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应指向生命体验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xi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最基本的一个工作,长时间囿于应试,会导致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变得浅薄,这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实。日常的教学研究中,笔者不仅听过一线教师的日常授课,同时也听过一些名师的示范课,应当说这两者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而区别的根源则在于文本解读的基本取向。当取向指向应试的时候,完整的文本容易被肢解,当取向指向学生生长的时候,文本的内涵更容易被挖掘。
  那么为什么日常的教学中难以有第二种取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时候教师不认为后者能够有效地应付考试。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弥合两者之间的差异,而思路则是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尽可能地形成一种深刻的体验,当体验深刻的时候,对文本的理解就容易与学生的生命成长联系起来,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对于初中生而言弥足珍贵,其可以从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角度同时促进学生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是一种正确的教学取向。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一文为例,谈谈笔者对文本解读的一些浅浅思考。
  一、站在作者的角度感悟生命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的一篇课文(也曾经出现在其他学段),作者史铁生,被称为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而《秋天的怀念》则是史铁生诸多作品中最能够打动人的作品。面向初中生,语文教师教学取向的一个基本思路,应是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感悟生命,以形成一种较好的生命体验。
  《秋天的怀念》描写的是作者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变成了双腿瘫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尽管初中生基本上都认为这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但是这种认识往往只是从逻辑的角度推理出来,并不是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中获得的一种切身体验。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斟字酌句,要在文本的解读过程当中咀嚼出真味。
  例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样的一段描写出现在课文开头,很少有学生能够在这个时候去认真琢磨其中的内涵。笔者在教学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先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想这样的描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学生很容易根据文字想象出相应的情形。随后笔者追问:“如果让你描写当时的情形,你会用什么样的文字?”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驱动学生去琢磨作者的描写,如“望着望着”“听着听着”其实已经概括出作者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和能够听到的情形,而“突然”“猛地”则描写出作者情绪的极度不稳定与一种歇斯底里的爆发状态。其后再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作者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这个时候学生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好多学生已经不再用一个简单的“残酷”词语来描述作者的心情,他们在描述的时候,无论是表情还是语气,都有一种感同身受。笔者以为这就是一种生命体验!
  二、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生命
  《秋天的怀念》其实是一篇非常能够打动初中生的优美课文,当然要想打动学生,除了要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验生命之外,还必须让学生走入文本,并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生命。
  站在自己的角度,当然是相对于学生而言,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秋天的怀念》,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让学生想象、建构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应当说初中生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有学生在用“委曲求全”这个词描述母亲对自己的态度时,列举了许多细节,而且这种例子不是对原文的简单重复,而是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的描述。比如这个学生说:“有一次我走了之后忘记了一件东西,摇着轮椅回来的时候,母亲还是保留着原来的姿势,一动也不动。在这一瞬间,我感觉母亲特别伟大,因为这段时间里面,母亲肯定想了很多,正是因为想的太多,所以有可能导致脑子一片空白,于是也就出现了失魂落魄的样子……”这个学生的见解与课文中的描述略有不同,按理说失魂落魄应当是大脑当中什么都没想,但是这个学生的理由是:在“我”走了之后,母亲还没有离开,说明他没有把照顾我当成是一件任务,在我刚离开的时候,母亲或许有一丝轻松,但是母亲也知道这种轻松是不可能继续下去的,因为我的脾气还是很暴躁,她还是得忍着我……说到这里,这个学生的声音立即哽咽了起来,再也说不下去了。
  笔者以为,在课堂上有这样的反应,说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非常投入的,也是一种深刻体验之后的反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理解会让学生对文本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与记忆。根据笔者的经验,如果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这些文字进行深入的解读,那么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建构起表象,并且形成很好的记忆与理解,这样的认识与理解,是可以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的。同时,这样的身份切换,可以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此前站在作者角度形成的文本认识,这样的生命体验是不可替代的,是在文本意义建构基础上的文化传承。
  三、站在众生的角度认识生命
  基于作者走向自己,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拥有一个更加宽广的胸怀,即站在众生的角度去认识生命。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教学选择,在很多文本的解读过程当中,往往立足点都是作者或者学生自己,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而言是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总以为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一种广博的胸怀,一种博爱的思想,一种追求人性认识的努力。
  《秋天的怀念》被称之为经典,这个经典的价值还体现在他能够影响很多人的生活态度,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超越作者和自己,能够站在人性认识的角度去解读文本,那就可以得到新的收获。事实证明也确实是这样,有学生用这样的一段文字来总结课文学完之后的认识:
