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诗、赋诗、解诗、论诗,是毛泽东的情趣爱好,也是他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诗为纽带,以诗为载体,毛泽东与诗友们共唱心曲。而毛泽东的诗交也耐人寻味,呈现出诗词“余事”的鲜明特色。
毛泽东与党内同志除工作关系外,不拘礼节,很少表现出亲热。他偶尔写过《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但他与高层领导诗词交往不多。他曾致信与陈毅讨论诗词创作,两人诗心相通,这可算是一个特例。
毛泽东写过《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七律·答友人》等唱和之作。他的诗友多为文化名流、党外人士以及同窗老友。毛泽东和他们之间常有诗书往来,相互唱和,切磋诗艺。毛泽东对他们敬重有加,书信称谓也很亲密,如称柳亚子为“亚子先生吾兄道席”或“亚子先生”,称黄炎培为“任之先生”,称同学周世钊为“惇元兄”或“东园兄”。收到诗友的诗作,毛泽东总是满心欢喜,复信中时常出现“诗及大示诵悉”“各信并大作均收敬悉”“信及诗收读,甚快”之类的措辭。而毛泽东把诗作寄给诗友时,态度十分诚恳,总有“乞为斧正”“录呈审正”“奉和一律,尚祈指政”这样的谦辞。
诗交属于私交,毛泽东论情论礼。毛泽东与柳亚子诗交最深、唱和最多,但柳亚子毕竟是旧文人,难免有些自负。1949年3月28日,柳亚子题了一首满腹牢骚的《感事呈毛主席》。毛泽东高度重视,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畅叙“饮茶粤海”“索句渝州”和“还旧国”的情谊,又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坦诚委婉地批评了柳亚子,希望他为建设新中国献计献策。毛泽东对待诗友发“牢骚”,既表现了诗人的含蓄婉转,又展示了政治家的宽容大度。读来如望霁月,如沐春风。
(摘自《学习时报》)
毛泽东与党内同志除工作关系外,不拘礼节,很少表现出亲热。他偶尔写过《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但他与高层领导诗词交往不多。他曾致信与陈毅讨论诗词创作,两人诗心相通,这可算是一个特例。
毛泽东写过《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七律·答友人》等唱和之作。他的诗友多为文化名流、党外人士以及同窗老友。毛泽东和他们之间常有诗书往来,相互唱和,切磋诗艺。毛泽东对他们敬重有加,书信称谓也很亲密,如称柳亚子为“亚子先生吾兄道席”或“亚子先生”,称黄炎培为“任之先生”,称同学周世钊为“惇元兄”或“东园兄”。收到诗友的诗作,毛泽东总是满心欢喜,复信中时常出现“诗及大示诵悉”“各信并大作均收敬悉”“信及诗收读,甚快”之类的措辭。而毛泽东把诗作寄给诗友时,态度十分诚恳,总有“乞为斧正”“录呈审正”“奉和一律,尚祈指政”这样的谦辞。
诗交属于私交,毛泽东论情论礼。毛泽东与柳亚子诗交最深、唱和最多,但柳亚子毕竟是旧文人,难免有些自负。1949年3月28日,柳亚子题了一首满腹牢骚的《感事呈毛主席》。毛泽东高度重视,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畅叙“饮茶粤海”“索句渝州”和“还旧国”的情谊,又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坦诚委婉地批评了柳亚子,希望他为建设新中国献计献策。毛泽东对待诗友发“牢骚”,既表现了诗人的含蓄婉转,又展示了政治家的宽容大度。读来如望霁月,如沐春风。
(摘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