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ta样配体4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理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关系研究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Delta样配体4 (Dll-4)对早期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病理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的关系。

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7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0只)和DM组(60只)。DM组大鼠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DM模型;剔除血糖恢复和死亡大鼠,最终50只大鼠纳入统计。正常组大鼠注射等体积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随机数字表法将DM组大鼠分为DM 1m组、DM 2m组、DM 3m组、DM 3m+Anti组、DM 3m+磷酸盐缓液(PBS)组,各组均为10只大鼠。DM 3m+Anti组大鼠玻璃体腔注射抗Dll-4多克隆抗体4 μl,抗体浓度0.25 mg/ml;DM 3m+PBS组大鼠玻璃体腔注射等体积PBS。注射后5 d,处死大鼠。其余各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成模后1、2、3个月处死。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各层结构及微血管变化,测量视网膜总厚度;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视网膜中Dll-4、VEGFR-2 mRNA的表达。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视网膜中Dll-4、VEGFR-2表达差异;两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

结果

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DM 3m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明显水肿,内、外核层变薄,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外丛状层(OPL)水肿明显,微血管异常扩张;DM 3m+Anti组大鼠视网膜OPL水肿较DM 3m组减轻,其余各层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DM 3m组、DM 3m+Anti组、DM 3m+PBS组大鼠视网膜总厚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96、3.290、4.286,P=0.000、0.008、0.00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可见少量Dll-4阳性表达;神经节细胞层及内、外核层均可见少量VEGFR-2阳性表达。DM 1m组、DM 2m组、DM 3m组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Dll-4阳性表达逐渐增加。DM 3m+Anti组大鼠视网膜各层及血管内皮细胞中Dll- 4阳性表达明显减少,而VEGFR-2表达显著增加。DM 3m+PBS组大鼠视网膜Dll-4、VEGFR-2阳性表达与DM 3m组无明显差异。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DM 3m组大鼠视网膜中Dll-4、VEGFR-2 mRNA表达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5、20.871,P<0.05 )。与DM 3m组比较,DM 3m+Anti组大鼠视网膜Dll-4 mRNA表达量降低,VEGFR-2 mRNA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81、3.639,P<0.05)。DM 3m+PBS组、DM 3m组大鼠视网膜中Dll-4、VEGFR-2 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3、0.657,P>0.05 )。

结论

DM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过程中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Dll-4表达逐渐增加;抑制Dll-4表达,VEGFR-2的表达上调,且OPL水肿减轻。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分析6个白化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类型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6个无血缘关系家系中6例白化病先证者和20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6例先证者中,临床表型符合眼皮肤白化病(OCA)特征5例,符合眼白化病(OA)特征1例。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运用全外显子组或Sanger测序技术进行致病基因筛查,重点分析白化病相关基因变异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测序分析于4个家系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ATV)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中CXC趋化因子受体4 (CXCR4)表达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鉴定大鼠BMSC。将第4~ 6代细胞分为对照组和ATV处理0.1 nmol/L组、1.0 nmol/L组、10.0 nmol/L组、100.0 nmol/L组、1 000.0 nmol/L组。ATV处理12h后,细胞免疫荧光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主要包括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Stargardt病等。虽然其表现形式略有差异,但其发病机制均为光感受器细胞和(或)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损伤变性。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RPE细胞缺乏自我修复和更新的能力,细胞替代疗法成为治疗该类疾病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用于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干细胞有胚胎干细胞(ESC)和多种成体干细胞,如视网膜干细胞(RSC)、诱导多能干细胞
目的检测并分析一例肾-视神经乳头缺损综合征(RCS)患儿的基因突变位点。方法一例表现为右眼先天性白内障、左眼视盘缺损的患儿及其正常表型的父母纳入研究。采集3名受试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法筛查、Sanger测序法验证PAX2基因突变位点。通过相关数据库和PubMed文献检索基因突变位点的致病性报道。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根据《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判断该基因突变的
目的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CORD)患者基因突变及临床表型。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37例RP患者和6例CORD患者以及95名家庭成员纳入研究。详细收集患者病史、家族史;患者以及家庭成员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全视野视网膜电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采集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目标区域捕获结合二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视网膜光感受器异常导致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疾病。RP在遗传和临床表型上具有高度异质性,可分为单纯型RP和综合征型RP。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隐性及伴X连锁遗传。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普及和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致病基因被发现,这些基因主要在光感受器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深入正确认识RP致病基因,不仅为RP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理论基础,还可为RP基因治疗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