  “我估计每个人有史铁生这样的遭遇,都会出现课文中所描述的那些不可理喻却又无法避免的行为,这就是人性。在面对人生中这样重大转折的时候,几乎每个人的选择都会歇斯底里……然而人总是要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的,在走出来的过程中,对自己最大的帮助,都来自于亲人,来自于与自己最亲的人。而很多时候,人总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认识到亲人的价值,认识到亲情的意义。我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想到那句古老的話‘子欲养而亲不待’,其实我们都像作者一样,对母亲有过种种不敬,现在想来有一种特别后悔的感觉……”
  这个学生平常的语言组织能力并不是很强,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笔者发现其中没有太多的修改,写完之后就默默地拿给笔者看,看着这样的文字,笔者以为学生已经真正能够占到众生的高度,去理解文本的意义。在这种理解当中,学生将获得的认识,转向了众生,转向了自己,转向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反思,这样的理解,显然是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追求。
  综上所述,像《秋天的怀念》这样的文本解读,是要引导学生实现生命体验的,只有带着生命体验的情怀去面对文本,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文本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汪曾祺学校(225600)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阅读是个体积累知识,认知世界,体验审美的主要途径,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阅读的重要性,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在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散思维,通过思维活动,建构对文本的理解,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获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如此教学要求,离不开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所以,在组织初中语文阅读
期刊
古文指五四时期以前的古代文言文作品。古文的特点之一就是“言文分离”,它所用的语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言文,和人们日常口头所用的语言有较大的不同。这导致学生的理解困难,很难读懂古文作品,这就更难说如何从文言文作品中提取出情感因素,体会其中的情感了。因此在指导初中生阅读古文作品的时候,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读懂其内容,更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深厚的情感,与作者形成共鸣,这样才能
期刊
学生怕上文言文,教师怕教文言文。稍长一点的文言文被安排在两个课时里,课堂流程往往就会变成:朗读全文、疏通字词、逐句翻译(此阶段不涉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品析人物,理解情感,把握主旨。  加涅说过,“把教学集中于任何一种性能或两种性能的组合上是不可取的”。《教学设计原理》中,学生习得的性能被划分为五种: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这五种技能应该互相作用。課程标准中规定的文言文阅读“
期刊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延续,也是课外语文活动的重点。从课内到课外,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巩固与提升而开展。无论是课内所学的篇目还是课外阅读的篇目,无论是课内所学的写作方法,还是课外进行的针对性训练,无论是课内创设的学习环境还是课外安排的学习活动,其连续性特点都比较明显。那么,用什么方法或策略才能让阅读与写作教学在课内外有效衔接呢?  一、发挥微课作用,搭好课内外衔接之桥  随着信心技术和多媒
期刊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发了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思考和深度探究。“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素养”与语文学科的关系密不可分,教材中选录的文质兼优的经典文本流露出的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实现学生人文底蕴素养的可靠依托。  本文以郑振铎的《猫》教学为例,巧借默读概括、品词析句、对比阅读、精读朗读、思考讨论的语言运用策略,使学生理解人与猫之间的乐与痛,懂得扬善避恶,平
期刊
教材分析  《春望》位于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首五言律诗。本诗作于“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长安之时。面对中国长期战乱飘摇、百姓流亡、家信不通的时局,诗人久久伫立城前,百感交集,写下如此千古绝唱。  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多首五言律诗,对诗的格律及鉴赏方法有初步的把握,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反复诵读、文本解读等方法独立对本诗进行浅显的鉴赏,大致能体会出诗人爱国思亲的情感,但对诗中的对比
期刊
什么样的课算是好课,余文森教授认为:有思想、有文化、有智慧,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就是好课;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即一有意义、二有效率、三生成性、四常态性、五有待完善。好课一定是具有高效课堂效益,充满生命力的课。影响课堂效益的要素有诸多,如讲授、提问、倾听、观察、点拨等,现以“江苏省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中《生机》一课为例,浅谈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修炼教师课堂教
期刊
微写作是当今比较流行的一种写作方式,简言之,就是微型写作。微写作是一种根据表达需要,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事物、论述观点、抒发情感的写作形式,是短小精悍的一类文体。篇幅短小、内容集中、形式自由,既包括各种小型的应用文,也包括各种网络文体,如“微小说”“微剧本”“微诗歌”“微故事”“微影评”等,也指高考、中考中的微作文。微写作可以减轻学生的写作压力,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也
期刊
散文历来是中考的重头戏,散文形式多样,行文中作者的感情浓烈,形式又较为自由,固有散文“形散神聚”之说。就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散文尚不熟悉,在阅读中难以掌握方法,对作者的情感体会不深,阅读体验不够丰富。为此,在散文教学中,应抓住散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透过散文的“形”而抓住其“神”,从而真正读懂散文,理解散文的丰富内涵,获得深层次的体验。  一、熟悉文体,针对阅读  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很
期刊
上一堂好课,是教师们共同的追求。怎样的课算“好”,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一堂好课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本文将以优秀课例《狼》为例,从课堂教学的激趣导入、学法指导、问题设置、教师语言、教学细节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好课为何而“好”,如何才能“好”,以供同仁们一起追问。  笔者有幸参加江西省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课例现场展示交流活动,到场观摩学习,其中《狼》这节课让我眼前一亮,记忆深刻。感叹其精彩的同时,也引起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