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数冠小数”约数表示法的几点补正

来源 :中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ewg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骆晓平《"大数冠小数"约数表示法源流略考》(《中国语文》1996年第5期),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汉语"大数冠小数"约数表示法。但可能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文中尚有欠妥处。于此,根据笔者所见做如下几点补正。一、骆文谓:"由两个多位数组成的格式,一般都是相邻的。如百十、千百、万千、亿万及兆亿。"其实不相邻的也是有的,《昌黎方言志·第八章·数目》(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就载有"千十来个"、"万十(来)个儿",即"一千左右"、"一万左右"。又如:
其他文献
<正> 田小琳、饶长溶等发起的"联谊语法漫谈会",8月21、22日在京郊密云举行。参加的正式成员都是早期就支持和参加中年语法学术讨论活动的。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畅谈多年来语法研究合作的友谊、讨论语法学术。报告的论文有吴为章的《动词研究遐想》,刘月华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徐枢的《语法研究的原则、方法、文风等问题》,施关淦的《形式和功能》,饶长溶的《AXX 构词形式》,张万起的
<正> 儿客"儿客"是个称谓一类的词,在正统文献中较为少见。通行辞书,诸如《中文大辞典》、《汉语大词典》等,都据孤例立目,并一律释之为"幼奴",所引文例如下:(公沙)穆到官……乃上没(刘)敞所侵官民田地,废其庶子,还立嫡嗣。其苍头儿客犯法,皆收考之。(《后汉书·方术传》)从范书原文看,"儿客"与"苍头"并举,应是同类;既已并出,总又该有点不同。辞书编纂者或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才把"儿客"释为"幼奴",以与"苍头"相区别。
<正> 现代汉语时间名词"年"表达现在是"今年",表达过去是"去年"、"前年"。汉魏六朝"年"的表达现在也是"今年",但偶尔说成"今×年"。如:(1)凡厥諐耗逋负,起今七年十一月昧爽以前,在民间无问多少,言上尚书督所未入者,皆赦除之。(《梁书·武帝(下)》)这是武帝大同七年十一月丁丑诏,"今七年"就是指当年。"年"的表达过去也是"去年"、"前年",但"前年"所指年份和现在并不相同,在当时也不完
<正> 《史记》有两例"儿女子",如下:(一)吕公欲嫁女儿吕雉与刘邦,其妻吕媪怒。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卷八《高祖本纪》)(二)(韩)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卷九二《淮阴侯列传》)两例皆无古注,今人有解而大误。1947年出版的《国语词典》引《汉书·高帝纪》"此非儿女子所知也"为书证,解:"[儿女子]犹言妇孺辈。"1957年版《史记选》第375页注:"乃为儿女子所诈:反被妇人小子所欺。儿女子
<正> 《后汉书·董卓传》"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关于"搜牢"一词,唐李贤注:"言牢固者皆搜索取之也。一曰:牢,漉也,二字皆从去声,今俗有此言。"周寿昌曰:"搜牢者,搜掠物资以为廪食",解"牢"为"廪食";郭在贻谓李注望文生
<正> 张健先生《说"戊"字的读音》(《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一文,认为造成今音"戊"字不规则音变的原因是为避后梁朱温的曾祖茂琳之讳;将"戊"字改成"武",而音随字变,"戊"也就读成了 wù。又《康熙字典》"戊"字条下云:"五代史梁开平元年改日辰戊字为武,避讳也。后人读戊音为武音,其讹由此。"此说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一个问题:"戊"的今音何以是去声,而不像"武"一样读为上声。且后梁仅历17年,所辖地域也只是北方一带,其名讳引起的字音变读能有如此大的影
<正> 在普通话中,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214]变为阳平[35]。这种现象古代有没有?由于资料难寻,不见后人论及。明朝万历年间曲律学家王骥德(?-约1623)在其所著《曲律·论平仄第五》中首次揭示了上声连读变调现象,现将有关部分抄录如下:上上叠用,则第一字便似平声……《雁来红》第五句"奈李广未侯真数奇","李广"两上声,李字稍不调停,则开口便是"离广"矣。故遇连绵现成字。如宛转、酩酊、袅袅、整整
<正> 在阅读古典剧作过程中,我发现有若干词语在一些戏剧辞书或专著中不是解释不妥就是根本无解,特胪列并论析如下:一赖秀例:《张协状元》·24:[麻郎](净)打脊笔簪赖秀!(丑)打脊簪赖狗!"赖"北方官话为"不好"、"坏"之意。至于"赖秀",各有关戏剧辞书都无收录。按:宋明行院中人称"细"。《行院声嗽·通用》:"细:秀。"又:明代金陵六院中称女人为"细子"。《六院汇
<正> 陆忠发先生《"八"表虚数》(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一文,认为"八"单用或是与其他数词组合成以它为尾数的数词多表虚数,此说甚是。但文章接着说:"‘八’表虚数由来已远。《易·系辞上》:‘十有八变而卦。’(据今本《易》,此句当作‘十有八变而成卦’——引者注)‘十有八变’言变化之多。"此说与《辞源》(修订本)对"十八变"的解释及所引例证相同,非是。《易·系辞上》"十有八变",即"十又八变",同"十八变",本为实指。《易·系辞上》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
<正> 陈伟武《银雀山汉简考释三则》(《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其中有论及"绝苫俞根"一则。简本《尉缭子》"绝苫俞根",整理小组云"苫"疑读为"险"。陈文非之,而改读"阎"。并说:"简本《尉缭子》的苫正指里巷之门。"其实,"绝苫俞根"互文见义。《文选·西京赋》"绝坑踰斥",坑斥皆泽也。同理,我们也应找与"垠"义近的词。《淮南子·俶真篇》:"道出一原,通九门,散六衢,设于无垓坫之宇",注:"垓坫,垠堮也。"据此,则汉简的"绝苫俞根"即"绝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