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学校生命气象演化模型构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uisenlin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涵养学校生命气象理论是基于生命气象理论提出的。生命气象理论认为生命状态、生命品质、生命格局是其核心的三个维度。本文在涵养学校生命气象演化模型的基础上认为,符合当下教育体制现状的教育追求应是使学生获得应试阶梯晋升的同时,拓展素质教育空间,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涵养学校生命气象的教育目标。本文以核心素养和生命气象的涵养融贯打通知识、能力、品行之间的联系为课堂教学之本,向内拓展师生共同的精神空间,向外拓展师生共在的生活空间,向上拓展人类共通的文化空间,以期达到由“知、能、品”单一联系向“知、能、品”融合发展,并达到由“新知、新能、新品”向“多知、多能、多品”的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命气象 教育 生命格局 演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07-01
  一、涵养学校生命气象理论三维度
  (一)涵养学校生命状态
  “学生课堂自然生命状态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本能的生命状态。(邵丽敏,2017)”涵养学校的生命状态的关键就是涵养学生的生命。“学生生命状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遵循生物规律”(吴义昌,2017)。虽然学生生命状态由先天的生理和遗传的影响所塑造,但是心理和环境因素对其状态的再塑造能力也是客观现实。同时,学生生命状态具有目标的既定条件下的可塑性。正是因为这种学生自然生命状态可塑性即所谓“未完成性”的存在,涵养学校生命状态才具有现实价值。
  (二)涵养学校生命品质
  “关怀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是教育的本然特性和应然使命,教育的根本品质是生命品质”(扶斌,2008)。涵养教育生命品质有利于避免教育方向迷失,防止“人的异化”(李玲,2008),符合教育生命品质同归的实际诉求。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怎么办教育”、“教育怎么办”一直都受到功利性的影响比较严重,正所谓“一部分当然是被‘名’和‘利’所绑架。一般来讲,读书人对‘利’这一关的放下稍微容易一点,可是读书人一般都好名;‘名’也不是坏事,可是过度好‘名’,一不小心被‘名’给绑架了,就不自由了”(薛仁明,2017)。“工具性教育”的价值取向偏离了生命本体,而实践活动中,从制度到操作,在不同程度上过于控制了生命自由,最终将导致从校內到校外,即时性和延时性的生命异化问题追问着生命的意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当代教育生命品质迷失的主要表现。
  (三)涵养学校生命格局
  曾国藩曾经说过“谋大事者,首重格局”。生命格局大,则教育视野宽,生命格局小,则教育视野窄。因此,欲想涵养学校生命格局必先确立大的学校生命格局。而大的学校生命格局又只能“立足课堂以核心素养和生命气象的涵养融贯打通知识、能力、品行之间的联系”,并拓展课堂,在学中获得,向内拓展师生共同的精神空间,向外拓展师生共在的生活空间,向上拓展人类共通的文化空间,从对生命不断深刻的认识中产生,在对“原我”的持续超越中达成,就像《学记》告诫我们的那样:“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二、涵养学校生命气象演化模型的构建
  (一)涵养学校生命气象演化模型假设
  学校生命气象具有真实存在的价值,表现在学生、教师的生命状态、生命品质、生命格局上,并基于此形成学校生命状态、生命品质、生命格局。
  (二)涵养学校生命气象演化模型运行机制
  本文以刘维朝(2017)提出的“21世纪以来的雅礼生命气象”的构造过程为依据,将涵养学校生命气象演化模型分为形成示范、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三个阶段。
  如图1所示,在形成示范阶段初步将知识、能力和品行整合在一个生命气象的功能圈之中,以知识作为内圈核心元素,以能力和品行作为外圈拓展元素。
  在内涵发展阶段,进一步整合“知、能、品”,形成以“知”促“能”,以“能”促“品”,以“品”促“知”和以“品”哺“能”,以“能”养“知”,以“知”生“品”的良性生命气象的功能圈循环新生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新知”、“新能”和“新品”的产生。
  在品质提升阶段,将“能”与“品”全部纳入到生命气象的功能圈的核心层,并进一步形成“多知”、“多能”、“多品”的拓展层。
  三、结论
  本文设计的涵养学校生命气象功能圈作为一个概念模型主要包含“知识”、“能力”和“品行”三个元素,能够将上述三个元素关系的演化过程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呈现,并将演化过程的四个基础状态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演化模型。
  此演化模型大致经历了形成示范、内涵发展、品质提升三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功能圈最初是简单的以“知”为核心,“能”、“品”为外围的结构;然后在素质教育的促进下,渐渐演化为“知、能、品”相互融合且初步形成“新知、新能、新品”的状态;最终在核心素养和生命气象的涵养融贯打通知识、能力、品行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知、能、品”紧密结合在功能圈内核且外围扩展出“多知、多能、多品”的新状态。
  参考文献:
  [1]刘维朝.涵养学校的生命气象[J].中小学管理,2017,02:17-19
  [2]扶斌,李玲.大学教育生命品质的迷失与回归[J].学园.2008,01:56-57
其他文献
【摘要】《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是研究作物栽培生理的方法和技术。在农学专业研究生中开设这门课程,对于促进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培养研究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等方面介绍了该课程建设和实践的体会,分析了课程开设的效果和存在问题,为高校研究生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生理 课程建设 研究生 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国家重点实
期刊
【摘要】课题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将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点,以相应课题的形式贯穿,学生在设计和解决课题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属于药品制造类,与药学专业培养方向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的就业方向为药品的生产、质检、质量保证等,而药学专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医院的药品供应、调配和临床应用等方向。因此,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区别于药学专业。采用课题教学法,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药品生产技术专
期刊
【摘要】《材料加工基础》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主要教授常用金属材料的制備方法、成型加工、强化工艺、改性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的综合性基础知识。该课程涉及专业领域宽,覆盖专业知识多,加之原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致使实际教学效果较差。本文尝试将参与-协作式教学方式引入《材料加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结果显示,该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且有助于营造
期刊
【摘要】本文从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类专业教学内容面临新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出发, 指出了跨文化传播学课程开设的意义,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从教学改革的目标、教材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全域旅游 跨文化传播学 课程体系 改革与创新  【课题项目】本文系贵州省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贵州师范大学文化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训中心”(编号:2015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这对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本文将从实训教学与信息化的角度出发,对实训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化 实训教学 尺寸测量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分析了民族地区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重点探讨了民族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实习,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为民族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提供一些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民族院校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编号:GJZ1500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贵阳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校内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对于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汽车服务工程 实践教学 实践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235-0
期刊
【摘要】信息化教学在当前教育领域发展中日趋常态化,微课作为新兴教学形式之一,以其专题化、碎片化等独特优势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微课内涵、特点及当前艺术院校微课教学现状等的分析,从教学管理者视角进一步探讨艺术院校微课教学建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本科教学质量 艺术院校 微课教学  【基金项目】南京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艺术类高校微课建设管理与策略(XJ2015024)。  【
期刊
【摘要】通过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古建筑群进行实地考察和长期调查,对三江侗族建筑进行比对研究,为三江侗族建筑未来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特色 侗族建筑 传承发展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成果(项目编号:201713639043)。  【中图分类号】K892.3【文献标
期刊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教育事业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独立院校千人一面的人才输出模式也面临挑战,于是独立院校培养怎样的职业人,如何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独立教育需要破解的难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独立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能够更加深入的实现产教研合作的基础方式,也能够为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工作水平,对教学能力和队伍的建设更加有意义,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和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