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实验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g77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审美情趣到审美能力
  
  2001年和2004年,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先后开始进行“新课程”实验。这次“新课程”实验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试图用新的理念指导实施者的行为。在这些“新理念”中,“培养审美能力”属于值得特别关注中的一个。
  应该说明的是,在中学,以及小学,强调审美能力培养并不是一个新要求。当“三好”(德、智、体)发展为“五好”时,“美”就包含在其中了。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了“审美”这个概念,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教学要求中,具体提出高中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则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并提出“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这次“新课程”实验对审美能力的要求有两个特点。其一是阶段性,即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审美培养提出不同要求。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是“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把审美置于情感教育之中,属于语文课程三大目标之一,而“还”这个词语显示出对学生这方面的要求从整体看居于稍为次要的地位。高中阶段的要求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审美”成为三大能力之一。高中阶段的学生不论是知识结构或身心发展都具备了培养这方面能力的条件。另一特点是具体化。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而在写作中则要求“感情真挚”,“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样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实施者的操作。
  
  二、教学现状与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效果一,教师大都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的意识。在他们的教学设计中,审美能力培养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2005年夏天在广州高中语文教师培训班上展示的《〈诗经〉两首》,教学方案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
  效果二,尝试运用一定的方法实施审美能力培养。广州某中学一位教师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简介写作背景后,配上德彪西的小提琴《月光》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梵婀玲凄美、幽怨的氛围里,体味文中高洁、朦胧的荷塘月色,领会朱自清追求向往自由、美好的境界但摆脱不了黑暗、无奈的现实的心境写照。
  效果三,注意到对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这点主要体现在教师们的论文或教学后记里。广州某中学一位教师在教张洁的《拣麦穗》后,写下这样一段体会:“在设计《拣麦穗》一课时,我把其课型确立为文学鉴赏课。在新‘课标’的学习中我体会到,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而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如何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心理的引导,其次才是重视对阅读技能的训练和指导。”
  这是从教师角度进行的总结,学生方面情况如何呢?或者说,教师的良好愿望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我们可能首先要清楚,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审美能力。《现代汉语词典》对“审美”的定义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如果仅仅从“定义”来看,实际情况还比较正常。我们看看广东省某重点中学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一”测试题中的两道题:第一道是古诗鉴赏题,试题向学生提供一首唐诗(白居易的《夜雪》),要求他们“根据诗歌描写的情景内容写一段鉴赏文字(50字以上)”。第二道题是要求学生阅读《荷塘月色》中一个“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段,如叠音词的运用,修辞格的运用”的选段,“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一点进行赏析”。
  显然,学生要完成这样的题目,必须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有关审美的知识。然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审美的“目标”是否这样就达到了?“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中的“领会”应该包含有自己的体会,而这种体会应该包含有情感的因素。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一种活动中,是否真正获得了美的情感?
  如何看出学生是否具有这样一种情感?具体到语文课的的阅读,这种情感应该体现在对文学作品产生的感情上。
  而从现实看,这种感情相对薄弱。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缺乏感情。当然,这里的“缺乏感情”是一个中性的词语,并非指学生不喜欢文学作品,而是说他们往往把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以及“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课外读物”)仅仅作为一种学习的文本,按照教师传授的“审美知识”,对里面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进行理性的分析,这样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学生掌握的只是“方法”。文学作品的功能是要使读者获得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果在欣赏作品中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那是不可能达到“审美”的目标的。从课堂教学中反馈的一系列信息来看,这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如何在审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在中学,“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具体来说,在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审美的知识,还要关注他们情感的发展,要重视他们情感的投入。
  建议一,重视朗诵。这一建议既是对学生的,也是对教师的。
  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比较重视朗诵了,但如何使朗诵达到效果,使学生通过朗诵对文本,尤其是对文学作品产生感情,颇不容易。不少教师表示不解,“我已经多次安排学生朗诵了”,但仅仅停留在次数上不可能达到目的。实际上,不少学生在朗诵时只是把文字符号读出来,而不是把感情读出来。一个人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感受不同时,朗诵的语调处理是不会一样的。比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一段,可以读出对孔乙己的同情,也可以读出对孔乙己的憎厌,全看读者的感受和理解。
  建议二,重视叙事。这一建议主要是对教师的。
  我们有时会感到奇怪,语文课本中的文本绝大多数是一个一个故事,是一篇一篇美文,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不喜欢呢?为什么他们不能从中体会到美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我们某些教师口中讲出来的不是故事,而是练习,学生怎么会感受到美呢?我们比较喜欢提问,但实际上,有些提问反而会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美感全失。比如钱钟书的《窗》的第一段是很美的文字,有位教师提问学生“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学生回答“对比”;“通过什么来对比?”“屋里和屋外。”于是,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黑板上列出一個词语“对比”的表:“屋里”,“屋外”;“阳光”,“风”,“鸟语”。好端端的一段文章被肢解了,真是大煞风景!其实,这样的文章,用叙事,也就是讲述的方法来教学就可以了。从某方面来说,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是“讲”出来的,而不是“问”出来的。即使要“问”,教师可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问题提出来,但不一定让学生“站起来回答”。这一“站”,味道都没了。
  建议三,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
  情感的培养和审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上述建议的朗诵、叙事,都只是创造一种客观的条件,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本,而客观的东西要和主观愿望相一致,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效果,所以,了解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要求是十分必要的。比如,阅读兴趣,学生并不都是不喜欢阅读,也并不是都不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他们中有的是不喜欢“《泰戈尔诗集》、《必背古诗词》之类的经典”,“在老师的眼里,好像就只有大诗人、大圣人或者伟人的文章才是文章。然而,我每次读的时候,却感觉味同嚼蜡,脑子里没有留下什么印记”。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心理,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培养及发展他们的情感。
  
