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残缺与完美中让数学课堂回归真实、有效、可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on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要真实和可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创设情境;抓住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把它们转化为教学资源;尊重学生习惯,结合日常生活来教学;不必刻意追求完美,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堂环节;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92-02
  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完美、精彩成为一些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然而,完美真的是值得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有效境界吗?
  一、情境创设的“假意圆融”
  【课堂回放】
  笔者在一次评优课中听到某教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例题:一个团23人到宾馆住宿,宾馆有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根据要求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式?
  在上课开始,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本周,学校决定让同学们去连云港市进行为期2天的体验生活,要怎么安排住宿呢?教师出示问题:有23位学生到酒店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暂不考虑性别,如果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式?学生都争抢着回答问题,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公开课结束后,学生兴奋地围拢过去,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真的要去连云港吗?”“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连云港体验生活呢?”听课教师还没离开,执教教师有点紧张,就回复了一句:“你们真以为要去?老师那是为了上课随便说的。”顿时,学生脸上出现了因感到受骗而不满的表情。
  【在线透视】
  笔者认为,该教师没有真正把握创设教学情境的本质。虽然他用心创设了情境,也围绕教材让学生体验了熟悉的情境,但是没有用心去理解例题的本质要求,更缺乏对教材内容深层次的挖掘和把握,以至于无法自圆其说,使学生产生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还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更不要说以后这位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做事情时,学生心里會如何想了。这是情境创设的败笔,折射出一些教师完美主义思想背后的弊端。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了这次评优课能够得到一个好分数,要让评委看到最完美的课堂和最完美的自己。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行为,他极力想展示自己的优点和亮点,想让评委看到一个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想要设计出学生能发现数学问题的真实情境。但教师却已把“一切为了学生,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道理丢在了一边,教学并没有真正“锁定”学生,为他们的需要和发展进行。
  二、偏离预设的“硬拉轨道”
  【课堂回放】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课堂教学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教师提问“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后,有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说道:“老师,我知道!”其他学生也跟着喊起来。这时候执教教师看了看听课教师,显然有点紧张,但很快执教教师就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用商量的口吻说:“我们班同学真聪明!我们等一下再交流各自的想法,好不好?”学生安静了下来,执教教师则按原先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在线透视】
  教师课前精心设计了新授环节、探究活动,也预设了活动后总结结论环节,而学生却提前说出了结论,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碰到的情况。这位教师把它看成了影响课堂教学的绊脚石,希望尽快地绕开它,硬是把学生从“偏离预设”拽回。教师得到的是“一帆风顺”的课堂,没有节外生枝,剥夺的却是学生在数学课上的自由和权利,挫伤的是学生思考的热情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实,真正的课堂教学就是会出现“枝节”。一些学生在教师教学新知之前已学会了这部分新知,假如教师忽视这种情况,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课堂教学不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当课堂教学出现意外时,不是快速调整教学预设,把这些课堂生成转化为教学资源,而是为了教学过程的“一帆风顺”,硬生生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教师设计的轨道上,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完美。
  三、唯遵教材的“不越雷池”
  【课堂回放】
  一位教师教学“认钟表”,学生已初步学会“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师:同学们,请说说看,这三幅图的钟面各表示什么时候?小朋友们正在干什么?
  生1:第一幅图上的钟面表示早上8点,小朋友们正在升国旗。
  师:“早上8点”也可以说成“早上8时”。
  生2:第二幅图上的钟面表示中午12点,小朋友们正在吃午饭。
  师:中午12点也可以说成中午12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说“几点”,而在数学课上,我们说“几时”。
  生3:第三幅图上的钟面表示下午4点,小朋友们正在踢足球。
  师:刚才老师说过了,一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下午4点”,这是数学课,我们应该说成……
  生3:下午4时。
  师:很好。下午4时,小朋友们正在踢足球。
  【在线透视】
  因为教材、教参上用的都是“几时”,因此这位教师害怕“几点”不够标准,竭力想让学生用“几时”来表示时间。
  上面只是这一节课的一个教学片段,而在整节课上,教师提醒学生把“几点”改成“几时”的次数多达十多次。而这位教师还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说‘几点’,而在数学课上,我们说‘几时’。”这岂不是在告诉学生,课堂上学的数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是不一样的,那学课堂上的数学又有何意义呢?
