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苑
1.1 致音乐与生活 《音乐生活》编辑部
2.1 与音乐一路同行 刘恩波
3.1 音乐与生活同在 毛琦
4.1 歌窈窕之章 林超然
5.1 让美好继续美好下去 梁海燕
6.1 歌之大者为国为民 胡一峰
7.1 音之美乐之雅 乐歌
8.1 乐随心动与古典同行 欣阳
9.1 乐之生 高月
10.1 培根铸魂不辱使命 赵瑞雪
11.1 我的歌词自白 贾铮
12.1 我们走过了一年 乐歌
人物
1.4 音乐的追随者 唐凤一
1.6 歌咏时代新风传承辽歌艺魂 张若琪
2.4 不只是肖邦 宁汐
3.4 寻找来时的路 崔健
4.4 厚德笃行建树于乐艺 霍凡超
5.4 坚守·突破 张宝华
5.15 根深叶茂瓜果香 倪笑茹
6.4 美像桃花一样开 朱飞跃
7.4 心悟至行 况味自生 王文卓
8.4 詩言志歌咏言 周杏
9.4 乐贯中西 蜚声海外 谢福源王谦
10.4 用民歌之美唱响时代之音 刘雪
11.4 精微而巧妙 宽宏而博通 管仁红
12.4 “音乐就是理解” 文飞
创作研究
1.11 利兹大学音乐管理硕士毕业项目内容探讨 张宇茜 关智元
1.14 崔世光《山东风俗组曲》的民族性探索与演奏研究 佟婧
音乐表演
1.17 音乐剧《曹雪芹》中人物塑造对戏曲的借鉴陈物华
1.22 论歌剧《爱的甘醇》中男高音咏叹调《偷洒一滴泪》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张悦
1.25 论发声练习与歌唱的关系 张宇
音乐分析
1.28 献给妈妈最真挚最亲切的歌 邓永旺
1.30 乐为舞之魂 郭晓萌
1.33 晋中社戏——《看秧歌》音乐分析 施咏
1.37 莫扎特歌剧男高音人物形象浅析 贺飞
1.39 中国民歌起源与音阶形成刍议 李放
2.51 圆之艺步生莲 王思思
2.54 逆流中绽放的华彩 张永凯
3.40 当代泗州戏音乐创作探析 石磊
3.44 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四乐章的配器分析 苑方兵
3.50 一卉能熏一室香的管弦之音 吴京津
4.54 论贵州仡佬族民歌的演唱特点 王莹莹
4.58 东北风格音乐素材在筝乐领域的新探索 李宜沼
4.63 音乐在科技中的变革 王甜甜
5.59 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张柯瑶
5.63 我国高等教育音乐学科学术焦点可视化分析刘纪刚
5.70 论晋剧四股眼板式结构形态 荆晶
6.50 论筝曲《秦土情》中左手“做韵”技巧 李陈铖
6.55 音乐与舞蹈类招生考试队伍建设研究 吴家军 丛海燕
7.53 “同宗”视野下鼓吹乐《将军令》音乐形态比较研究 刘东兴
7.58 上海教堂电子管风琴调查研究 张佳蓉
8.45 延安鲁艺的少儿歌曲创作 王艺璇
9.39 传承历史文脉 发扬古乐新美 陈雪
9.47 浅谈爱德华格林音程循环参数算法理论 张晨明
9.52 用歌声传承文化的“根”与“魂” 刘雪
10.41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姚春晓 杨卓
10.46 欧洲传统唱法中科学嗓音训练的本土化研究 董鹏
10.50 音乐著作权侵权赔偿数额实证研究 张耀文
11.33 巴伦博依姆对话布列兹 饶文心
11.39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演唱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李俊威
12.40 高校歌剧排演思索 张策
12.44 郭文景音乐创作旋律特征 丛密雨
音乐评论
1.44 精致的创新探索个性的发展构建 王安潮
2.42 北国风光绮丽 国际视野高阔 王安潮
3.37 草原弦歌:梦中的潮尔 美成
4.43 《楚辞》中的俗乐解析 王安潮
4.48 大地,灿烂地直立向天 张宝华
5.48 从瓦格纳艺术观看中国歌剧创作的思维本质 鄂梦迪
5.53 筝演奏艺术的“时、空、色” 陈窈
6.38 刍谈犹太血统的近代小提琴家与俄罗斯小提琴学派 王亚莉
6.43 创见精要妙语 肖舞
7.48 室内芳菲款款来 汪昌
8.34 近十五年有关文化相对主义的研究 姚佳欣
8.40 “起点”沉静而精致 邓姝
9.30 神话为源立足在人 蒋力
9.34 论民族歌剧中咏叹调的演唱方式和审美特征 陈久红
10.31 力与美的交响纯与秀的协奏 赵柯丽
11.26 魂牵梦萦玉树藏音 刘金 杨柳成
