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ui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论证了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的基本内容、意义、思路、政策和建议。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就是向市场经济过渡条件下鼓励部分城镇人员和企业到农村兴办实业的工程。它是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的,以城乡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以城镇部分干部、职工人才主为体,以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为后盾而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城镇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是一种政府引导的民间经济行为,它有个人和企业自愿参加,城市和乡村互利合作,政府部门政策鼓励引导的特点。
  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情,具有一举多得的社会效应。它不仅会给农村牧区带去人才、技术、资金,而且会带去市场、管理、信息、文化,带去开发资源、开辟市场的新思路和新观念。不仅会促进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会大大拓展城市就业投资和市场空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广大农村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广阔天地。城里人去那里兴办实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城镇人员下乡上山可以采取,应灵活多样、自主自愿的选择和探索符合各自特点的下乡上山形式。在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下,我们要鼓励部分城镇人员打开视野,走出城门,到农村广阔的市场经济天地创一番事业,拓出一条发展致富之路。
  
  顾名思义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泽东当年上山下乡运动年代提出的一句宏亮口号今天已变成全国许多地方城市化浪潮中城市人员和企业到农村兴办实业、发展经济的实际行动。“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就是向市场经济过渡条件下鼓励部分城镇人员和企业到农村兴办实业的工程。
  它是科技、文艺、卫生“三下乡”活动从政府行为到城乡民间经济行为、由临时性活动向经常性工程的重要转变和拓展。它是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的,以城乡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以城镇部分人员和企事业为主体,以各级政府为后盾而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
  
  现实矛盾
  
  当前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镇人员又要到农村,二者是否会形成冲突,给当地农村形成新的就业压力?这确实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矛盾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城市政府迫于城市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选择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又回到了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老路,即城市政府在城市范围内解决城市职工就业的问题,为此而不惜采取了一些清退外来工和农民工的做法,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强调在农村自我消化。我们认为这是和改革开放中选择的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取向相违背的,也不符合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方向。近年来许多地区农村产业化为什么难以发展起来?推动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什么成效不人。从城市方面讲则是我们没有把城市人员和企业到农村兴办实业作为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把城里人下乡上山与农民进城经商看成是互相冲突的。“城镇部分大?发展起来的农村乡镇企业为什么只能独领风骚三五年?原因多种多样,根本在于许多农村劳动者、管理者的观念、素质、文化、科技、信息、资金等诸方面尚不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要求,在于农村致富无路、发展无门、转移无领路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的中心目的是利用城乡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在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使城乡融合后而组成的经济要素具有几何次方的效应,促进区域经济整合和城乡经济一体化。温州人当年大举北上,走向全国不是也有一番争论吗?最后事实证明,尽管温州劳动力进入当地劳动市场给当地带来一些就业压力,但同时也带去了新技术、新观念、新文化,更带去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一段磨合期过去,“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正趋向合理的动态调整阶段,毕竟这是市场行为。而城镇职工到农村兴办实业也是一种经济行为,是建立在生产要素需要流动、融合的基础上的互利合作行为,它虽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存在一定矛盾,但只要引导得当,竞争压力会变成城乡发展的动力。
  
  重要意义
  
  中国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发展的势能差,同时在供求结构上又有互补性,充分利用这一规律促进城乡交流合作,达到融合发展是当前推动城市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重要动力,也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需要注意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当前鼓励部分城镇人员到农村兴办实业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情。
  
