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人文管理的误区及其澄清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u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无论是在管理的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关于人文管理的讨论和探索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几乎成了管理界的一股备受青睐的旋风。这股人文管理旋风同样刮进了中小学,强劲地刮起了校长们的热情。但透过旋风,我们不无忧虑,感到热情与误区同在,如不加以理性批判并正明视听恐不利于学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一、 中小学校人文管理的认识误区与澄清
  
  就人文管理这个提法而言,常听常见的说法有“人性管理”、“非理性管理”、“文化管理”、“人本主义管理”、“人本管理”、“人文主义管理”、“人文管理”,等等。说法的不统一说明认识的不统一和不深刻。当然,要搞清何为人文管理,不可避免地要谈到科学管理,因为现实中很多不当说法正是由于对科学管理的理解失当造成的。学校管理现实中,人们对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集中表现为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下面我们就循着科学与人文这对范畴的发展轨迹试着来澄清误区。
  考察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史,可以发现人文与科学之间关系的一条粗略线索: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文与科学混沌而统一地存在于百科全书式哲学家的思想中——宗教统治下的黑暗的中世纪时期神性代替人性既无人文也无科学可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人文携手反对宗教神学以张扬人性——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科学与人文依然结盟战斗且产生人道主义但开始孕育唯科学与反科学的因素——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近现代以来科学与人文开始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科学走向唯科学和科学主义且明显强势于后者,相反人文则走向批判和反对科学的极端人文主义以及对人性中非理性因素过度强调的人本主义)——后现代以来随着科学哲学的反思发展和人文精神的觉醒而在当代表现出科学与人文的再趋融合与统一,萨顿甚至在强调人文精神对科学精神控制与改造的基础上倡导“新人文主义”。由此看来,有着内在联系的科学与人文在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混沌统一、携手战斗、针锋相对、又趋融合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它们反映到整个20世纪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就表现为管理上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也可说是人本主义)两种价值观的争论。如此看来,我们今天要提倡的既不是科学主义管理,也不是人文主义管理或人本主义管理,而应是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鉴于历史上“人本”含义中的非理性色彩太浓,笔者不主张使用“人本管理”的说法。当然,出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价值而在一般意义上使用“人本管理”概念也可以)。那么,我们所提倡的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又当如何理解呢?笔者以为,在内涵上,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是指分别强调体现科学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求真、求实、求证、探险之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包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承认人格平等、肯定谋取正当利益的合理性等)的管理;在关系上,科学和人文作为管理的二维,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贯彻始终的一对基本价值关系,他们同时作用和影响管理发展并反映在具体的管理实践活动中,现实中既不存在纯粹的科学管理,也不存在纯粹的人文管理,尽管有时候可能表现出来的是科学多一点或者人文多一点。如此看来,现实中关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根本无法剥离开来加以讨论。但需要指出的是,“对立论”反映的是科学主义管理与人文主义管理或人本主义管理的观点分歧,必须警惕它们对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之间关系的迁移性影响。
  