11.30 音乐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刘雨矽
12.26 绘华夏风采奏时代乐章 徐文正
12.31 古谱发新声传统出新音 陈雪
音教探索
1.52 《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交叉衍展式教学之构想 吴家军 张宝华 1.56 流行音乐融入课堂教学的意义与措施 何依霖
1.61 如何保持长久的学琴动力(七十二) 周海宏
2.61 如何保持长久的学琴动力(七十三) 周海宏
2.65 借鉴国外高校柔性管理经验创新我国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张立
2.68 国内外艺术教育管理研究与探讨 洪飞
3.66 如何保持长久的学琴动力(七十四) 周海宏
3.70 解析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的三要素 贾晓程
4.73 如何保持长久的学琴动力(七十五) 周海宏
4.78 对钢琴艺术中技术与艺术关系的思考 刘婧
5.80 如何保持长久的学琴动力(七十六) 周海宏
5.84 过半数学生唱歌跑调 中小学音乐课何去何从 尚永娜
6.69 如何保持长久的学琴动力(七十七) 周海宏
6.73 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双螺旋策略研究 韩雪
6.77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理论研究 王虹
6.81 儿童声乐教学探析 孙鹤
7.68 如何保持长久的學琴动力(七十八) 周海宏
7.73 昔日礼乐制今朝爱国情 柯云燕
7.79 合唱队的基础声音的训练 郭建平
8.58 如何保持长久的学琴动力(七十九) 周海宏
8.63 关于钢琴双语启蒙教学的思考 薄晓楠
8.67 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教育模式探析 李丽丹
8.71 论如何在音乐美育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刘海邦
9.61 如何保持长久的学琴动力(八十) 周海宏
9.67 戏曲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与教学 韩莎
10.67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背景下高等音乐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陆苗
10.71 如何保持长久的学琴动力(八十一) 周海宏
10.76 浅谈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田鹏熙
11.57 如何培养自信心与抗挫折能力 周海宏
11.62 音乐与舞蹈类招生考试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沈德鹏
11.66 行进打击乐在行进乐队中的特点及作用 张威
11.70 论新时代音乐学科的德育渗透 陈萍
12.59 艺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浅析 霍敏
12.62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李浩
12.66 如何培养自信心与抗挫折能力 周海宏
12.72 多元音乐文化教畜的含意与意义 郑顺女
盛京音乐
1.66 解读“原创”兼及原创性、原创力诸问题 轩小杨
1.69 高雅艺术走进大众 张馨予
1.72 月之故乡 刘玉浩
1.76 澎湃的音乐礼赞 李欣阳
2.29 地域文化在交响乐中的体现 王慧
2.32 春临大地雅争鲜乐至辽沈万象新 李欣阳
3.23 国乐奏华彩民族寄情深 于洋
3.27 我心中的那个“老柴” 蒋光哲
4.32 九旬指挥再续沈城交响艺术不朽神话 沈连超
4.35 栉风沐雨 薪火相传 冯喜超
音乐视野
1.79 “伟大的永恒” 林梅
2.58 舞动的世界 崔健
3.56 坚定不移地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张琪
3.62 刍议江南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何依霖
4.67 施光南的故事 杜鹰
4.70 我说施光南 裴家珍
