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舞《稻禾》中的天人合一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u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舞剧《稻禾》是林怀民先生的舞作之一,该作品切实地将艺术创作与质朴的生活状态联系起来,借以表达他对故土的敬畏,对生命的反思以及“天人合一”哲学观。笔者试图从作品的舞蹈语汇、音乐选择、命题角度、舞台场景四个角度,浅谈现代舞《稻禾》是如何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生命的联系。
  [关键词]《稻禾》;现代舞;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166-03
  [收稿日期]2021-01-12
  [作者简介]郑赭伊(1997— ),女,贵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彭学艳(1969— ),女,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舞蹈系系主任。(贵阳 550000)
  林怀民于1973年创办了云门舞集,迄今为止40多年已创作了大大小小80多个作品,其中有许多经典舞作在全国乃至全球有着极其深远和不可替代的影响。他带领舞团赴全球巡演了1600余场演出,个人的影响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非同凡响。“亚洲最重要的编舞家”“二十世纪编舞名家”“麦格塞塞奖”等[1],这些享誉国内外的头衔和荣誉或许是全世界对林怀民先生最高的评价和认可。尽管这笼罩的光环再闪耀,林怀民先生也依然让云门舞集回归真我,回归民族。他说,“我希望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我们宣扬出来的空气,可以变成将来人家说的‘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就是这样,林怀民先生笔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和意象类的舞蹈命题层出不穷,《行草》《九歌》《水月》《稻禾》等,林怀民先生以多元的视角,独到的眼光纵观生态、文学、伦理、史政等内容,借助舞者们的肢体,或形象或抽象地体现主题背后的思想,并且需要符合观众的多种审美趋向,与之产生思想的碰撞和共鸣。作品《稻禾》就切实地将艺术创作与质朴的生活状态巧妙联系起来,使作品中的人物视角回归于生活,回归于自然,不仅如此,还符合了大众化的艺术审美,更清晰地让观众体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生命的联系,引导观众从普通的生活中反观生命的哲学,从细枝末节中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就是美学范畴中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
  一、“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和思想观,是我国古代哲学和美学范畴的核心思想之一。“天”放在哲学观中,意为“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即是人与天的和谐共生,人与先天本性相合,归根复命。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一种人文思想,更是一种生活状态。本文我们将视角放在舞蹈创作和表现的角度去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探讨天与人的关系,亦或自然与人的关系,人与生命的联系。
  当然该思想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道家的“天人合一”侧重于天道,是从自然宇宙的和谐到人类自我的和谐,其和谐以自然宇宙生态秩序为基础[2]。儒家的“天”偏向于人道,是带有某种道德意志的“天”,是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其和谐是以人自身行为的伦理道德为基础。由此可见,中国“天人合一”美学观念最终指向为“和谐”,尤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3]。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是内陆农耕文化,古人每天经历混沌鸿蒙,四时更替。由于东南西北的地域差异性,导致不同区域的人们有着对自然对天地不一样的感恩之情和敬畏自然的崇拜习俗。在宇宙这个大生命体中,人和自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類的朋友,因此,中国的古人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主观与客观的沟通和感应。也就是说,人只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就会回馈于人类。因此,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法天象地、收纳天地、融天入地、顺应天地的艺术思想,也可理解为天人相通、天人相合、万物一体的美学思想,其源头就在于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
