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存的时代镜像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e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南三部曲”指《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分别以国民革命早期、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和当下的中国作为大背景,对中国社会流变进行演绎。梦对“江南三部曲”叙事层面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在梦中,陆秀米窥见未来而庞家玉反观历史,首尾互补,将梦这条脉络绕成了一个圆,体现出历史的循环往复,交织着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
  关键词:格非;“江南三部曲”;女性;梦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92-04
  论及释梦,弗洛伊德的观点最为出名:“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实现。”[1]梦的改装是碍于意识这一检查机制的作用,而不得不对潜抑的欲望进行变形以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依弗氏理论,梦既是愿望的实现,是童年经验和日前经历的混合,那么它显然无法指引未来,假设有所预示,也是“预示着我们期望的将来”[2]。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打破了梦的私人性权威,肯定了梦的预示作用。他认为,梦中的象征不仅昭示着个体意识,也试图表现人类种族积淀的智慧,标示出命运的种种可能。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梦作为主人公深层心理活动的暴露,是对理智文本的有益补充,为人物塑造、情节铺排、伏笔安插提供了契机。3位女性的梦境,是爱情叙事的3种方式,把握此关键并结合文本内容,这些梦境或显示了性格缺陷,或揭示了理想选择,最终预示了宿命结局。
  梦境的虚幻性使其具有诱发神秘事件的功能,格非选择了这一神秘的载体来承担无限的可能性,将宿命渗透于无意识领域,而以3位女性作为造梦者,不但出于对其性别弱势所能反弹出的巨大张力的考虑,更表达了对女性生存困境和历史地位的关注。陆秀米睡梦有两处,均为详写;姚佩佩4处,详写两处;庞家玉3处,详写两处,可见格非让3人分别经历了两个主要睡梦,在这6个梦中,环境、人物、行为、心理等都被细细讲述,足见其叙事价值。梦中本应存在的琐碎意象和杂乱情节被替换成连贯有序的故事,尽管各有诡谲与荒谬之处,却表现出另类的真实。格非认为:“唯一的现实就是内心的现实,唯一的真实就是灵魂感知的真实。”[3]
  一、陆秀米:情欲·抱负·革命
  梦一:使命隐喻
  ①在孙姑娘的葬礼上,……秀孟婆婆提着一只篮子,里面装着黄色的绢花,参加葬礼的人,每人一朵,戴在胸前。她走到秀米的跟前,篮子里的花朵刚好发完。
  ②秀米又看见了在江堤一侧远远行进的一队朝廷官兵。兵士们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他们在烈日下行走得很慢。马蹄扬起漫天的尘土,马队的红色璎珞上下披拂。
  ③秀米吓了一跳,双手护住自己湿漉漉的前襟,隐约觉得自己的乳房一阵阵胀痛。……张季元探头朝门外看了看,凑在她耳边轻声道,“因为,这庙是专门为你修的。”……住持呵呵地笑了两声——脸都笑得浮肿起来了,说道:“季元,人既已带到,我们还等什么呢?”……“姑娘,不用怕。”住持道,“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为了完成某个重要的使命。”……她在法堂里突然地乱跑了一阵,还碰翻香案前的一盏酥油灯,就是找不到门。……张季元一把将她搂过来。他的手顺着她的大腿摸索着,把嘴贴在她耳边喃喃地说:“妹妹,门在这儿。开着呢。”他一边说着,一边将手里的绳子缠在她的手腕上。秀米见表哥要将自己绑起来,就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叫道:“不要绑我!”[4]