  二、 学校人文管理的实践偏狭与定位
  
  为完成一项有关中学校长负责制的课题研究[1],笔者曾调查走访了江西省数十所省级重点中学。不少校长在谈及人文管理及其实际做法时,大都持这种看法并如是实践:自己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做到了尊重和依靠教师、关注和服务教师、激励和引领教师,并营造宽松和谐、协作进取的人文环境。与此同时,笔者在阅读刊物上校长们写的文章时发现,他们理解和践行的人文管理与调查走访的情况很是相似。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于学书校长认为人文管理就应该是校长“展现人格魅力、身正令行,表扬为主、以情暖心,优化氛围、活动融情” [2],福建省某小学余穗玉校长总结的做法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尊重师生、宽而有度,谦虚谨慎、团结协作” [3] ,贵州省某中学朱正贵校长对人文管理的感悟是“在信任中产生力量、在理解中换取真情、在宽容中凝聚人心” [4] ,四川省优秀校长王定华认为“人文管理的魅力在于细节关怀”[5]等等,甚至有时还能看到或听到把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的言论,即认为人文管理意味着宽松和自由、关心人和重视人,而制度管理则意味着严格和限制、压抑人和忽视人。应当说,校长们站在管理者或领导者的立场从领导行为的维度已经认识到——实施人文管理就意味着自己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并且依靠人、尊重人、信任人、关怀人,这是对的但也是片面的(且不说这些主张由于太依赖于校长个人修养和水平而容易落空成为标语或口号);而将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的认识或操作就有失偏颇甚至是一种曲解。这种片面和曲解的背后,不仅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水平有待提高,更是反映学校管理理论研究者的关注盲点或研究欠缺。那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如何定位呢?
  要厘清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首先有必要弄清楚管理的逻辑框架。在较为深入研磨丹尼尔·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克劳德·小乔治的《管理思想史》、占部都美的《现代管理论》、孙耀君的《管理思想发展史》等国内外数部经典管理思想著作的基础上,笔者勾勒出了一个有待完善的管理逻辑框架:人员是管理的核心,目标是管理的导向,组织是管理的平台,科学与人文是管理的二维价值,理论与研究和实践是管理的三种形态,技术、制度、行为、文化是管理的四个层面。其中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有着内在统一性的价值维度,它们不仅反映在人员、目标、组织上,而且在理论(即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及构建)、研究(即管理研究的定性及方法论)、实践(即管理操作的过程及绩效)等三种管理形态上有其体现,但最为直接体现的是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和文化层面上。从整个西方管理的发展史来看,基本上历经了一个重技术、重制度、重行为、重文化的演变过程,而且每个层面又有其内在发展过程。那么四个层面上科学与人文的价值影响到底如何体现呢?事实上,科学与人文两维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四个层面上都有体现,而不是我们习惯中把技术与制度管理当作科学管理,而把行为和文化管理当作人文管理。就管理技术与制度而言,其科学色彩不言而喻,但它们同样需要体现人文精神而具有人文属性,如管理技术的开发必须考虑管理对象的特点、应用首先取决于员工能否接受、推广必须注意其适用的人文环境等;管理制度的设定必须符合人的发展的原则、体现对人格的尊敬和保护、制度的执行应当有其人文基础、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就行为和文化而言,我们一般认为这是比较容易体现人文管理的方面,如实践中校长们对人文管理的认识正是从领导艺术或管理行为这层面出发,但领导行为同样需要讲科学,西方管理思想中就有一个重要的行为科学学派;文化管理可以认为是一个偏重人文的管理方式或层面,反映到我国学校管理实践中就是现在“流行”的学校文化建设和知识管理,其实文化建设也需要制度的作用,因为制度可以制约传统文化负作用的发挥,制度可以使文化具有可操作性,制度有助于塑造新的文化,而且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如此看来,学校的人文管理并不像校长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体现在其自身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艺术上,而在管理的技术、制度、行为、文化等方面均有其用武之地,而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的看法则完全是一种曲解。同理,学校科学管理也是如此。而且依笔者看来,要真正理解和领悟这一观点还必须明确一个认识逻辑:即管理的四个层面都应有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只是具体表现为科学强或科学弱(用线条可表示为“科学强←→科学弱”)、人文强或人文弱(即“人文强←→人文弱”),而非科学与人文各执一端且对立排斥(即“科学←→人文”)。此外,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目标制定、组织设计也同样需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要求。因此,整个管理的逻辑框架都是学校实施人文管理的着力点,也是学校实施科学管理的着力点。
  