  二、“天人合一”之舞蹈语汇特色
  林怀民在接受采访时说到:“稻禾是如何跳舞的?”如此的提问很是引人思考,代入无限的遐想。“稻禾”二字,是舞剧的命题,是意象的表达,是自然的表现,更是丰富,有意境的。通过《稻禾》清晰地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适应到共生,从依存到涅槃再到重生。以舞者肢体动作描绘一幅“天”“人”合一的生动画面。舞者用干净流畅的舞姿伴随着每一篇章的纯音乐,在不言不语的环境中,悄然无息地牵动着每一位观众们的思绪。《稻禾》以“泥土”“风”“花粉”“日光”“谷实”“火”“水”七个自然元素为题而舞,内容丰富充实,动作语汇细致入微,将宇宙中的自然元素与人的存在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
  (一)注重呼吸
  第一篇章以“泥土”为主题,林怀民为了让舞者切身体会到稻禾的生命延续过程,亲自带领舞者赴池上稻田,与土地和稻穗近距离接触,投身于农民的角色体会生产劳作的艰辛,将身心的感悟化为无声的肢体表达,融汇于舞蹈创作中。舞者们脚踩大地,伴随着腹部的吸气,由脚趾腹力量向下使劲抓地,推动脚后跟离开大地直至顶端,随后将身体的重力随呼气一拍遁入大地。这是一股由身心而发的能量,舞者试图通过呼吸传达人与大地的能量交换。这不单单是反映稻田农民劳作时的真实状态。吸气时,从原始的土地中汲取磅礴的力量赋予自身,呼气时,伴随顿足声唤醒大地,达到人与天地的沟通融合。舞者们赤脚屈膝,在步调一致中接踵而出,纯净的呼吸声逐渐唤醒观众的听觉,好似一种对新生命的呼唤,由此舞蹈动律也逐渐出现,用肢体与身体本能的动态表达对万物有灵的希望和对生命生长的期许。
  (二)阴阳结合
  万物复苏,开花结果,必当是有风的贡献,第二篇章以“风”为主题,舞者的动作幅度随之增大,风的自由,风的肆意,风的洒脱,在云门舞者的肢体中都能够形象地表达出来。急促地走、慌张地跑、快速地翻滚,来展现稻禾在风中生长的生命过程。与前一章节的匀速呼吸形成鲜明的对比,舞者张开了双臂,迈开了双腿,是自由是向往,将风化为可见的具象化的舞蹈动作语言符号,使观众直观地感知到风。当然舞台上男女舞者交替变位置,有时有特定的队形,有时则散布全场,为第三篇章“花粉”留作铺垫,在风的作用下,才有了生命的延续与繁殖,男女舞者在不断的翻滚、奔跑下,产生身体的触碰和交织。稻禾在阳光、泥土、风的光合滋养下,孕育旺盛的生命。才有了男女舞者似裸身交缠的舞动姿态,在阴阳结合的交织下,男女舞者默契的肢体协调,动作配合,气息节奏的带动下,自始至终无法分离。在绿色稻田为背景的环境中,两人仿佛沉醉于其中,无畏现实环境的纷扰,全身的每一个处细胞都不自觉的透出肩负孕育生命使命感的强大力量,使观众直观地感悟稻田授粉的历程。可见,如此的舞蹈表达形式一方面是林怀民运用舞者身体再现观众难以觉察到的授粉过程,另一方面则启发观众从中探究生命的起源。   在《谷实》舞段中,林怀民将女舞者作为主角,从不断挣扎的动作开篇,似悲愤似痛苦,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与男性的阳刚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独立完整的现代舞剧,林怀民将其视为劳动妇女的形象可能过于简单直接,或许更是抒发一种对大地母亲的敬畏之情。大地母亲为人类的生存,日复一日地耕种劳作,承受了许许多多自然中的灾难悲痛,它是原始的、来源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的生命寓意。舞者通过极强的表现力带给观众思想和视觉的双重冲击。
  《黄帝内经》所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与万物禀阴阳之气生成”。宇宙生命的起源从阴阳开始。《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可谓由阴阳二者化合而成。舞者通过阴阳结合的形式,辅之以咏叹调的背景,营造出一种由心而发的磅礴之气,它来源于舞者散发的生命力量,转化为萦绕在氛围中的强大而有力的气。这正是林怀民先生的编创独到之处,他的本意并不是完成动作的一招一式,而是借以讓很难理解和接触现代舞的人,通过他的作品更容易感知到他的思想情感,和以舞寓意、以舞寓情的贡献。
  (三)语汇多样性
  纵观舞剧《稻禾》的表现手法并不单一运用现代舞的呈现方式,而是以云门舞者多年修习的内家拳与太极导引的身法表现稻穗的自然生命周期。舞蹈动作的发展规律依靠遵循其动作的根源逐步丰富和拓展,在现代舞和太极导引的相互交融下,具有柔美和刚硬,动态与静态的审美意趣。“天人合一”思想始终伴随太极的诞生和演变,已逐渐成为太极拳思想的内容和核心。林怀民不忘生命的根,将中国传统几千年的思想移植到现代舞剧中,具象化地诠释出人与大地相和谐,人与自然相共生。第一篇章《泥土》,舞者们舞动时用呼吸与大地形成沟通,而第二、三篇章《风》和《花粉》,舞者用气息带动身体的走位与自然产生碰撞,到了第四、五篇章《日光》和《谷实》,舞者双臂舒展似借与宇宙的拥抱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生命的满足。