  1、一项促进社会再就业的工程
  当前,城乡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城市下岗待业大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成为摆到各级政府面前的严重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城乡分割、画地为牢的经济体制和就业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城乡融合双向交流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不但会开辟一条城市职工下岗再就业的新出路,而且通过竞争会启发、刺激和带动农牧民开拓新的生产门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和开发,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2、一项促进城乡资源优势向市场经济优势转化的工程
  由于体制的制约和结构的影响,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剩余劳动力优势也是有待开发利用的潜在优势,而城市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等优势也远未发挥出来,闲置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鼓励城镇人员下乡上山兴办实业就是打破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体制约束,既有有利于开发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利于解决大量城镇科技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严重问题,把城乡市场供求结构上的互补效应发挥出来,把城乡潜在的各种资源优势利用起来,重新组合而形成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3、一项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工程。
  鼓励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尽管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农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必由这路,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既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又有利于把农民和市场、农村资源供给和企业市场需求联系起来,从而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占全国近70%的农民脱贫致富无疑对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4、一项消除城乡二元分割、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发展的工程。
  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化,但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原因,城乡之间仍为两个不同的社会天地。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与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经商一样,就是让城里人冲破体制樊篱和观念束缚,到广阔的大地寻求投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通过人员交流必然促进城乡之间在经济、投资、技术、市场、文化、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从而推进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发展,这无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5、一项促进科教兴区、传播精神文明的工程
  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的素质低下、人才短缺是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村牧区存在的普遍问题。科教兴农、科教兴国是我们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而仅仅依靠缺信息、少文化的农牧民是根本无力承担和完成这一重要历史使命的。而鼓励城镇科技教育文化人才到农村牧区,参与农村牧区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城市科教智力资源利用率和科教成果转化率,又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和管理者素质,推动科教兴农。同时又有助于城市先进文化、先进观念、先进思想道德在农村牧区的传播,从而有效提升农村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
  综合以上,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实施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具有一举多得的社会效应。它不仅会给农村牧区带去人才、技术和资金,而且会带去市场、管理、信息和文化,带去开发资源,开辟市场的新思路和新观念;不仅会促进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农村产业化和农牧民脱贫致富,而且会大大拓展城市就业、投资和市场空间,发挥城市辐射功能,推动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理论和实践依据
  
  当前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形势下,大批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自谋职业,大量城镇工商企业发展急需人才,为什么还要设立“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其理论依据和社会背景是:
  
  1、二元结构理论及其实践背景
  二元结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贫困到富裕、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转化的理论。中国是一个二元结构非常明显的国家,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二元结构的最典型表现。
  实施新时期设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主要是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矛盾和转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经济蓬勃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相应扩大,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大问题。城乡之间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信息等方面发展水平悬殊的两个天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既存在发展的势能差,有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城市有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但由于城市传统体制改革滞后、结构效益制约而使其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尤其是当前城镇下岗待业人员增加正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农村有土地、草场、林地,有农牧林产品资源、药物资源、矿物资源和剩余劳动力资源优势,但由于人的素质、观念、信息等方面滞后,特别是人才、技术和资金的缺乏而使许多地方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正所谓“富饶的贫困”。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鼓励部分城镇人员到农村发展经济、兴办实业,设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是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内在要求。
  
  2、城市发展极理论及其实践背景
  发展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城市作为发展极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效应,一是极化效应,或者聚集效应,是指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大量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二是扩散效应,是指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部分城市人员、要素和文化向农村和区域扩散的过程。正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化才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成为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必由之路。对于城市化,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许多人仅仅认为城市化是单指农村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镇集中转移的过程,这当然是城市化的主导方面和主要趋势,但不可忽略的还有另一面,即一定时期和地区条件下,城市人口和要素向农村的扩散也是城市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如我们区域经济学理论讲作为“发展极”城市的区域经济效应时,包括城市的积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一样,一定时期城镇人口和要素向农村扩散,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方面。
  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兴办实业更成为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必然之举。经过建国50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已初具规模,全国已建立城市660多个,工商建运服企业数十万个,城镇职工2.2亿人,国有单位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吃财政饭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城市下岗分流人员、离退休人员、隐性失业人员等均有相当规模,许多大中小城镇已聚积了相当巨大的能量,具备了向农村辐射的基础和实力。但是由于城乡双轨体制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之间的交流发展尚不正常和通畅。因此,促进城市人才、技术、资金、文化、信息向农村的扩散是充分发挥现有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扩散、辐射和带动效应、有效促进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3、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理论是中国过渡阶段的基本经济理论。城乡体制、结构和观念的影响,城乡各自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而其矛盾问题更加凸现,人浮于事,下岗待业,科技人力资源闲置浪费外流成为许多城市单位的严重问题。因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建设时期,推动“上层建筑”、机关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转移,即向城市企业和农村牧区产业转移,从城乡身份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从城乡之间人员封闭向城乡开放、交流融合的转变,既是政府财政增收节支和城市消肿减肥的重要措施,更是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趋势。
  
