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性灵存底物 云舒烟染出真情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tim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书如其人。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也不尽然。但对于书法家潘振元先生,他为人之大度谦和,待友之坦荡真诚,审美之高雅脱俗,学识之渊博精到,无不在他的书作中一气而贯,融会表现,形成了他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
  书品即人品。他的作品,是他人格品德作用于书法艺术点线张弛变化的写照,是他坦荡正直心胸的自然流露,也是他淡然处世、潇洒人生观的真实心声。读其作即可知其人。这点朋友之间早有定论,而我却在闻名相识振元先生十数载后,直到近几年有了闲暇,经过诗文相交,合作切磋,深入了解才感受良深。
  振元先生,号立斋,江苏苏州人氏。受吴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滋养熏陶,少年时的他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许多憧憬和梦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物质极度匮乏。刚从邮电学校毕业的他即参加了工作,担起生活的重负。但勤奋好学的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便投师到苏州书画名家崔护先生门下,问学诗书画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苦读时”。他挤出有限的时间,开始了书学艺术的艰苦的跋涉和探索。其书从赵孟頫入手,上溯秦汉晋唐,以帖而入北魏碑版,追求高古淳朴之趣。年轻的振元沉湎徜徉于书法艺术海洋里,临池不辍,持之以恒,忘却了身外事务的冗繁纷杂。
  “玉琢成器”,“业精于勤。”在一代名师言传身教下,四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勤学苦练,振元兄在书法上打下了扎实的功底。为提高自己艺术鉴赏能力,丰富作品的内涵,他努力钻研“字外功夫”。他广泛涉猎于文、史、哲和美学等许多领域,“转益多师”。丰富的学养陶治了他的心灵气质,聪颖的悟性更使他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前人云:“诗必穷后工,艺必痴后精”。七十年代后期,头角峥嵘的振元兄终于从高手林立的苏城书坛脱颖而出,卓然成家。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振元先生于书法艺术的追求,极有见地。他一直主张“书法要发引性灵,扬其风骨”,强调书法的“气、势”,于呼应贯气、抒情言志的自然中取“韵”。他的书学论文如《王庞的生平与书法艺术》等,见解独特,论据详实,观点鲜明,新人耳目。他能在业余时间里完成如此煌煌大论,其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振元先生于书艺,虽以行书见多,但真、草、隶、篆各体样样精通。读他的书作,足可见其书品之正,人品之正。即如他平日常自谦“藏拙”,而不轻易示人的篆书,就有多种面目。既有清篆秀逸、严谨之象,又颇得西泠印社昌硕大师笔意,苍劲流畅,隐然具石鼓、汉篆的金石之气。再如他的小行书《游蚁舟亭记》,不仅自撰美文,书时更意在笔先,而且运笔劲挺,严谨工整,情贯全篇。
  他的隶书极得汉碑风骨,笔润墨燥,收放自如,力蕴其中。振元的行草最具个性,真情贯注,一气呵成。其线条,流动而凝重蕴藉,全无夸张失形、媚俗浮躁之气。近几年着力于魏体行书探索的他,较多地关注沈曾植、于右任等近世大家,他取其神吸其气,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面目,于平正中追险绝,能险绝而归平正。巧拙相生,张弛有度,学古通变,浑厚朴茂,大气磅礴。特别是他书题酬和恩师崔护老的不少自撰诗作,真情洋溢,渲泄满幅,笔畅墨酣,洒脱自如。诗书双馨,更令人陶醉赞叹。纵观他的书作,有内涵更具张力,充溢一派书卷之气,十分耐读,因此深受藏家喜爱。
  在当今的书坛上,振元是为数不多的既精鉴赏、又通诗文的佼佼者之一。他工诗擅文,长于五言七绝,他的五绝以白描取意,清新自然,通达凝炼,颇有两晋之风。如:“横海虎狼惊,破酋赤嵌城,如今临古堡,只道郑延平。”(《台湾安平古堡瞻郑成功像有感》)“久羡圌山梅,满枝玛瑙堆;甜香竞采摘,快意不须猜。”(《大石山自摘骊珠诗》)一抒爱国激情,一写田园风光,读来琅琅上口,却于坦荡中蕴含深意。振元的文章,为吾侪同好所折服的是他所作的序跋小品。精炼简要,清辞丽句,文采斐然,韵味无尽。
  振元多才多艺,俊朗潇洒。2002年初,当他准备将历年书作结集付梓前,笔者曾不揣浅陋,欣然以芜词《踏莎行》一首示贺:
  望月襟怀,临风玉树。诗情分付含香咀。雅宜谁与赏心同﹖青山指点登高去。烟染云舒,华凝芳吐。沧浪潇洒盟鸥鹭。冰心一片问何如﹖淡然真我风流处
  正的是“青山指点登高去”如今,退休后的振元兄身定心闲,淡然从容,除读书或邀友朋切磋艺术外,他正处于潜心创作的最佳时期。作为老友,我们相信,并深深地祝愿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传世之作来,愿他的艺术生命之花更加灿烂、格外芬芳
  
  潘振元 1944年生,苏州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沧浪书社执事、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其他文献
从中国绘画史上看,画家只有在自由萧散、逍遥洒脱、悠闲自得、超然出尘,又自强不息的心态时,才能创造出艺术的无上妙品。总而言之,画家有了高格的心态,才能有高格的作品。这也是中国历代画家孜孜以求又难以达到的境界。而周玉峰先生就是当今画坛上为数不多,有着高格追求的画家。   最近有幸读了周玉峰的新作,让我在畅神、愉悦之余,不免惊叹觉得他追求的正是人们望而却步,以古求新,艺进乎道的高境。  周玉峰的山