  整台舞剧既有现代舞的随性而舞,又将内家拳和太极导引贯穿始终,融合的不止是太极中的招式和动作,更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观众从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拉回到自然,体味生命崇高的意义。
  三、“天人合一”之命题追求自然
  《稻禾》以非常朴素自然的呈现方式出现在大家的认知中,以简胜繁的命题带给观众和舞者无限的思考和探究。稻禾是自然中物种生命的象征,当然,对于林怀民而言,也是他出走半生,想要回归家乡,在台湾的稻田中寻找生命的原始根基,以稻禾这一自然元素为题,反观生命的周而复始,巧妙地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当然舞剧的命题决定内容的表达,在内容的表述、衔接和布局上,林怀民依然采用以自然元素作为段落的命题。舞剧分为“泥土”“风”“花粉”“日光”“谷实”“火”“水”七个自然元素的舞段。清晰又生动地将稻禾的生长历程转化为舞蹈艺术,直观易懂地描述稻禾生命的周而复始,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稻禾的生命离不开大地泥土的温润滋养,稻禾在风、日光、花粉的守护和培育下才逐渐顽强,才会结出金黄的谷实。此时只有用收割的方式来回馈人类,最后以大火焚田结束稻禾辛苦的一生。这就是稻禾的生长周期,然而林怀民又将“水”这一主题加在了尾声,预示事物生命的周而复始,消亡后的再生。这是稻禾的生命,更是映照出人类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四、“天人合一”之古音趟入心间
  《稻禾》不仅在舞蹈语言上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在很多不经意的场景中,其实萦绕了很多生动自然的古音。
  剧场中,舞者们赤脚击地的“嘭嘭”声,好似将沉睡的母亲大地唤醒,为了生命的复苏尽快投入大地的怀抱,它是清澈而又沉稳的,是人类用自己的方式与自然的沟通。而舞者手拿藤条鞭打在地的“啪啪”声,在舞台后区的横线行走,抖动着手中的藤棍,使得藤棍上下晃动,似是表达一种生命尾声的紧迫感,亦或是人类对大地的摧残[4]。池上的稻浪的“哗哗”声则使人沉浸在自然的意象情景中。
  林怀民先生将古老的台湾客家山歌与西方的咏叹调做了一个完美的契合,将观众带入了更加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他使用了《新民庄调》《大门声》《苦力娘》和《摇儿歌》4首客家山歌,使得舞剧更贴近生他养他的故乡,与舞蹈的风格主题更为相配,完美地将音乐的语言性与舞蹈的内在表意性相结合。
  《稻禾》的追求亦是如此,以台湾客家山歌为主,渐渐探出历史的气息,而辅之以脚踏声、鞭打声、风声等原始自然的声音,更是为《稻禾》对自然的追求锦上添花。
  五、“天人合一”之舞台场景多样
  (一)首演在原野
  林怀民先生将《稻禾》的首演放在了池上的原野上,这一特殊的设计是舞者与自然的亲密沟通,是《稻禾》与环境的紧密契合,在自然中起舞,在稻禾中起舞。并结合叙事性的表达方式,让意象类的现代舞剧,更为外行的劳动人民所接受和喜爱。便于他们在舞蹈中寻找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碰撞。
  (二)绚丽的舞台背景
  首演之后的演出都在剧场内举行,舞作《稻禾》更像一部生动的田园诗,由舞者、背景和乐曲谱写一幅四季更迭的篇章。剧场内,舞者们用肢体语汇表现春种秋收的同时,背后的屏幕也利用镜头语言在阐述稻禾一生中播种、生长、收割、再生的循环过程。这段镜头是剧组在池上历时两年记录下来的的影像。主屏与地面相辉映,素净的天空、金黄的稻田、远山层峦起伏的山脉,似影子一般在舞者身上呈现,如同一种符号、一种信仰,在安静地诉说对土地的虔诚。舞者们身穿朴素纯色的长裙,塑造出与世不争、顺应天地的形象。正与其所追求的自然之道、天人合一思想交相辉映,思考自然生命的延续,仿佛在此刻又重焕希望和生机。
  结 语
  《稻禾》的美,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观人物肢体的流动、剧场舞美的呈现、中西音乐的搭配、情感的表达和作品的寓意,一切都来的特别自然又特别热烈。林怀民先生利用舞作不仅将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也将国内外观众引领到他所创作的自然之美中,寻找自我的生命价值,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共生共荣。
  注释:
  [1]
  张 惟.林怀民意象类舞蹈作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3]邹玲平.浅谈中国“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对西方美学困境的启示[J].教师,2010(02):124—125.
