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中国政府提出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的政策之后,中国更加成为外商在新兴经济体中的投资首选,尤其是受金融风暴影响至深的欧美国家。
然而,随着经济危机对新兴经济体实体经济的日益波及,印度、巴西、俄罗斯、韩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为弥补出口的减少,也把目光和希望更多地寄托在中国市场。
依照中国目前的消费水平,是否可以承受得住这么大的消费需求?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何茂春教授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中国毫无疑问是全球下一步扩大消费、稳定信心期望值最高的国家,但实质性效果不能过高估计。短期内,中国消费主体承担不了那么大的压力和责任,最紧要的是在投资和消费之间建立合理的平衡关系。”
出口转中国
中国现在是新兴经济体里面表现最佳的国家。面对金融危机被寄予了很大的消费期望。以前新兴经济体出口很大一部分都依赖于欧美市场。而今受到金融风暴冲击,欧美进口需求减少,很大一部分出口都转寄希望于中国市场。
何茂春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新兴经济体寄希望于中国市场的产品结构和发达国家不太一样。俄罗斯主要是能源、机械制造等方面;印度主要是软件、医药,巴西则是原材料和制造业等。
从新兴经济体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结构来看,无论能源、原材料、软件、医药还是制造业,都是中国国内迫切需要刺激发展的行业。一定程度上,中国确实需要从国外进口补给,但一旦进口过大,必然冲击中国国内这些同行业的生产消费。正如何茂春强调:“中国现在扩大进口首先需要扩大内需。”在内需刚刚启动还没有完全扩大的时候,需要一个适度。
居民收入波动
有钱才能消费,居民收入可谓是消费的关键。可从中国居民目前的收入情况看,中国消费虽然名义上摆脱了“低水平”的困境,但实际消费的进一步提速却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收入偏低、消费偏低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目前的消费主体承担不了这么大的压力和责任。中国的中产阶级消费欲望比较有限,中产阶级以下居民收入更加偏低,生活艰难,加上经济安全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存在,消费水平更加有限。”何茂春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
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6年,中国居民总收入平均增速为11.2%,工资平均增速为11.6%,就最新社科院12月15号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显示,今年预计,全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可以增长7%左右,但是增长水平却比去年下滑了一半。
消费习惯隐忧
过去30年改革期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形成,而且中国老百姓的储蓄率还在持续上升。1978年GDP中间储蓄率占38%,1998年上升到40%,2007年的时候占到了51%。
很多国家都看中了中国老百姓银行里的储蓄,希望中国能从“储蓄型社会”转变为购买自己国家商品的“消费型社会”。但是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不是一时就可以改变。
针对中国目前的消费习惯,有专家提出担忧。专家表示,中国政策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就业、促进增长,但这种促进会被打一个折扣,因为极有可能50%的收入又重新回到储蓄。而支出当中,又非常可能只有1/3会进入到零售部门。
此外,关于热议的中国政府通过4万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起来的相关产业,获得直接收益的很大部分都是低收益的工人。这些人拿到工资和收入之后消费更少。因此,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不断累计成为国家资产,可以带动GDP,但不能最佳地带动人民的消费。
社会保障欠缺
“中国消费市场潜力比新兴经济体其他国家都要大。中国能够多大程度的消费,不论国内期望还是国外期望都取决于‘后顾之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统计分析研究室副主任刘仕国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
中国的储蓄率世界上最高,但短期内,因为社会保障问题难以彻底解决,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被充分挖掘。10年前亚洲金融风暴就开始强调社会保障扩大内需,直到现在收效仍然有限。
“现在挑战最多的还有农民工问题,他们是最脆弱的一部分,几乎没有保障,连失业统计都不考虑他们。”刘仕国忧虑地表示:“即使乐观估计,中国社会保障3~5年都很难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短期内不容乐观。目前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加快保障制度建设,争取把这种不乐观降到最低。”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常务副总干事利普斯基17日表示,世界一些大型新兴经济体还有空间推行政策,度过金融危机。尤其指出,中国有充足的空间推行政策举措。
或许正如利普斯基表示的一样,中国确实有充足的空间推行政策举措来提振经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很大一部分困难也确实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和改革来减小和克服,包括恢复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合理平衡。“从理论上看,中国的消费市场、消费潜力确实可以承载很大期望,但是,美好理论一旦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就需要更多的实践考验和理性思考。”刘仕国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
中国目前虽因经济机制复杂暂免受到创伤,但也面临着种种不可预测的经济下滑前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明年的GDP保八政策,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同样面临很大挑战。面对蜂拥而至的投资热潮,一方面,需求的拉动确实需要投资的促进;另一方面,过高的投资推动生产能力的过快增长又会带来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一旦没有更多的消费需求配合拉动,就会形成过剩的生产能力,值得警惕。
何茂春提出,中国消费主体在承担新兴经济体带来的消费压力的时候应该注意,首先是要自保,国家鼓励投资的同时要关注消费行径,现在是国家进行社保和税改的最好发展时机,同时这些改革可以帮助更好刺激国内消费。第二,在考虑消费引导上,还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
