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每个教师一直研究的问题,下面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为例,来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深入教材,浅出课堂
面对众多版本的教材,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以大量的知识作为后盾,重新整合教材,总结规律与技巧,让课本真正成为知识的载体,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者。我们更应在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去挖掘有价值的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课。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节内容,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联系实际讨论某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重点是“分析”。要帮助学生分析某个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以及该主导因素变化的原因及其变化后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由于本节教材中的五种导向型工业主导因素的表述十分明了,学生易从表面上掌握,而对为什么是这种主导因素、主导因素为何会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结果阐述得不是很明白,因此,这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必须帮助学生把握上述问题,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本教学设定的策略是,将学生自己能学懂的“工业生产过程”放在课外让学生自学,而课堂教学则紧扣上述问题来展开。
由此,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自主学习掌握工业生产过程及不同工业的导向类型。
2.在教师帮助下建构工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框架。
3.在教师帮助下学会分析如何判断某一工业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课堂学习的重点:
1.建立工业区位因素的认知结构。
2.对于具体工业分析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
3.分析主导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教学的难点:
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分析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讲究教法,不断探究
1.体验学习。对工厂布局体验一把“决策瘾”,并把自己小组的决策结果拿来和大家分享,接受大家的评判。这个过程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听和讲的能力,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情商。
2.探究学习。对南京市的钢铁工业布局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规划,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理的工业布局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读图分析、案例比较。通过阅读课本上的图,比较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通过比较,能够明确鞍钢与宝钢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工业的区位因素。
4.讨论、谈话等手段。在讲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时出示表格,让学生讨论。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
■
思考并讨论:1800年与1985年原料的运费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有何区别?原因何在?并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表格的基础上思考和讨论上述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评价、启发、补充,发现疑问,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如此循环,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调动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集体和个人的潜力,扫除认识上的障碍,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知识就会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学生原来的知识迁移了,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三、体现主体,重视主导
1.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要讲实效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的地理教师积极地探究地理教学的新途径,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异彩纷呈。然而,在繁华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虚假?我认为要想收到实效,自主、合作学习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小组“共同任务”及自身承担的责任,讨论时教师应融于其中,巡视引导,有针对性做一些辅助工作,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探究题:通过表格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给出图表,要求学生对南京市的钢铁工业布局进行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规划;南京市的企业搬迁至“化工园”中去,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切合生活实际、有一定的难度和探究价值。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情境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地理教学
在引出工业的区位因素时,可以提问:“假若你是一个工厂的厂长,让你选一个地方建厂,你要考虑哪些因素,才能获取最高利润呢?”让学生讨论,请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导归纳,再用课件显示,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廉价的地租;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只有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在课堂上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深入教材,浅出课堂
面对众多版本的教材,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以大量的知识作为后盾,重新整合教材,总结规律与技巧,让课本真正成为知识的载体,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者。我们更应在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去挖掘有价值的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课。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节内容,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联系实际讨论某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重点是“分析”。要帮助学生分析某个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以及该主导因素变化的原因及其变化后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由于本节教材中的五种导向型工业主导因素的表述十分明了,学生易从表面上掌握,而对为什么是这种主导因素、主导因素为何会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结果阐述得不是很明白,因此,这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必须帮助学生把握上述问题,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本教学设定的策略是,将学生自己能学懂的“工业生产过程”放在课外让学生自学,而课堂教学则紧扣上述问题来展开。
由此,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自主学习掌握工业生产过程及不同工业的导向类型。
2.在教师帮助下建构工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框架。
3.在教师帮助下学会分析如何判断某一工业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课堂学习的重点:
1.建立工业区位因素的认知结构。
2.对于具体工业分析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
3.分析主导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教学的难点:
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分析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讲究教法,不断探究
1.体验学习。对工厂布局体验一把“决策瘾”,并把自己小组的决策结果拿来和大家分享,接受大家的评判。这个过程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听和讲的能力,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情商。
2.探究学习。对南京市的钢铁工业布局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规划,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理的工业布局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读图分析、案例比较。通过阅读课本上的图,比较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通过比较,能够明确鞍钢与宝钢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工业的区位因素。
4.讨论、谈话等手段。在讲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时出示表格,让学生讨论。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
■
思考并讨论:1800年与1985年原料的运费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有何区别?原因何在?并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表格的基础上思考和讨论上述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评价、启发、补充,发现疑问,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如此循环,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调动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集体和个人的潜力,扫除认识上的障碍,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知识就会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学生原来的知识迁移了,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三、体现主体,重视主导
1.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要讲实效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的地理教师积极地探究地理教学的新途径,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异彩纷呈。然而,在繁华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虚假?我认为要想收到实效,自主、合作学习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小组“共同任务”及自身承担的责任,讨论时教师应融于其中,巡视引导,有针对性做一些辅助工作,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探究题:通过表格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给出图表,要求学生对南京市的钢铁工业布局进行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规划;南京市的企业搬迁至“化工园”中去,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切合生活实际、有一定的难度和探究价值。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情境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地理教学
在引出工业的区位因素时,可以提问:“假若你是一个工厂的厂长,让你选一个地方建厂,你要考虑哪些因素,才能获取最高利润呢?”让学生讨论,请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导归纳,再用课件显示,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廉价的地租;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只有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在课堂上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