  梦二:鬼魂谶语
  那人(王观澄)一边吃着玉米,一边嘟嘟囔囔地说,“实际上我也没有见过你,不过,这不要紧。我知道你和我是一样的人,或者说是同一个人,命中注定了会继续我的事业。”“我不知道要做什么,除了死。”秀米道。“那是因为你的心被身体囚禁住了。像笼中的野兽,其实它并不温顺。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小岛,被水围困,与世隔绝。就和你来到的这个岛一模一样。”……来人道,“花家舍迟早要变成一片废墟瓦砾,不过还会有人重建花家舍,履我覆辙,六十年后将再现当年盛景。光阴流转,幻影再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怜可叹,奈何,奈何。”[5]
  梦一是陆秀米最复杂的梦境,可分为3个层次:一,秀米给孙姑娘送葬,未被分到胸花;二,她在送葬途中望见了朝廷马队;三,她因避雨来到庙中,遇见了张季元与住持(小驴子)。第一层意义可在后文找到依据,当秀米真正给孙姑娘送殡时,梦中的情景上演了,她果然未被分到胸花。而此梦的第二层意思:马队作为秀米野心的象征,从现实进入了梦中,暗示着秀米将举大事,但潜意识的享乐原则必定会增加梦内容的狂妄,尤其是在野性未驯的梦者身上。梦中“兵士们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在现实场景的描述中不曾提及。清兵的疲态既是清朝日薄西山的真实写照,更是秀米蠢蠢欲动的造反之心的折射,这在梦的第三层得到了更高明的暗示。梦境第三层在于性欲,似乎佐证了弗氏的性欲本源论。秀米在庙中遇见住持和张季元,见张季元有不轨之意,便想夺门而逃,无奈却找不到门;张季元一手拿麻绳绑她,一手摸索她的大腿,并说“门在这儿”,与前文所言“这庙是专门为你修的”形成呼应。“门”在《梦的解析》中象征性器官,秀米的潜欲望似乎被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结合文本内容,我们知道这一使命便是“革命”,而小驴子和张季元都是这一主题下的重要人物,二者在梦中的共同出现便合情合理了。这个梦将革命冲动藏在性欲之后,性欲反倒成为梦的显意。性,野心,这两个在女性字典里被遮蔽的词汇,展露出了逼人的锋芒。梦中秀米对张季元和麻绳是怀有抵抗的,但同时,性和冒险所共同勾起的好奇心和快感又让她有所向往。此梦昭示着,在这个时候,秀米的女性意识和革命决心虽未满涨,却已暗流涌动。而该梦也使读者与秀米本人一起,洞悉她对于张季元那看似厌恶的情感背后的真实欲求,为革命动机的完全确立进行了铺垫。在张季元死后,他留下的日记进一步挑拨起秀米的性欲与野心,她终于义无反顾地走入了他所葬身的火坑中。在性启蒙与革命启蒙的同步中,陆秀米既表现为一个人,也表现为一个女人。梦的隐意由乌托邦实践者这一身份引发,而性别意识则体现在梦的显意上。   在《人面桃花》分析陆秀米的爱情,并非指秀米对张季元有欲无情,而是基于那个年代女性超前的性别意识觉醒和尝试性的性欲想象。这也正是格非赋予秀米的多重野心。他在书中详细展现了秀米初遇生理期的尴尬烦躁和自我摸索,并在其后的情节里毫不避讳地描写女性原始冲动所携带的兴奋。五爷庆德在小岛上将她玷污,而“在她意识到巨大羞辱的同时,她的身体却在迅速地亢奋”[6];参与制造花家舍内乱的马弁与她交欢时,“她的身体像春天的湖汊涨满了湖水。她闭上了眼睛,看不见羞耻”[7]。道德标准控制下的“超我”与享乐原则主宰下的“本我”发生了冲突,但性快感是切实的,并渐渐占据了上风。这种“性”叙事近似胡少卿归纳的“还原叙事”——“掀翻了总体性框架的统治、拒绝服务于神话的生产,‘性’成为它自身,成为自在自为之物”[8]、“携带着对话功能,有反抗的意义”[9]。该书对张季元和陆秀米性感受的同等直面和尊重,摒弃了女性作为男性性幻想的身份设定,使女性成长史得以全方位展现。