5.76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姚佳欣
6.58 祖国,我亲爱的母亲 王甜甜
6.62 北京乐坛的“中国风” 项筱刚
7.62 吹响新时代鲁艺精神的号角 肖艳平 杜思慧
8.51 伶伦作律的若干问题探讨 史安雯
9.57 论音乐类非遗文化传承的“戏、声、音、乐、时、事、能” 尚永娜
10.58 鲁艺的价值与当今社会下鲁艺传承 刘莹
10.62 辽剧艺人在辽剧流变中的观念意识与艺术成就 王珊珊
11.42 我和我的祖国 轩小杨
11.48 安东尼奥·尤瓦拉演唱技巧 钱京涛
11.53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陈丹丹
12.51 不如随波逐流 李丹芃
12.55 抗战时期我国音乐刊物概述 王艺璇
音乐漫谈
1.82 电化歌剧的创始人梅诺蒂的生平与歌剧作品(一) 张洪模
1.86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九) 乔书田
1.90 现实题材评剧的音乐创作 郑永为 陈忠
1.93 桐林夜话 第二回 第四节 盼佳期月夕有雅趣 度良宵琴声无俗情 马维衡
2.13电化歌剧的创始人梅诺蒂的生平与歌剧作品(二) 张洪模
2.18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 乔书田
2.22 一曲长歌 几多婉转 郑咏为
2.25 桐林夜话 马维衡
爱乐手记
2.35 久违了赵薇小提琴沙龙 凌紫
2.38 我与音乐的缘份 禹德志
3.30 交响乐《诺恩吉雅》文学本与音乐 鲍尔吉·原野
3.34 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印度音乐 孙波 4.40 刘瀚博:“小斯特”背后的付出 越声
5.44 世界民族音乐中的朝鲜半岛音乐 孙波
6.34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跨文化传播 陈娅玲
7.44 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印度尼西亚音乐 孙波
8.31 瞿希贤百年诞辰手稿文献纪念展成功举行 郭娜
9.25 民国时期《音乐教育》期刊的出版研究 于峰
10.28 当音乐遇到文学 陈珂 李合胜
11.18 现代法国长笛学派的兴起 刘宁
12.19 我的四轮儿音乐厅 胡海迪
12.22 金复载与音乐戏剧的情缘 吕杰
表演创作
2.75 艺术歌曲《党的颂歌》的音乐创作特色 汪胜付
2.81 传统与革新 李金鹏
2.86 谈二十世纪近现代德奥艺术歌曲 李丽丹
2.89 乐予风华 北京童谣五首 胡楠
2.94 道法自然自有源 陈雪
3.73 五度循环圈在音高组织中的深层结构意义 刘楠
3.79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与东盟十国“10+1”新作品音乐会创作评述 王甜甜
3.85 论音诗《唐璜》和《提尔的恶作剧》中的主题和声变奏手法 周明昆
3.93 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创作与研究现状评述张冰凌
4.82 谈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的钢琴演奏 胡兰
4.89 从《白毛女》到复排《星星之火》看魯艺歌剧的传承发展 马莉
4.93 论乔治·克拉姆的“新室内乐” 王姿肖 向民
5.88 声乐演唱技巧之“8”字理论探研 董鹏
5.91 酌宜绣景春北京童谣五首 胡楠
6.86 萨满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路径研究 孟奇玉
6.90 王以东谈中国民族打击乐教育的“锣鼓经” 尚永娜
7.90 论民族室内乐演奏者的几项基本能力 战威
7.93 打击乐音色的情感表现特性 于朦
8.74 论美声唱法中气息与演唱基础的关系 穆杉
8.78 论声乐教学中如何准确把握歌唱语言 贾坤
8.81 谈竖琴与小提琴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单若凌
9.71 圆号教学中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设想 范永基
9.74 从书法艺术之“虚实”论弹筝指尖之“虚实” 韩雅倩
10.79 蒙古族“盅碗舞”的风格特征研究 于冰
11.78 音舞关系对古典舞艺术创作的催化作用 陈雪
