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诗刊研究:有什么样的语言观,就有什么样的写作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75610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白鲸诗社成立之初,我就与这些年轻人结识,由其创始人黄挺松和李潇,进而接触其他成员,一届一届,绵延至今。尽管他们性情各异,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人写作风格千差万别,但他们身上学子的单纯,他们的对于诗歌艺术的挚爱之纯粹总是令我感动。我知道,单有这个尚远远不够;但唯有这个,方为写作步入理想之境的基石——唯一的基石。我们每个人都要在这样的纯粹与世俗的名利观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这很难,但他们中的一些人显然做到了;即使在离开校园多年之后,我看到他们仍然像以前一样,没有被生活磨去诗人之为诗人的这种秉性。
  几乎每一个时段,白鲸诗社中总会出现几个区别于诗坛风尚的优秀诗人,从黄挺松、邵勇、黑光、何冰凌、潘漠子、张尔(大伟)到鲍栋、周斌到牛慧祥、夏午(夏春花)到憩园、刘安然、李瑞,再到一大群正在转变观念的在校诗人,一代代的白鲸人向汉语写作贡献着新鲜的陌生血液。偏离甚至远离整个时代的写作风尚,这一点十分重要,无论是在作者的写作之初还是贯穿其写作全过程。倘若没有这种特性,就会在历时和共时的集体言说中无以发声,最终在文学化的言语活动中沦为对他者的复述。這就是写作者具备某种意义上的持续的“先锋性”(它每每被人误解、诟病、攻讦)之必要性。道理很简单,但我们的习性很顽固;尤其在保守的当下中国语境下,这简单的道理被人性中的对一些庞然大物的天生依赖性复杂化了,成为一种自恋式的集体无意识。
  我曾将写作划分为仿若“见山是山”三境界的三个阶段,即诗化(文学化)—非诗化(去文学化)—诗化(文学化);而“非诗化(去文学化)”必得贯穿写作的始终——最后一个阶段的“诗化(文学化)”是更高层次上的“非诗化(去文学化)”的表现。所谓的“先锋性”便与此相关。其中,作者的语言观尤为重要,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与言说的关系的探讨应成为写作的第一要务,只有洞悉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此后的写作活动方会显出价值;否则,写作将是盲目的、行之不远的、无效的、徒劳的。
  关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萨丕尔曾这样说过:“人类并不只是生活在一个客观的世界中,也不是一般为人理解的社会活动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种具体语言的掌控之中……‘真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无意识地建构于一个民族的语言习惯之上。没有两种语言足够相似,以至于可以视为再现同一个社会现实。不同社会居住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而不仅仅是带有不同标签的同一个世界……我们之所以有现在的这些视觉、听觉及其他经验感受,都是因为我们所在社会的语言习惯预设了某些解释的可能性。”语言不过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语言中的概念、分类、判断、因果认知等东西影响并形成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语言就像一个玻璃罩,我们总在它的里面看世界,我们永远摆脱不了这个玻璃罩,走不到它的外面看世界。准确地说,这个玻璃罩和我们一起构成了“我们”,语言和我们一起构成了“我们”。语言导致我们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如其所是的这个样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语言即世界,语言即存在。故此,那些纠缠于在诗歌中如何分辨所谓语言与存在、语言与灵魂的写作者完全是庸人自扰。
  关于语言与言说的关系。语言承载着人类社会所有的认知和思想,每一个句子里都隐藏着一个或数个思想家。当你说话的时候,不是你在说,而是历史中的他者在说话,很多死去的前辈同时在说话。语言就是他者言说的总和。用语言来言说我们的感觉,几乎不可能,或者说我们只能言说被语言命名的感觉,个人独特的感受被同一化了,你用现成的语言来言说,结果说出的是他者的认知。所以我常说:不要相信语言。