中国现在光靠居民消费是不够的,还有很大部分是通过政府消费和企业消费来支撑。现在必需通过政府引导,培养居民形成一个更好、更适合的新的消费习惯,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步骤。
然而,随着经济危机对新兴经济体实体经济的日益波及,印度、巴西、俄罗斯、韩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为弥补出口的减少,也把目光和希望更多地寄托在中国市场。
依照中国目前的消费水平,是否可以承受得住这么大的消费需求?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何茂春教授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中国毫无疑问是全球下一步扩大消费、稳定信心期望值最高的国家,但实质性效果不能过高估计。短期内,中国消费主体承担不了那么大的压力和责任,最紧要的是在投资和消费之间建立合理的平衡关系。”
出口转中国
中国现在是新兴经济体里面表现最佳的国家。面对金融危机被寄予了很大的消费期望。以前新兴经济体出口很大一部分都依赖于欧美市场。而今受到金融风暴冲击,欧美进口需求减少,很大一部分出口都转寄希望于中国市场。
何茂春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新兴经济体寄希望于中国市场的产品结构和发达国家不太一样。俄罗斯主要是能源、机械制造等方面;印度主要是软件、医药,巴西则是原材料和制造业等。
从新兴经济体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结构来看,无论能源、原材料、软件、医药还是制造业,都是中国国内迫切需要刺激发展的行业。一定程度上,中国确实需要从国外进口补给,但一旦进口过大,必然冲击中国国内这些同行业的生产消费。正如何茂春强调:“中国现在扩大进口首先需要扩大内需。”在内需刚刚启动还没有完全扩大的时候,需要一个适度。
居民收入波动
有钱才能消费,居民收入可谓是消费的关键。可从中国居民目前的收入情况看,中国消费虽然名义上摆脱了“低水平”的困境,但实际消费的进一步提速却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收入偏低、消费偏低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目前的消费主体承担不了这么大的压力和责任。中国的中产阶级消费欲望比较有限,中产阶级以下居民收入更加偏低,生活艰难,加上经济安全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存在,消费水平更加有限。”何茂春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
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6年,中国居民总收入平均增速为11.2%,工资平均增速为11.6%,就最新社科院12月15号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显示,今年预计,全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可以增长7%左右,但是增长水平却比去年下滑了一半。
消费习惯隐忧
过去30年改革期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形成,而且中国老百姓的储蓄率还在持续上升。1978年GDP中间储蓄率占38%,1998年上升到40%,2007年的时候占到了51%。
很多国家都看中了中国老百姓银行里的储蓄,希望中国能从“储蓄型社会”转变为购买自己国家商品的“消费型社会”。但是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不是一时就可以改变。
针对中国目前的消费习惯,有专家提出担忧。专家表示,中国政策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就业、促进增长,但这种促进会被打一个折扣,因为极有可能50%的收入又重新回到储蓄。而支出当中,又非常可能只有1/3会进入到零售部门。
此外,关于热议的中国政府通过4万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起来的相关产业,获得直接收益的很大部分都是低收益的工人。这些人拿到工资和收入之后消费更少。因此,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不断累计成为国家资产,可以带动GDP,但不能最佳地带动人民的消费。
社会保障欠缺
“中国消费市场潜力比新兴经济体其他国家都要大。中国能够多大程度的消费,不论国内期望还是国外期望都取决于‘后顾之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统计分析研究室副主任刘仕国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
中国的储蓄率世界上最高,但短期内,因为社会保障问题难以彻底解决,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被充分挖掘。10年前亚洲金融风暴就开始强调社会保障扩大内需,直到现在收效仍然有限。
“现在挑战最多的还有农民工问题,他们是最脆弱的一部分,几乎没有保障,连失业统计都不考虑他们。”刘仕国忧虑地表示:“即使乐观估计,中国社会保障3~5年都很难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短期内不容乐观。目前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加快保障制度建设,争取把这种不乐观降到最低。”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常务副总干事利普斯基17日表示,世界一些大型新兴经济体还有空间推行政策,度过金融危机。尤其指出,中国有充足的空间推行政策举措。
或许正如利普斯基表示的一样,中国确实有充足的空间推行政策举措来提振经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很大一部分困难也确实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和改革来减小和克服,包括恢复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合理平衡。“从理论上看,中国的消费市场、消费潜力确实可以承载很大期望,但是,美好理论一旦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就需要更多的实践考验和理性思考。”刘仕国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
中国目前虽因经济机制复杂暂免受到创伤,但也面临着种种不可预测的经济下滑前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明年的GDP保八政策,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同样面临很大挑战。面对蜂拥而至的投资热潮,一方面,需求的拉动确实需要投资的促进;另一方面,过高的投资推动生产能力的过快增长又会带来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一旦没有更多的消费需求配合拉动,就会形成过剩的生产能力,值得警惕。
何茂春提出,中国消费主体在承担新兴经济体带来的消费压力的时候应该注意,首先是要自保,国家鼓励投资的同时要关注消费行径,现在是国家进行社保和税改的最好发展时机,同时这些改革可以帮助更好刺激国内消费。第二,在考虑消费引导上,还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
中国现在光靠居民消费是不够的,还有很大部分是通过政府消费和企业消费来支撑。现在必需通过政府引导,培养居民形成一个更好、更适合的新的消费习惯,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