  秀米如此这般的性态度自然也与其野心特质有关。其父陆侃便是个一腔抱负的特立独行之人,虽不见容于世人,却得到秀米的暗暗激赏,陆秀米心怀大业,自是比一般女子眼界开阔、性情坚忍,因而在被掳至花家舍时,她依然从容淡定,并捕获了一展宏图的良机。格非适时将第二个关于使命的梦安插进去,并在手法上明显借鉴了《红楼梦》中的秦可卿托梦,融历史之玄妙、浪漫与悲怆于一体。梦中,花家舍创建者王观澄的一席话为秀米的野心助燃了一把火:“我知道你和我是一样的人,或者说是同一个人,命中注定了会继续我的事业。”王观澄以鬼魂身份出现,看似荒谬,却更印证了宿命的可畏和可悲。他预言道:“花家舍迟早要变成一片废墟瓦砾,不过还会有人重建花家舍,履我覆辙,六十年后将再现当年盛景。光阴流转,幻影再生。”这一番话埋下的伏笔已延至后两部书,关于轮回之无限与人之无力的思考在此处拉开了序幕。虽然韩六一语道破其中玄机,“他要赢得花家舍三百多号人的尊崇,他要花家舍的美名传播天下,在他死后仍然流芳千古,这是大执念”[10],却已浇灭不了秀米的心火。之所以说野心是秀米的性格局限,正是因为稍有不慎,野心便会膨胀成蒙蔽理智的执念。为求普济高级农庄的尽早实现,她不顾实情,盲目招揽乌合之众,一会儿“普济地方自治会”,一会儿“普济学堂”,儿戏一般的革命终致失败。让秀米改造社会,是格非对女性社会身份塑造的第一步尝试,局限在于故事发生在那样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一个女人想要建立一个“乌托邦”的社会实在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能抹杀了秀米作为女性在那个时代尝试的勇气。
  二、姚佩佩:纯洁·封闭·逃亡
  梦三:教徒之死
  我梦见自己被人五花大绑,押上刑场,押上公判台,而你却站在台下微笑。……他(行刑者)刚说完,枪就响了。真的,我像一只牲口似的,大小便失禁。……他们把我拖到囚车边,把我整个抬离地面,然后嘭地一声扔到车上。直到那时,我觉得自己还活着,因为我仰面躺在车上,双脚还在抽搐。那样子虽然不好看,好在你不在现场。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我这么难看地死了,可你却并不在现场。随后我就真的死了[11]。
  梦四:神秘新郎
  梦见自己站在一条大路的中间。那路上的尘土又细又软,且极厚,这大概就是古人诗句中常说的“香尘”了。……道路旁边隐约有一个村庄,村里的桃花全开了,红红的一片。……天上的白云也是闲闲的,压得很低,仿佛伸手可触。……小王一脸坏笑地对我说:“快上车吧,人家在车上已经等急了。听见教堂的钟声了吗?婚礼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我仍然站在马路中间左看右看。似乎想要看清楚,那个被报纸挡住脸的人到底是不是你[12]。
  与秀米的隐忍成熟相比,佩佩生性倔强但单纯稚嫩,因此她的梦境也更为清澈明晰,直观体现着“梦是愿望的实现”。梦反映的正是佩佩的心愿,尤其是当做梦环境与亡命天涯相勾连时,这样的心愿就更是朴实无华、坦诚无欺。
  梦三是佩佩流亡途中的死亡预演。求生是人的本能,何况姚佩佩这样一个逃亡的通缉犯。但佩佩并没有让自己在梦中得到赦免,而是预演了自己被枪决的情形。纵然佩佩心思单纯、所梦简明,仍需从梦中窥探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死亡当然不是佩佩的愿望,此梦的关键在于“你却站在台下微笑”和“那样子虽然不好看,好在你不在现场”。佩佩在逃亡途中给谭功达写信,出于表白心意,也出于试探。在后来的信中她写道:“当我的这些信落到你的手里,你会不会把它交给公安局去请功,让全副武装的公安人员来抓我?会不会?你被免了职,正需要立功赎罪的机会,以便东山再起。要真是这样的话,我也认了,死在你的手里,我也心甘情愿。”[13]这便能够解释梦里谭功达的表现——在公判台下的微笑意味着一种安全,意味着他已然东山再起。佩佩虽自身难保,却仍最挂念谭功达的安危;而谭功达的告发必然指向佩佩的死亡,佩佩虽心有不甘,情感天平还是偏向了谭功达。在这样的预设前提下,佩佩的后续愿望便是在意中人心中保持完美形象,于是便有了谭功达在行刑后的缺席。说姚佩佩因杀人而伏法,不如说她为爱牺牲。于是佩佩谋杀强奸者金玉的动机,也就在反抗意识里掺上了处女膜情结和信仰之名,将爱情乌托邦的悲剧意味抬到了一个新高度,生命以毫不逊色于爱情的重量,使姚佩佩的人格在逃亡途中步步挺立。相比陆秀米的性欲,姚佩佩的求生欲显然在生存本能中占据更基础的地位。