  厘清上述两种关系是写作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建立起新的语言观,并为其观照,写作才有可能成为独别于他者的“我”的写作,同时也才会融入汉语诗歌的滔滔巨流中而不致覆没。这是一种“非表达”的语言观,它是与将语言作为表达思想、认知的工具的既往文学观念相悖的一种语言观。而这种观念将是当代写作与传统文学划分泾渭而又并力融合的关键所在,是之所以出现“胜之形”的“制胜之形”。
  同时,我们应当知道,知晓了上述两种关系并不意味着写作风格的单一,语言观虽然是写作的基础,但持有相同的语言观并不会使我们的写作面貌趋于一致,相反,它会使写作呈现出各不相同乃至截然迥异的风貌。白鲸诗人群中的这些对语言持有相似看法的诗人,在他们各自经验、知识、性情背景的浸润下,其言说方式几无形似之处。邵勇语调冲和、语速缓慢、略带忧郁,构筑着他的“日记体”;黑光用语素常,节奏却欢快,有陶渊明“南山”之闲逸而少其“将芜”之微怨;牛慧祥语义清晰而多变,在自言自语中自有一份老僧禅定的宁静;何冰凌、潘漠子、周斌、夏午以他们身上难以化解的抒情性赋予语言以柔韧,在语义迁延中一步一景,蹈矩不腐,以险取胜;张尔、鲍栋、憩园、李瑞以与当代艺术相平行的现代思维方式重组语义,致力于驱逐他者,以崭新的言语形式言说人之存在。他们共同印证了“继承传统”只有在“创新传统”(或者干脆点说“反传统”)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现在,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李光耀、魏成银、邱志君、倪大玉、任伟、苏童、汤文、杨雯汀、张萍。他们都是在校学生,还刚刚开始,而他们的选择就是他们的未来。
  这样一群人的写作会去往哪里?假以时日,我们将会看到——尽管我们中的多数人已经看到,尽管一些人装作没有看到。
  在白鲸诗人群中,还存在着另一种风貌的写作。黄挺松、李潇、邬云、许洁、李进、李大鹏、蒋旅佳、章朋等人,在延续诗歌的言志传统的同时也时时有所创新,他们依然在写着,摸索着。他们因挚爱诗歌这门古老的艺术而与我们同在。
  责编:郑小琼
其他文献
那一年到底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哪一年,苏雅真记不清了。创巨痛深的事儿谁愿意记得那么清楚?记得越清楚心就越疼,就像把一个小伤口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一定大得瘆人。看到那么大的伤口,不疼也被吓疼了。总之特殊年代总会有特殊的事儿发生,这事儿就那么轻而易举地落在苏雅的头上了。  苏雅先前不叫苏雅,叫苏小英。农村人没文化,对起名字没讲究,随便起个能叫应的名字就行。苏小英上初中头一天就领略到了自己名字的俗气。老师
期刊
起初店铺很小,麦卡尼夫妇从银行取得贷款资格,开了一家五金店。当然,除了五金他们也卖许多你想得到或想不到的小器械与工具。麦卡尼先生不善言谈,他的太太索菲亚走开或者生病的时候,他便显得有些严肃,通常他会放一些乡村音乐来调整自己在店里的状态。年轻时他还是点唱机发烧友,不过时光流逝,这种东西已经不时兴了,我们称之为古董,它更适合摆设。现在他与大多数人一样,放CD音乐,在店铺装好了一流的音响,虽然与纷乱杂陈
期刊
把伊阿古当成《奥赛罗》的主角,不合适,因为悲剧的主角只能是英雄。伊阿古不是英雄,是英雄的教育者。  败坏的心灵永远先于败坏的事情。每出悲剧,都少不了为败坏心灵铺路的人。他们见多识广,也有耐心,不动声色、不厌其烦地改造同侪、同胞、同类的心灵,为悲剧时刻的降临做足准备。他们为各自的古老世界制造出新灵魂,古老世界随之面目全非。他们是古老世界里最有成效的灵魂工程师。他们的劳作,常常遭受不公正的忽视。比如伊
期刊
在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凭借独具特色、清新浪漫的抒情诗,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人们通常都会说,徐志摩天生就该是个诗人,他要是不成为诗人,天理不容。这种说法的确有道理,我也很认同。  可是,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天性,和这个天性被发现以及能够得以展露,并不是同一回事。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在某方面具有天性,但是却阴差阳错走上另外的道路呢?  1  徐志摩天生的诗人本性,并非一开始就被認同和确立的,连他自
期刊
1  “洛洛,怎么还不走?”  江宏准备关上天文台的门,走之前要最后检查一遍,这一检查就被他发现有个人影在山顶的观测站,走近才看清那人是宋洛洛。宋洛洛是天文台里为数不多的女天文学家之一,平时属于效率高型的,一下班几乎就不见人影了,最近倒是用功得紧。  “洛洛,怎么还没回去?”江宏走近宋洛洛,问道。  宋洛洛没回答他,而是紧蹙眉头,指着一处寂寥的夜空道,“你看那个新发现的白矮星有没有什么问题?”  