  四、重视教师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
  
  审美能力培养之所以效果不理想,从教师方面说,与缺乏应有的美学修养有关。我们往往把握不住审美能力培养的要领和途径,在实施教学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感情丰富的内容肢解成支离破碎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所以,提高自身这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建议一,重视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
  文学理论在高校是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以及其它的一些“子课程”如“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文论”等等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培养欣赏、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但从总体看,这门课程的学习还不是太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课程的设置有关。如果把这门课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因为阅读量不足(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推荐了不少文学作品,但他们并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自觉地阅读),学生对抽象的原理理解颇感困难;如果把这门课安排在二年级,那么,在一年级上文学课时,学生又缺乏阅读作品的基本知识及理论。要解决这一矛盾,目前只能采取“互补”的办法,如果在一年级开设,就要重视课外阅读的要求与指导;如果在二年级开设,那么,一年级的文学课就要有意识地多渗透一些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建议二,多阅读文学作品。
  笔者曾经在某普通高校中文系4年级作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发现能阅读完“四大名著”原著的不到五分之一。他们平时是如何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业的呢?“很多时候只是看故事‘梗概’,‘简缩本’,网上浏览相关评论”。这些学生很快要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了,如果他们自身没有足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怎么可能指导自己的学生从事文学艺术的“鉴赏和评价活动”?他们不可能领会美,也不可能对学生提出这方面的要求。
  建议三,培养广泛的艺术爱好。
  作为语文教师,仅仅多看文学作品还是不够的,要把眼光放远放宽,对其它各门艺术如音乐、美术、雕塑、建筑等都要有所涉猎,以培养广泛的艺术爱好。实际上,在学生阅读的文本中,除了语言艺术之外,往往还包含有其它的艺术因素,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級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包括鲁迅的《社戏》、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丰子恺的《竹影》、冰心的《观舞记》,以及林嗣环的《口技》等5篇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如果我们自身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很难领会到文本作者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也就很难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点。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开始,战略计划制定的思想在美国企业界大行其道,其中 PPBS 的方法论更是风靡一时(Planning,Programming and Budgeting System,计划、程式化与预算体系)。然而,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下,为了扩大经营、降低成本、占领市场、从而实现最大利润,各国企业不断地掀起兼并的浪潮。通过兼并,企业可以获得及时有效的领先优势的能力。兼并对我国
沈阳雨田实验中学建于1995年9月,经过十年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寄宿式军事化管理的民办初中学校。学校分为东、西、新三个学区,东、新教学区均建有校园网,每个教室配有计算机及大
虽然团队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中的主要运作形式,但是它并非是总能有效发挥作用。所以,为了使其成为高效的工作群体,团队必须从人员配备、激励体系和团队精神三方面实施构建。 A
对线圈或绕组(包括电枢转子)进行冲击耐压试验,能检测匝间短路、对地短路、电晕放电、接线错误等故障。是无损检测,适用于电机、家用电器、电动工具等行业。 经国家技术监督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困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纵观我们当前的数学教学,教师缺乏数学文化素养和数学史料的储备,只关注眼前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数学的人文价值。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
人最大悲哀是无望,当他觉得在一个企业的发展毫无前途时,就会意兴阑珊,无精打采,得过且过。愿景激励就是管理者通过设定和宣讲愿景来达到激励员工工作热情的目的。一、什么是
智囊观点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许多政策的出台是不可控制的,但是政策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因素和连续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政策是可以预见的,同时也是可以把握的,抢先判断出未来的政策
能持续变革的企业,显然可以无畏于市场纷乱多变的节奏。中国有句俗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在国资退出、民企高歌猛进的中国企业类黄金时代,退而阵容不乱,进而后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