  基本内容、分类和形式
  
  当前中国农村不是远离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蛮荒之地,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广阔天地。城里人在那里兴办实业发展经济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城市企业到农村开辟市场寻求合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从事农牧林资源开发、加工、转化利用方面。例如租赁土地、草场、承包“五荒地”、发展种养加项目,开发农村旅游资源:
  ——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尤其是为农业产前产后和产中提供社会化服务;
  ——开拓农村市场,从事市场中介服务,既为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出力,又为开辟工业品的农村市场、刺激农村牧区需求而努力;
  ——参与农村乡镇企业形象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运销及管理体制的建立;
  ——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培训、教育普及、理论辅导、科技推广、信息咨询和医疗卫生服务;
  ——参与农村乡镇规划、基础建设、房地产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等。
  总之,农村有各种行业、资源和市场,我们城市许多行业的有识之士、有为人才都可以在那里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许多科技成果都要以在那里得到应用转化,许多工业产品、服务产品,甚至过时的旧货产品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市场,许多投资者可以在那里找到项目。
  下乡上山工程的分类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设立共青团、青年、大学生、研究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离退休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城镇下岗分流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机关、事业、企业在职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各类科技教育人员、医疗卫生人员、文艺理论宣传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城镇企业、事业单位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等等。
  从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的形式来看,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其基本形式:一是户口迁移、停职停薪,常年下乡上山;二是户口不变,留职停薪,定期下乡上山;三是原户口身份和工资待遇不变,不定期或临时需要就下乡上山。对于农村和乡镇企业来说,应积极吸引城镇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作为其现实可行而有效的用人政策;对城镇人员和企业来说,应灵活多样、实事求是、自主自愿的选择和探索符合各自特点的下乡上山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下乡上山工程利国利民、收到实效。
  
  实施思路和建议
  
  1、建议设立“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并将这一工程列为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各地推进城市化战略、城乡融合战略、农村产业化战略和科教兴区战略的重要步骤,列为政府实施社会再就业工程、农牧民脱贫致富工程和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的重要措施。
  2、成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领导协调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由计委、财政、劳动、人事、科委、农委、文化、宣传、理论、教育、公安等部门领导参加。主要负责对工程实施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制定“工程”的规划目标、任务和思路。
  3、制定和实施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的政策措施:包括科技、劳动、管理、资金、干部政策等等;应对预期效益较大的项目给予必要的启动资金。
  4、成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研究会和研究小组。研究人员由城市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政策、管理、信息等问题,为工程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5、要利用大众媒体对“下乡上山实业工程”进行宣传引导,提供舆论支持。宣传工程实施的目的、意义和政策,宣传农村资源,产业和市场,宣传和表彰城鎮下乡上山涌现出来的创业人才的先进事迹,动员和鼓励城镇人员转变局限于城市的就业观念、市场观念和投资观念及城乡身份观念,迈出城门到农村兴办实业。同时要鼓励农村乡镇企业到城镇招商、引资和聘人。
  6、建立健全城乡通开、统一的要素市场包括人才市场、劳动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信息市场,培育建立相应联结城乡市场的社会中介机构。要改革单纯或重点为城市经济服务的政府管理机构,转变职能,增强为农村经济服务和为城乡融合的服务功能。
  