期刊
杜绿绿的詩  垛 槠  1  追究三月的冷风,细问它是怎样  吹过哀牢山东的双柏县。  空中的垛槠树盛大荣耀,“开出日月花,结出  星云果”。  可我们,谨慎言之仅仅是我,史诗以外从未找  到你。  诗行中为同行人的沉默选择观念  正不可避免伤害各种无法完成的诗句。  怀疑的风,  吹动不崇拜虎的我但不是左右。  芍药与高山栲啪嗒啪嗒敲打着风在老虎笙中,  镜头里的毕摩挥起长杆,追逐他脚下的阴影 
期刊
1  我的窗外  是一条细小的河流  当它流过  带来钓鱼人  草帽遮盖的下午  2  我的窗外  一片新楼  正在拔地而起  空洞的窗子  在傍晚的时候  更像是妖精的家  3  中午的时候我梦见了  一片闪着粼光的海洋  不知道这预示着什么  神秘,就是说它一次次  出现在神秘的梦中  4  我在十楼  有时也在九楼  但我很少到八楼去  我去八楼的次数  还没有去七楼多  你知道我说了什么?
期刊
华容河  堤坡上的水芙蓉、鴨舌头、芨芨草、铜钱草、野蒿,  挤在一张床上  它们的命,是家族的命,人的命  风吹过,偶有鲤鱼跃出水面  喜悦时刻,华容河必定漾起一河红晕  我路过,我的命和河水打一个照面之后,在草  叶上摇晃了一下  幸 运  天上的光——日的光,月的光,星的光,  都落到地上了。  那么遥远,那些真理就是为了落到地上来。  何其幸运,你们这群一直生活在地上的蝼蚁。  战 马  蹄
期刊
郑德宏,一位当代文学中的新乡土写作的代表,一个城市边缘的古典漫游者,他的诗篇始终以“返回”的方式致力于揭示现代文明所遮蔽的“古典精神”,揭示城市生活所斩断的“乡土根脉”。这种古典精神和乡土根脉主要是以诗人故乡的“华容河”“岳阳楼”“洞庭湖”等几个“意象”和“主题”系列来进行聚焦、深化和拓展。  郑德宏,也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创造的诗人,早期的《风声》多受到东荡子诗风影响,而后以《华容传》形成自己的独特
期刊
鲸是海洋中最强大的生命体,人类对以鲸为代表的地球动物肆意屠杀,实际上是对自我环境的毁灭,以“白鲸”为名,是出于对人类自由的生命关怀和憧憬。  《白鲸》是安微安庆一本民刊,创办于1993年,其成员的作品深受先锋诗人余怒的影响,在意象的选择与语言的驾驭上可以看到其诗歌的立场。二十多年来,这本立足地方高校的民刊能一届又一届地绵延至今,无论是从早期黄挺松、李潇,到周斌、鲍栋、张尔、潘漠子等诸人,还是到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