  其实,一般人都习惯用“几点”表示时刻,学生也是如此。那么在数学课上说“几点”错了吗?当然不是。教师可以自己改变描述语言,只要让学生明白,这里的“几点”也可以说成“几时”就可以了。
  四、解题策略的“多多益善”
  【课堂回放】
  一位教师教学“应用题”练习课,出示题目:我们学校五年级有3个班,每班植树30棵。六年级有3个班,每班植树40棵。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学生经过思考和交流,顺利得出“30×3 40×3”和“(30 40)×3”两种解法。然后教师询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学生很困惑,但教师执意“引导”。
  师: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应声)
  师: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2分钟左右)
  师:哪个小组有新的解法?
  師:先假设每个班级都植树30棵或者都植树40棵,还可以怎样解?
  (启发比较有效,有几名学生举手了)
  生1:如果每个班级都植树30棵,那么两个年级一共植树30×6=180(棵),再加上六年级3个班多植的10×3=30(棵),两个年级实际一共植树180 30=210(棵)。
  生2:如果每个班级都植树40棵,那么两个年级一共植树40×6=240(棵),再减去五年级3个班少植的10×3=30(棵),两个年级实际一共植树240-30=210(棵)。
  师:回答得很好!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同学们再分小组讨论一下,看还有没有不同解法。
  (学生又小组讨论2分钟左右)
  师:哪个小组还有新的解法?
  (学生面面相觑,教师又开始引导)
  师:假设每个班都植树30棵,6个班就有6个30,而六年级多植的也正好是30棵……
  生3:那就一共是7个30,30×7=210(棵)。
  (教师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微笑)
  【在线透视】
  解这题最常用的就是前两种解法,其他解法学生不易想到。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追求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便费尽心思在课堂上引出更多方法,且不计时间,但真正能明白的学生又有多少呢?
  现在的课堂教学提倡解题策略的多元化,但是,这也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而绝非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探索和掌握尽可能多的方法。如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刻意追求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学生反而能自悟其法。
  “完美”的课堂并不是教师努力追求的唯一目标,数学课堂需要真实和可信,让学生切实学到知识、发展自我,这才是教师应追求的。不要去演练,更不要去作秀,就上一节真实的数学课。正如特级教师徐斌说的那样:“以前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把平时的课当作公开课来上,其实是人为地把公开课和平时的课孤立起来。我现在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追求真实、有效、可信的课堂。”
  (责编 杨偲培)
其他文献
[摘 要]深度学习与学生的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统整联合、类比重构、变换形式、自主发现等多种形式入手,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理解文本语言表达的密码,掌握运用语言的内在规律。这样,能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思维发展;类比重构;自主发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因此阅读教学要构建言语实践型课堂。言语实践型阅读课堂要突出语文课程言语性的本体特质,遵循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规律,立足常态课堂的实效性要求,体现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延续性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能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形成语文学习的正确习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言语实践;阅读教学;言语性;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
深度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就要注重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展开多维表达.只有这样,才让阅读学习走向深入,使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的表达规律,养成阅读思维的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摘 要]分角色朗读是童话教学中的常见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显得分外精彩。在童话教学中实施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角色的选择,关注学生对角色形象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提升童话教学质量。  [关键词]童话教学;分角色朗读;角色选择;形象理解;全身心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窦桂梅老师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充满了迷人的魅力,带给了广大教师深刻的启迪.教学过程中,窦桂梅老师聚焦学习发展的目标追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生态,打造了师生双向尊重的和谐课堂,使语文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摘 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启发学生的多种情感、深入理解文本内含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新课标中也提出了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发展学生的感受力与理解力的要求。古诗具有极强的文学底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师可结合古诗的背景资料、词句描写等,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展开教学,在入情入境中提高学生古诗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古诗教学;情感教育;背景资料;词句描述;对
统编教材大量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更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三年级上册就安排了文言文《司马光》,让学生更早接触中国经典文学.教学中,教师可遵循“朗读求实,阶梯上升;形式求趣,\'不求甚解\';学法求活,适度渗透”三个准则,开展教学,以实现激趣为先,依学而教的文言文起步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的文言文选编起步早,篇目多.教学时,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充分发挥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准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韵味,并注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训练.这样,能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规律,爱上阅读文言文,自觉传承我国优秀文化.
[摘 要]微课目标明确、内容精练,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以外,教师还可以将微课的应用延伸到课前预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精心录制课前自主预习微课,设计制作配套的预习任务单,借助“互联网 ”平台将预习微课和任务单发送到学生的移动终端,不仅能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字词、流利朗读课文、明确学习重点,还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最终达到高效预习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 微课;课前预习;任务单  [中
[摘 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的阅读教学,在问题设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民主阅读、情境阅读、想象阅读、自主阅读等途径,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打开阅读思维,走进文本深处,和作者、文本对话,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立体性,获得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思维发展;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