  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
  
  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兴办实业虽有体制约束、观念滞后和信息不畅等不利因素,但更有不少有利条件:
  一是实践基础,全国已建立城市660多个,工商建运服企业数十万个,城镇职工2.2亿人,仅国有单位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上千万人,吃财政饭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数千万人,还有数量庞大的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城乡二元经济之间的巨大的势能差和互补性客观上奠定了下乡上山的社会基础;
  二是经验条件。过去上山下乡运动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城乡交流的经验和启示,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城乡交流、合作已成为平常之事,全国不少地方制定和实施了促进城市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城乡交流合作,尤其是“三下乡”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越来越受到农村牧区百姓的欢迎;
  三是运行机制。因为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是一种市场机制超动下的经济行为,当前改革中城镇许多企业和职工确实感受到竞争和就业压力,农村又有许多发展和赚钱的机会,只要政策鼓励,信息畅通,城镇不少职工还是愿意到农村兴办实业的。
  因此,我们要正视困难,树立信心,制定有效措施,在市场机制引导下,鼓励部分城镇人员和企业走出城门,到农村牧区创一番事业,拓出一条发展致富之路。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其他文献
自1994年我区第一家上市公司“蒙电华能”上市以来,经过八年的风风雨雨,目前,全区已拥有19家上市公司(原20家之一的内蒙宏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连续两次推迟公布2001年年度报告而被停牌,宏峰公司已于2002年6月将总部迁往北京),这19家上市公司经过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成为支撑我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内蒙古企业调查队通过对19家上市公司2002年的经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期刊
针对呼和浩特多龙管水的弊端,2000年9月23日,呼和浩特市水务局正式挂牌成立,从此结束了呼和浩特“五龙管水”的混乱局面。新组建的呼和浩特市水务局是全国第一家省会城市水务局,集城市供水、排水、节水、污水治理、河道整治、防汛抗旱、城乡水利等职能于一体,彻底实现了城乡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    一、调整思路,适应水务发展需要    水务一体化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体制,如何发挥其体制优势是摆在呼市水务人面
期刊
融资方式按照资金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指企业通过运营获得的资金,来源可能是留存收益、折旧基金等;外源融资是公司通过外部的经济主体筹集资金的方式,它又包括从银行信贷获得奖金的间接融资以及从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方式。从股票市场获取资金的形式又称为股权融资从银行借款和发行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又称为债务融资。融资方式的选择对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促进企业高效、稳定发
期刊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考察团目前对新西兰、澳大利亚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察,对两国农牧业发展现状以及科研动态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现将考察学习的情况和主要内容整理成文,供有关人士参考。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作为农牧业资源丰富的国家,近年来新、澳两国并不满足作为初级农产品生产和出口重要国家的地位,而是面向全球市场,不断改进各个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农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他们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服
期刊
我国加入了WTO,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这使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通辽市农牧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如何积极应对入世,加快全市农牧业经济,特别是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发展具有无公害、无污染、营养、卫生、安全的绿色食品产业既是21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通辽市农牧业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同时还是“农业大市”创建绿色工业城市的必然要求。    一、我市农牧业面临的
期刊
对纺织业而言,有利因素很多。入世后,能获得配额逐步取消和进口国关税降低的好处,促进纺织品服装出口;能利用WTO的多边争端解决机制,使我方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国外资金,技术的涌入和国内外两大市场的竞争压力将有利于纺织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一、我国纺织业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目前
期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本世纪前20年的新的奋斗目标,它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意味着我国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将更加富足,生存环境将更加美好。我国有八亿农民,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没有全国八亿农民的小康,就没
期刊
阿尔山市区位于内蒙古兴安盟西北部,总面积为7408.7平方公里。全市的各种林地和宜林地资源总计62万公顷,适宜落叶松更新与改造的土地约计23万公顷。除目前已有的天然落叶松林与人工落叶松林共约15.1万公顷,可营造落叶松林的林间草地、灌丛草地、山地沟谷、河滩地等约10.3万公顷。可见,今后的针叶树造林仍具有广阔的发展余地。白烨林在全市共有19.4万公顷,为林分改造工程的巨大发展提供了后备资源。适于建
期刊
做好2003年的经济工作,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存在着很多有利因素。在看到大好形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研究解决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正如储波书记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中所指出的:“少一些轻浮的喜悦,多一些冷静的审视。”    一、关于投资问题    2002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超常规增长,成为我区经济生活的一大亮点。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15亿元,增长44%,增加219
期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从总体上说是供给约束型经济。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至关重要。经济增长不仅涉及资金、劳动、教育、科技等要素,而且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本文是在既定制度和体制下侧重从自然资源供给方面阐述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制约性。    一、自然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制约    经济增长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因为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土地资源为农业提供劳动对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