  梦四反映的是姚佩佩对婚礼的憧憬,但在这样美丽的幻想中,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佩佩在梦中构造出了一个桃源般的村庄,足见她对婚礼的期待之高。但新郎面目的不可见使她迟疑不决,难以相信幸福的到来。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点。其一,她对于谭功达可以说全无把握,谭功达的心思正像那被遮挡的面目,难以捉摸;其二,梦中情绪会受到近期经验的影响,风声鹤唳的逃亡生涯让她随时戒备,因而在梦中也难以放松警惕。在文本中格非让两人做了相似的梦,将谭功达与姚佩佩的心意道出:“佩佩,我有一次梦见了你!我看见你还是十六七岁时的样子,扎着羊角辫,穿着红红的新嫁衣,站在一条满是灰尘的大路上。那天刚好没有风,云层压得很低,而桃花全都开了……”[14]相通的心意与迟到的情感表露推起故事高潮,姚佩佩的命运悲剧被再度强调了。故事总是由一个个误会引发,这一借助梦境展开的“错过”令人扼腕,正是格非想要达到的戏剧效果,即梦境的插写终究是为了服务于叙事。   对于姚佩佩梦境的分析,荣格释梦方法中的第一个阶段尤为重要,即根据做梦者的生活经历建立某种联系。悲惨身世所给予的深刻,使姚佩佩的童年体验毫无例外地投射到了梦境之中。“我的父亲在一九五〇年以反革命罪被逮捕,随后被枪决。我母亲在得到消息的当天就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吊死在梁上。……母亲的尸体被弄走了。可地上有一只绣花鞋,还有一摊尿迹。”佩佩对自己死亡时尿失禁的想象或许可以从这里找到蓝本,而母亲随父亲而去的举动也无疑影响了佩佩的爱情观。“你知道,爸爸被捕的前一天,拉着我的手,去马路对面的美吉奥餐厅吃冰淇淋。……我现在早已忘了冰淇淋是什么滋味了,可我还记得爸爸的手。它是那么大,那么温暖!”字里行间透露着恋父情结。佩佩曾在信中回忆起两幕,一幕是谭功达安慰自己的情形,“你把手放在我的肩上,两只手都放在我的肩上,一句话也没有说……它真的就像我爸爸的手”[15];另一幕是佩佩在饭桌上被起哄喊谭功达“干爹”,“我当时想,要是我真的叫一声这个人爸爸,他大概也不会十分的生气吧。”[16]谭功达的出现弥补了父位缺失,宣告了一种信仰的延续,因而她在这段两性关系中是相当被动的。
  父亲的政治性死亡令姚佩佩厌恶权力,童年阴影造成的自我封闭导致其人际交往态度滑向极端,即“要么不交,要么深交”,于是,在经历了好友汤碧云和小王的背叛后,她把所有情感寄托于谭功达身上。一直以来,她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驱使她逃离,逃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去,其隐居理想更多地出于本能。而悲剧正是始于这种目标的改变,当逃离上海、逃离姑妈、逃离澡堂变成逃离普济之时,也即躲避人群变成躲避死亡之际,她的一生将无可避免地走向终结。
  三、庞家玉:畸爱·悖谬·迎合
  梦五:闺中的“陆秀米”
  她梦见自己出生在江南一个没落的高门望族,深宅大院,佣仆成群。父亲的突然出走,使得家里乱了套。时间似乎也是春末,下着雨。院中的荼蘼花已经开败了。……她每天所做的事,就是透过湿漉漉的天井,眺望门前无边无际的油菜花地和麦田。盼望着看到父亲从雨中出现,……直到不久之后,一个年轻的革命党人来到了村中,白衣白马,马脖子上的铜铃叮当作响。他的身影倒映在门前的池塘中……[17]
  梦六:出逃的“姚佩佩”
  我梦见自己被人追杀。在秋天的田野上奔跑。……抓我的人,是一个糟老头子。他从玉米地里直起身来,下身光溜溜的,什么都没穿。……他是专门收集处女膜的商人。他用祖传的方法,把它从女孩身上取出,晾干,然后把它制成笛膜。怎么样?好玩吗?他说如果我听从他的摆布,完事后就会立刻放了我[18]。
  与陆秀米的预言之梦相反,庞家玉的梦是一种倒退现象,即前人的经历在她的梦中复现了。这种“退化”被弗洛伊德这样诠释:“个体的发展只是生命的偶然性的一个简短的重复而已。在我看来尼采的话是对的,他说梦中‘存在着一种原始人性,而我们不能直达那里’,我们也许能期望从梦的解释中去了解人类的古老传统。”[19]格非对庞家玉梦境的叙事,既突破了“个体无意识”的狭隘,又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缩小至三代以内,以求逼真。因此,对家玉梦境的分析需要关注背景和原型,也即荣格释梦法中的第二、三步。