  三、 学校管理模式的应然选择——人文化的科学管理
  
  可以说,西方学校管理的发展历程是实实在在地走过了一个鲜明的科学管理甚至是科学主义管理阶段。就拿美国来讲,该国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探索和实践学校的科学管理,如作为学校效率研究前奏的教育测量运动、广为盛行的学校调查运动、斯波尔丁和鲍比特的学校效率论、应用科学管理之典范的葛雷制学校、斯特雷耶的学校成本分析等等 [6],但在同时及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该国的学校管理开始发生由重科学向重人文的转向,如杜威的民主管理哲学、约契的学校人际关系改善论,直至当代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等等,但科学管理传统从未被放弃和消弱。如此看来,科学管理尽管一直是西方学校管理的主旋律,但从未放弃对人文管理的实践追求,并致力于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协调发展和有机融合。这种趋势还将一直延续下去。相形之下,我国学校管理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应当采取何种模式呢?科学管理?人文管理?人文化的科学管理?这也许是校长们最最关心的问题。
  1.科学管理异化与不足并存。所谓科学管理,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运用。反观实践,我国中小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科学管理的异化和科学管理的不足等不理想状况。如教师管理制度上,一方面过分地依赖量化指标的评比考核而压抑个性和影响积极性,另一方面培训进修制度因落不到实处而成为摆设;又如很多校长热衷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特色学校的创建而对作为学校技术核心的教学并不真正关心,尽管近些年来“校本教研”比较红火但实效不佳,这与泰罗当年在车间里通过管理技术来实现技术管理的做法相差甚远,新课程改革中的“种种问题” [7]与学校管理者对发生在课堂里的技术细节缺乏兴趣不无关系。由此看来,我们的学校管理在整体上并未达到科学管理模式的要求,但在异化方面却不容乐观。因此,消除学校管理中的科学管理异化现象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还任重道远。
  2.人文管理因传统负累而独力难支。所谓人文管理,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行为的人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在对校长们的人文管理之狭隘理解深表忧虑的同时,考虑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负面影响而不主张在学校管理中单独提倡人文管理模式。因为,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整体上表现为以禁欲主义为目标、以德性主义和人治主义为调控机制,并以小农观念、宗法观念、愚昧观念、人治观念为具体内容 [8]。这在根本上就是一种人治的管理文化,今天不少校长简单地把人文管理仅仅理解为个人魅力的发挥甚至曲解为人情管理(实践中甚至有人曲解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而将其与我们所熟悉“人情关系”相等同),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传统人治文化的深层影响。
  3.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才是应然选择。既然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不适合于我国学校管理,那么只有从科学与人文二者有机融合的角度去寻求合适的管理模式。首先,由于受传统影响,我国学校管理中人治与人情因素的明显存在,当务之急要实现的是科学管理。反观实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学校规模的巨型化、班级容量的超大化、管理内容的复杂化,如果学校不能真正实现规范、有序的科学管理,恐怕连正常的运行都难以实现,更谈不上什么改革和创新,因此强调科学管理在学校中运用势在必行。其次,现代人文管理的发展趋势要求在管理的各个层面上真正尊重人、认识人、培养人、发展人并实现人之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同时鉴于学校管理实践中非人的、异化的手段与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学校及其管理者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同时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也即实现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的人性化和人文化。再次,在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精神的理解学习和贯彻落实,我国学校管理的模式也应当实现更新。以此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我们以为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选择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从而克服单一的科学管理弊病和人文管理不足,以实现学校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协调统一和有机融合。当然,该模式的倡导是针对我国学校管理的整体状况而言的,但就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具体的每一个学校及其每一个管理领域而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孙锦明等.江西省重点中学校长负责制的调查与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3(8).
  [2] 于学书.浅谈人文管理与教师发展,见刘洪涛主编.名优校长谈治校.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余穗玉.人文管理:学校发展的动力.福建论坛,2006(10).
  [4] 朱正贵.对人文管理的感悟.中小学管理,2006(10).
  [5] 余小刚,王定华.人文管理的魅力在于细节关怀.四川教育,2006(10).
  [6] 陈如平.效率与民主——美国现代教育管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 文新华.新课改评析一、二、三、四[EB/OL],http://www.54mt.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23,2006/7/29
  [8] 冯军.管理价值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付一静)
其他文献
东北地区的城市造林树种很多,树种差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土层深度差异对于适宜树种选择意义重大,但是基于野外长期定位研究结果匮乏。本文选择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主问题”的设计,并找准“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如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设计主问题,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从文章的主题思想入手设计主问题,从人物关系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入手设计主问题等。只有找准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才能把“主问题”设计得精巧,才能有效提高阅读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主问题设计 切入点 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老
文 题  题目:给心灵放个假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②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③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要写好这则命题作文,可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做文章:  一、审题要扣住题眼。先要弄清“放假”是什么意思,心灵为什么要“放假”,心灵应该怎样“放假”?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心灵放假肯定是因为负荷太重,是因为压力太大,因为太忙碌;身体上的负荷可以休息,心灵上的重担不也可以释放释放吗?明白了
给别人的瓜田浇点水  战国时,梁、楚两国接壤,边境设有哨亭,两国的士兵都种了瓜。就是这片瓜田,引发了一场矛盾冲突。  事情是这样的——瓜种下后,梁国这边辛勤管理,瓜苗长得旺盛,楚国那边疏于管理,瓜苗长得“憔悴”。两片瓜田相距不远,对比鲜明。一天,楚国县令来视察,看到梁国的瓜秧生长茂盛,楚国的瓜秧萎黄不堪,把亭长训斥了一番。亭长很恼火,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带着士兵潜入梁国境内,把梁国的瓜田毁了。  第
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农村高中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但农村高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有高中课程设置体系的影响、教育评价功能的引导、
中国上下万众瞩目的2006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已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各省各地的题目可谓异彩纷呈,综而观之,呈现出以下五大特性,笔者试图用例证的方法图解一番。
一 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工作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离开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也不能离开学生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态度对课堂教学的感觉学生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对老师课堂教学的看法等因素都是教学工作和教学评价工作中必须考虑的因此,在研究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来自学生的信息,以便能够更全面客观地作出相应的教学评价    二 调
感动,这个属于精神范畴的词汇,已经不是当今社会的主题词了。然而,江苏省通州市刘桥中学,却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感动为主题的教育。这种教育,播撒着爱的种子,净化着师生的心灵,使刘中
敬  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画,取名为“敬”。画面中,河水清澈透明,缓缓流淌,河面上渔船点点,自由抒情。河的两岸杨柳挺拔,苍翠欲滴。坡下是一片低洼的田野,稻谷吐穗,丰收之喜悦弥漫。整个画面是一幅乡村风景美图,与“敬”这个主题怎么也扯不上关系。弟子观摩画作几天,苦思冥想,不得要领。于是问画家,这幅画到底有何玄机。  画家对满脸疑惑的弟子解释:其实,画面处处诠释着“敬”的内涵与深意:河水因为有了“敬”的规矩
【摘 要】自人类音乐文化发展以来,合唱就是最古老的集体活动之一,在人类的进步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童声合唱作为合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纯净、优美、明快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合唱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童声合唱团逐渐涌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合唱教育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在实际训练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儿童合唱教育质量,因此本文就儿童合唱开展的意义,对童声常见问题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