,在建设大学城时,各地都叫出响亮的口号,探索全新的办学摸索。可大家所见的是,没有一地的大学城出现了有新意的办学模式。而分析目前已经启动的500项国家教改试点,很多教育人士对试点效果不乐观,因为有不少试点单位和地区想的是获得怎样的权利和优惠,却没想具体推进改革的思路。
  其次,办“教育特区”不仅要获得授权和优惠政策,更是自身放权的过程。如果只关注获得权力和权利,而不推进地方政府自身放权,真正的教育改革就难推进。依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而在学校内部,则是学校行政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权。地方办“教育特区”,无疑要争取中央向地方放权,可是,地方政府获得权力之后会否向学校放权,而学校获权之后又会否向教师和学生放权呢?
  在笔者看来,“教育特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本质上不是获得权利和优惠,而是对教育负责、拿自己率先“开刀”的改革胆识。如果以此来理解“教育特区”,从目前来看,很多改革根本就不需要中央授权,地方政府在向学校赋权方面就可自主地大胆作为。具体包括,在本省市取消所有本地所管的大中学校的行政级别,建立新的校长遴选机制,调整政府拨款方式,建立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对学校拨款,建立大学理事会治理结构,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参与中小学管理、决策的学校管理机制等等。但遗憾的是,笔者对比了国家版教改《纲要》和地方版教改《纲要》,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地方版普遍保守。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特区”如果作为一种试点,当是国家要求其改革,在赋权的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向学校放权,实现学校内部的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的分离。在笔者看来,如果要真进行教改,比这种试点方式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将教改措施提交各级人大审议,通过之后变为必须执行的教育法规。否则,极有可能出现教育权力最终还是掌握在行政部门的情况,(引自http://news.gd.sina.com.cn/news/2011/03/10/1111432.html)
  
  梁好:在脱离社会教育大环境之下开展的教育局部改革实验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首先,“教育特区”的建立与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会给人以误解,即素质教育只需要在“教育特区”内实行,而非“教育特区”则可以大张旗鼓地进行应试教育。这样的结果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实施,将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关注点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之内,这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是相违背的,也是不利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其次,教育评价机制是新课改的基础与根本,也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保障,教育评价机制没有相应地进行改革,素质教育就很难得到贯彻与落实,新课改也就很难深入与彻底。因此,只有从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上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才能让素质教育无障碍地实施。“教育特区”的建立,如果没有相应的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做基础,其改革的实质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改变,这样的“特区”也只能有名无实,也只能成为教育改革的嗜头。
  第三,素质教育的实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需要全面推进,局部的改革与试点,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一方面,“教育特区”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素质教育的惠泽,而非“教育特区”的学生却要饱受应试教育之苦,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教育特区”让教育改革实施主体的学校与教师承担了一定的教育风险,他们一方面要努力进行课改教学试验,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应试教育的外部环境,并且他们进行的教育改革因为“特区”的名号,只允许他们成功,不允许他们失败,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素质教育需要全面推进,新课改需要全面实施,而非划定什么“教育特区”、实行什么“一国两制”。
  教育改革不同于经济改革,素质教育的贯彻与落实不需要“特区”,需要的是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共同提高。“教育特区”解决不了教育的难题,也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药,笔者认为,还是不搞为妙。(摘引自http://epaper.anhui.cc/paperdetails.php?CurrPeid=116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继续,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打锭子、背范文”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所谓写作能力,但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纵观当前小学生的作文,内容千篇一律、语言空洞抽象、抒情无病呻吟等现象仍然较为普遍。传统的作文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不利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养成。   因此,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思想观念,确
校本培训以其特有的经济有效性,日益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在职培训模式。然而,以往的校本培训往往关注国家、学校的需要,关注教师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强调教师的业务进修等培训活动依赖于“外力”的推动,注重外部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诸如分数、证书和评定职称等外部诱因的利用,更多的是把培训看成是学校的一项工作任务与内容来开展。[1]当前,随着以研究型学习、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发
《中国教师》:请简单地谈一谈你对女子篮球运动的认识。  任冰洁:我觉得通过参与篮球这样的集体项目对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特别重要,尤其对独生子女,它会让你认识到每个人不是独立的,有些事情要靠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好。我个人认为女子篮球最重要的是扎实的基本功,然后是顽强的作风与良好的身体素质。女生之间身体条件的差别不像男生那么明显,例如跳起的高度不会差很多,所以我觉得顽强的作风非常重要。  《中国教师》:通
1891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十六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钟灵毓秀皖南黄潭源村诞生。对现实生活中贫病与痛苦的切身体验使他产生行医济世思想,参与辛亥革命地方议会与武装暴动的经历以及金陵大学的学习生活,使他开始思考更深层的社会问题,终成为医治人心而非人身的教育巨匠。  一、止于人民幸福选择终生从教  陶行知在人生中选择教育,是由于他主张民主共和,反对专制横威,认为“自由、平等、民胞,共和之三大信条也
根据教育部实施“教师网联计划”的部署,广州在2003年正式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远程培训工作。2007年教育部在广州召开现场会之后,广州的教师远程培训又实现了新的突破,形成“全员培训以远程培训为主,骨干培训以面授培训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的三头并举的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大规模、广覆盖的教师培训。五年来,广州市本级共投入超过8 000万元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已经实现全过程信息化
在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园丁”被引入教育领域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著名的“种子说”,即“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自然存在我们身上的”[1]。在种子隐喻中,“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2]由此引申出来的教师与园丁之间的类比成为后世“园丁说”的缘起。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在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反映就是儿童的发现,儿童的独特性和主体性得
小学品德学科内涵丰富,包括许多社会常识、道德规范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认知。假如光靠书本所提供的内容和素材,缺少一定质量的资源建设和素材拓展,尤其是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就会使教学对话不能畅快自由,课堂气氛不能融洽和谐,学生参与也自然无法热情投入。  其实,品德课的教学素材无处不在,社会、学校、家庭、班级,甚至是在课堂上,只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会,都能从中寻
周作人本是中国现代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五四新文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很难设想,若没了周氏兄弟,中国的新文学将会是何等模样。也许是泄露了天机,以“作人”为名的他,偏偏在做人上不那么成功。且不说他落水成了汉奸一节,单单是既“谢师”又“破门”一事,就足以叫后人精神痉挛、咋舌不已了。  秦牧先生在《谢本师》一文中这样说:“以我们百年来的思想史上,那几回可怕的‘谢本师’的事件为例罢!清末俞曲园曾以‘治小学不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那么,怎么样才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在教学设计中呢?笔者结合“有丝分裂”教学案例进行一些深入的实践和反思。    一、“课伊始,趣亦生”——创设问题
山西省教育厅:  “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对我省教师培训工作无疑起到了示范引领、雪中送炭的巨大作用,但实施过程中新老问题也得到集中暴露。如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问题,中小学校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支持问题,大面积培训的后勤保障、专家团队、实训基地等问题,顶岗大学生的生活与实习指导问题等。今后工作应力争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教师参加培训及其作用发挥有更明确的奖惩政策规定;  2.对中小学校长安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