  家玉的两个梦都发生在临终前夕。梦五带她温习了秀米的少年时光,玄之又玄地建立起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亲密精神联系。时间正是春末,花事凋零,暗合了“春尽江南”4字所氤氲起的令人压抑的暮气。“雨”被一再表述,联系《人面桃花》中陆侃、小东西、老夫人的言说,可知“雨(雪)将至”是将有大(坏)事发生的不祥之兆。《春尽江南》中克服癌症又死于谋杀的守仁就曾在饭桌上询问大家是否梦见过雪,而在场只有家玉一人点头。这二人的英年早逝使雨(雪)的坏兆头再度应验了。以秀米为中心,此梦可以做两种解读。其一,将秀米看作一种血缘象征,结合端午与她的祖孙关系,便不难发掘此梦对端午和家玉意志重新联结的暗示——庞家玉早先是一个文学女青年,被象征着柏拉图理想的诗人谭端午征服,遭弃后重逢并结婚,却渐渐“在追赶成功人士的道路上跑得太快了,已经有了跑出他(端午)视线的危险”[20];婚后,端午的无用主义与家玉的物质主义使两人分歧日增,直至临终,她才回首审视贫瘠而病态的信念世界,重新拉近了与爱人的心灵距离。其二,将秀米看作一种性格/经验符号,重点透视家玉和秀米在性格上和经历的交集。秀米和家玉两人的性格中都有要强的共同点,但她们要强的性格却已奏响悲剧的前音。
  梦六以极其荒诞的方式,变相呈现了姚佩佩最痛苦的过去,将《山河入梦》中金玉对佩佩的强奸行为转变成处女膜交易,恰好符合了21世纪消费社会的物化特征。这个时代大背景是不容忽视的,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结尾曾说道:“在当代秩序中不再存在使人可以遭遇自己或好或坏影响的镜子或镜面,存在的只是玻璃橱窗——消费的几何场所,在那里个体不再反思自己,而是沉浸到对不断增多的物品/符号的凝视中去,沉浸到社会地位能指秩序中去。”[21]事实上,这个隐喻并不那么贴切,梦中的处女膜交易实际泛指无爱的身体交易。庞家玉的确无条件迎合社会,以身体换取权力,风光而痛苦地一步步跻身女强人行列,但她的第一次,也即真正意义上的处女膜,却是以爱之名献给了谭端午,这恰恰是反交易的、快乐的。这是她性格中悖谬,而这样的悖谬,直接影响了她的爱情态度。庞家玉奋力打拼是为了证明自己,准确来说是为了向谭端午证明自己,赢取他的爱和尊重,这其实是一种偌大的自卑。遭弃的她由爱生恨,其强势是一种碾压和报复,更是一种纯粹的吸引注意力的方式,她一面瞧不起他,一面又疯狂地在意他,畸形的爱使她在歧途上越走越远。端午要做无用之人和失败者,而家玉恰要以他所鄙视的“成功”来力证其误,使其臣服。事实上,若从受益角度考量,这份看似背道而驰的伴侣关系何尝不是家玉的一种成全——她忍辱筑起的经济窝使丈夫安心于自我放逐,这份爱扭曲却真诚,岂非远胜谭功达放之四海的无所作为?
  梦五里头是快乐健康的李秀蓉,梦六里头是痛苦病态的庞家玉。那个白衣白马的革命党人,隐喻着当年激进勇敢、崇尚自由的谭端午;那个赤身裸体的糟老头子,则象征着一个个肮脏的大人物。陆秀米和姚佩佩就像是波德里亚所说的与“玻璃橱窗”相对的“镜面”,为置身于消费漩涡中心的庞家玉提供了自我认知的参照。
  梦对“江南三部曲”叙事层面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在梦中,陆秀米窥见未来而庞家玉反观历史,首尾互补,将梦这条脉络绕成了一个圆,体现出历史的循环往复,交织着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宿命在3位女性身上敲击着相似的鼓点,她们肉体不洁,爱情失意,理想幻灭,又早早香消玉殒。命运的大圈不但由6个梦境串联,还由出生与死亡勾连着——陆秀米生于普济,姚佩佩被捕于普济,而庞家玉虽远赴西藏,却死在了“成都普济医院”。普济就像一个魔咒,制人于无声无形。死亡促使人毁灭,却似乎也在起着帮助的作用——秀米求安宁,只有死亡是真正的安宁;佩佩要自由,只有死亡是永恒的自由;莲禺喇嘛说所有不好的事情都会在家玉身上发生两次,但死亡只有一次。格非一手用家族链拴紧孤独,一手将女性线搅入世俗,最后又以死神的巨镰斩断一切,“走投无路”地把对于世事和人心的洞察,通通倒进现代化暴力开凿的深渊。
  参考文献:
  〔1〕〔2〕〔19〕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8,380,330.