11.82 论当代中国文化对古典舞审美取向的影响 赵璐
12.75 京剧与钢琴的碰撞 韩莎
12.78 论唢呐演奏中音准的构成因素 王俊梅
艺术漫谈
3.8 现代视角下的评剧《魂断天波府》 郑永为
3.11 电化歌剧的创始人梅诺蒂的生平与歌剧作品(三) 张洪模
3.15 桐林夜话第三回第二节
赏名画说理赞前贤 参诸艺论技启后生 马维衡
3.19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一) 乔书田
4.14 桐林夜话 第三回第三节 马维衡
4.18 东北风情的戏曲表达 郑永为
4.22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二) 乔书田
4.27 电化歌剧的创始人梅诺蒂的生平与歌剧作品(四) 张洪模
5.22 融古通今 破茧成蝶 郑永为
5.26 电化歌剧的创始人梅诺蒂的生平与歌剧作品(五) 张洪横
5.31 桐林夜话第三回第三节 马维衡
5.34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三) 乔书田
6.12 海上潮声共月明 郑永为
6.16 电化歌剧的创始人梅诺蒂的生平与歌剧作品(六) 张洪模
6.19 桐林夜话 第四回第一节 马维衡
6.22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四) 乔书田
7.24 生于传统 归于时代 郑永为
7.28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五) 乔书田
7.33 桐林夜话 第四回第一节 马维衡
8.85 滴水成溪 郑永为
8.88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六) 乔书田
8.93 桐林夜话 第四回第二节 马维衡
9.80 舞剧《月牙五更》一首余音绕梁的关东回旋曲 郑永为
9.84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七) 乔书田
9.88 桐林夜话 第四回第三节 马维衡
9.92 九十年代后期孟京辉戏剧思想的转变 夏梦晗
10.86 岁月如歌 郑永为
10.89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八) 乔书田
10.93 桐林夜话 第五回 马维衡
11.85 评腔合鸣唱沈阳 郑永为
11.88 多少故事烟雨后 一曲琵琶已成歌 韦海峰
11.90 桐林夜话 第五回 马维衡
11.93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九) 乔书田
12.82 桐林夜话 第五回 马维衡
艺海观潮
5.39 时隔一个世纪的重逢 林梅
6.27 季先科与伊尔沙伊的钢琴奏鸣曲 鲁斯兰·拉兹古利亚耶夫
7.37 学敏而博溯本原 心广而实写真情 郭瑜 姚远
8.28 在鲜红的旗帜下 冯喜超
9.22 上海爱乐“时空对话”肖斯塔科维奇 王梓
10.20 西亚伊朗音乐中的达斯特加赫意义 孙波
10.24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声乐教学特色借鉴与反思 常诚
11.12 美妙音符由心而出 孙艳红
11.14 辽宁芭蕾舞剧《二泉映月》的民族化探究 李淑华 于丹洋
12.11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李厚启 胡庆生
12.16 歌剧爱好者的福音 赵楠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特别栏目
7.16 “祖国”大地颂扬“中国”(上) 杨瑞庆
7.20 沈阳好歌,蜚声天地(上) 赵凯
8.17 “祖国”大地颂扬“中国”(下) 杨瑞庆
8.22 沈阳好歌 蜚声天地(中) 赵凯
9.14 新中国孕育出的新旋律 杨瑞庆
9.19 沈阳好歌 蜚声天地(下) 赵觊
10.11 中国歌剧《逐月》讲述中国故事的咏叹 唐凤一
10.14 点赞新中国歌剧中的优秀唱段 杨瑞庆
歌曲绿地
12.85 陪你去远方 王东明 朱大起
12.85 陋室铭 刘禹锡 赵禹清
12.86 我的长安你的江南 于晓明 代博
12.86 拜年歌 许天凯 王志敏
12.87 阳光温暖每个人 魏艺 张冰
12.87 家在伊犁河 袁晨光 谭永红 刘平平
12.88 走进春天 曹英 李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