期刊
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意趣——从解读徐青油画说起  徐 青    每次见到徐青,见到他新创作的油画作品。总会给我一番新的惊喜。徐青为人热忱率真,在与他一起参加的几次活动中,他总能不断冒出一些令人称奇叫绝的新点子;而在艺术上他同样是从不满足,时出新意,锐意进取,是一个不安分守己的画家。  油画风景画创作在近年日趋活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尤其是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风景画以它独立的、不可代替的审美
期刊
前一段时间,张铁峰办了一次展览,当时也开了一个研讨会,会上郎绍君提出“素人画”的概念,指的是农民没上过学,甚至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他的画呢,很有味道。我觉得李秉正的修养比张铁峰高,叫“素人画”我觉得就不合适了。我认为把素人画和文人画结合起来叫“素文人画”更合适他。现在有“新文人画”,一些年青的画家用传统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的一些看法,对现实的一些调侃;或者些许顽主的心态,一种隐逸的心态。我觉得李秉正
期刊
毛万宝 1961年生于安徽六安。1984车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浙江绍兴“兰亭书法研究所”副所长。    启功先生着手《兰亭序》研究始于20世纪6。年代初,发表于《文物》1954趣年第2期的《考》,可能是他最早一篇谈论《兰亭序》问题的专论,它写于1962至1964年间。在该考中,启功不仅对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和《兰亭序》帖的书法价值给予高度评价,而且还对清末李文田从文到帖怀疑《兰亭序》的观点给
期刊
2003年,已届退休年龄的徐锡澄先生悄悄做了两件事。一是出了一本书法作品集(《徐锡澄书法集》,沈鹏题签,荣宝斋出版),一是在扬州与友人开了一个小型书展。同时请了一些友人观摩。在此之前,圈内人士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徐锡澄是个草书家。真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一次展出,竟使江苏书协主席尉天池也吃惊不小,虽然他们俩也是多年的老朋友,但见到如此出色的草书作品,尉天池禁不住作了如下赞颂:“挚友锡澄书法作品,属
期刊
认识张铁林纯属偶然,纯属缘。  因编《中国书法全集》,每年去北京松竹草堂查资料,谈稿。而张铁林是松竹草堂的常客,一有空就往草堂跑。一回生,点点头,两回熟,就同桌随便吃饭,甲申夏,住松竹草堂几天,有三天与之共进晚餐。我吃饭平时就少,又不吃辣,故草草而毕。张先生见而说,你这样吃饭太没气氛,喜欢什么就吃什么,不必计较客套,就像北大某教授,头发光光的,皮鞋尖尖的,衣冠楚楚的,你永远看不到他光赤膊的那个情景
期刊
站在吴振立书法前,一下子就看到了一个人无比脆弱又无比坚强的内心。刊落浮华之后的静穆庄严中隐隐透出生命过程中的阴郁和痛楚。虽然平静天真的线条昭示着一个人从阴湿的雨季中走入秋日的阳光下,但是干涸的水渍仍然暗示着他独特的生命行程。吴振立书法的意义也正在于这样的复杂性和情绪性中,冷静形骸下包容的本真与关怀,有一种活着的感觉。   一部书法史虽然充斥着矫情平庸之作,但是几篇发自性情的经典已足以维系其中
期刊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和文化的开放,书法篆刻热的勃然兴起,88年南京印社承办了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为当时篆刻艺术的全面复兴推波助澜。篆刻社团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社团活动有过一段令人瞩目的辉煌。然近几年来,全国印坛形势堪忧,甚至有不少社团已偃旗息鼓。与此同时,大型全国展已冻结多年,八届全国展、中青展中篆刻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篆刻活动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200
期刊
因为引用西方古典素描,特别是对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学院派与苏俄素描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全面引入,今天考虑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感染力,成为院体教学的一贯的导向。在国画教学中,每一类画种的灵活运用,前瞻性的技法分析与理论扩展是我们中国画院体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时代性是当代艺术潮流中响亮的词汇,以古为新,或拆解原有意识构造和重新组合传统,或干脆抛开传统思维观念走进现代,将自身融入另一个更宽泛的艺术层面当中等
期刊
引言    作为晚明的画坛领袖,“南北宗论”的倡导者,董其昌以其南宗水墨文人画一路风格,影响海内,从者如云。一时以王维为祖师,以董、巨为标准图式的水墨渲淡的山水画风格成为文人画派的明显标志。然而,任何人都有其多面性,董其昌在水墨之余所作的没骨重彩画,以一种重构历史的方式出现,通过特定的传播方式,并经过多次的重构,对于清代以后画坛,尤其对于近代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近代画坛在西风东渐和中西绘画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