  〔3〕格非.塞壬的歌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6.
  〔4〕〔5〕〔6〕〔7〕〔10〕格非.人面桃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46-48,115,110,168,150.
  〔8〕〔9〕〔21〕胡少卿.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性”叙事(1978—)[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26,210,165.
  〔11〕〔12〕〔13〕〔14〕〔15〕〔16〕格非.山河入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304-305,350-351,326,350,322,322.
  〔17〕〔18〕〔20〕格非.春尽江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324,339,324.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探索社会服务新模式过程中,社工与义工的联动服务成为了一个新研究方向。社义联动模式社工带动引领义工参与服务,从而形成社义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  关键词: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35-02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社工+志愿者”联动(又称社义联动,以下简称社义联动)在促进社会稳
期刊
摘 要: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平台,为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地区重要的精神动力,是其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探讨民族文化不同内容对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的影响,可为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拓展思路。  关键词:民族文化;现代职业教育;内蒙古;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
期刊
摘 要:“颜李学派”文以“致用”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实践实用”主义、“习动主义”以及重视个性的发扬,倡导“见理于事、因行得知”,领悟“练习实务”基础上“习”的真谛,推重文以“致用”与“专精”“化合”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梁启超;颜李学派;文以“致用”;实践实用主义;习动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40-02  梁氏的文学思想多从
期刊
和诸多中国学者的文化心理相通,当我拿到《赤峰红山后》这部中文译稿的时候,心情同样是十分复杂的。这种复杂源于情感与专业的纠葛。穿过80年的烟云风雨,我们应该有能力廓清许多历史问题和学术问题。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知的惟一标准,那么时间则是沉淀真知的惟一工具。  80年的时光,在当代社会中已经可以称之为时代了。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中日两国发生了那样多的生死相搏,恩怨情仇;中国考古事业又有那样多令人身心悸动
期刊
摘 要:自唐以降,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广为流传,历代文士以此为母题创作了《长恨歌》《长恨歌传》《杨太真外传》《梧桐雨》《长生殿》等繁多著作,当中杨贵妃形象更是百端千变。唐传奇《长恨歌传》和宋传奇《杨太真外传》虽同为传奇,也因处于唐宋两个时代而赋予杨妃形象新意,在人物品评中不尽相同,是杨妃形象流变中重要一节。  关键词:杨贵妃;唐传奇;宋传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从古到今,很多作家都用“城市”来表示内心世界,这种替代既生动又深刻。在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和王小波的《红拂夜奔》中都有对城市的描写,然而这两位思维的大师写的不单是城市的样子,写的更是他们内心的形状。这两位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思维大师利用“城市”这一意象,通过不断的暗示来引导读者走向他们的内心。  关键词:城市;意象;王小波;卡尔维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作为我国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民族奋发图强、团结和睦的精神力量和纽带,引导着我国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的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联系,同时兼顾社会宏观和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人口等各方面的发展,着眼于群众的广泛参与,利用各类载体、机遇和场所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
期刊
摘 要:《黄帝四经》是现存最完整的黄老道家作品,也是战国时期黄老之学的成熟之作;汉文帝是学界最早提出实行黄老思想的统治者,也是黄老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说明了汉初的黄老思想推崇以德法治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经济上主张藏富于民,在军事上主张面对强国应采用防御为主、避其锋芒的方针,同时要求皇帝节俭安民,不重礼仪。以此为参照,分析汉景帝的为政方针,可以发现其治国思想与黄
期刊
摘 要:新时期语境之下,民族与国家的现代性探求重回人们视野。《白鹿原》扉页上引用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体现出了陈忠实对这一话题的探索。白鹿原上的“宗族”是《白鹿原》书中的重要文化载体。陈忠实通过书写这个传统宗族的起落浮沉,表达了其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白鹿原;传统宗族;历史意义;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
期刊
摘 要:《寒夜》是巴金创作后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故事描述的是“从一九四五年暮秋初冬一直到一九四五年冬天的寒夜”,正值抗战胜利前夕,在陪都重庆,小职员汪文宣和他的母亲、妻子曾树生、儿子汪小宣的琐碎生活。人物是渺小的,生活是平凡的。作者重点描述是主人公汪文宣,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主人公被压抑得似乎喘不过气来,善良懦弱,逆来顺受,胆小怕事,成了他性格的标签,正由于自身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