  [4]鲍思蒙.质朴的生命颂歌——舞作《稻禾》的多层舞蹈语言分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7(01):88—89,93.
  (责任编辑:庄 唯)
其他文献
[摘 要]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1899—1963)是20世纪法国作曲家、钢琴家,与当时其他法国音乐家不同的是他未曾接受学院正规音乐教育,但却跻身法国著名音乐家行列。他擅长于创作短小精致的作品,明显具有新古典主义的特征,除此之外,浪漫派的作曲手法及当代的流行音乐元素也可见于他的作品中,如《三首小故事曲》中《降b小调新事曲》即可见到爵士乐的节奏元素。本文将通过曲式结构、和
《白纻舞》作为“清商乐”中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音乐与舞蹈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到唐这个开放交融的时代,由于西域乐舞的冲击,推动《白纻舞》的嬗变,使其以另一种形式发挥生机.
[摘 要]  阮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兴起于秦朝,盛兴于唐宋年间,至元代开始有萧条甚至隐约有断代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因组建中国民族乐团的需要,被专业人士共同研发改良,得以流传至今。如今,阮这门乐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尽管如此,与阮乐器相关的作品还是相对较少,与之相联系的二重奏作品更是寥寥无几。综上所述,笔者想通过《民风I》这个作品从创作与演奏两个层面进行概述分析,希望能在阮重奏理论研究方面
[摘 要]符号学集中研究意义的产生与解释,揭示艺术文本的结构与意义的生成机制。舞蹈作为一种表意形式,从符号学角度切入研究舞蹈文本最为合适。本文以符号学的角度研究舞蹈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符号、舞蹈与意义的关系以及舞蹈符号与意义的互联;二是舞蹈创作中的符号修辞运用;三是舞蹈作品中符号意义的产生以及舞蹈创作中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以期为舞蹈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
学者曹军[1]2013年刊载在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上的论文“'中国音乐母语乐感训练'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及方法——兼谈与'中国传统乐理'课及'视唱练耳
黄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思维和艺术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界中有着不可忽视地位,是从事中国音乐事业的人所要研究的重要部分.黄自运用毕生心血创作了大
[摘 要]本文认为音乐教育的方向不仅具有个体定向特质,同时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同的历史社会环境对音乐的特征、音乐的结构、教育培养对象以及培养方向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从音乐社会学视角来厘清中国音乐教育在不同时期的特征与变化,从而论述音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为创作更多属于中国艺术特色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和创作思路,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时代精神脉搏,更完整、更精准地将中国音乐内核传承下去。  [
[摘 要]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产业随着现代流行音乐发展而来,在40余年中,从传统音乐产业过渡到数字音乐产业,流行音乐市场多维度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秩序混乱的局面。本文分析了流行音乐文化市场现阶段出现的问题,并从国家层面及民意角度提出建立规范、健康的流行音乐市场的对策。  [关键词]流行音乐产业;市场;音乐版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1
《不幸的人生》是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在“冬”部分中的咏叹调。这首咏叹调的创作体裁和创作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西方歌剧音乐的特点,它借鉴了西方“带合成性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在音乐结构、人物设计、心理描绘、钢琴伴奏声部及声乐表现等方面都有着很大创新。这首咏叹调是歌剧音乐中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的典型,正如施光南先生所说:“歌剧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抒情的功能,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戏剧形式的特点。”由此可见,作曲家是非常重视歌剧音乐的抒情性的,而在歌剧中,声乐部分的表现特点,无论是节奏、旋律还是其他,都是具有独
[摘 要]版权问题一直在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我国国家形象,在知识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版权自然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但是在知识经济发达的国家,处理不好版权问题会对国家创新产生巨大阻碍。随着经济发展,版權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关注的内容。音乐生存延续的关键是音乐的质量,而音乐制作者生存下来的关键是音乐的版权保护。近年来出现的短视频,成为发展迅速的一股新生力量,但其中使用的数字音乐却存在大量的版权问题。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