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化身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tao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但人们对陶渊明的景仰,并不仅仅在于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而更在于他的人格素养。这种人格素养在陶渊明一生所喜欢的菊花中反映出来。
  用花草来拟人并非陶渊明首创,早在《诗经》和《离骚》产生的时代就已经被广泛地应用,特别是爱国大诗人屈原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离忧之苦时,更把这种手法运用得十分成熟完美。作为同样有成就的大诗人,陶渊明继承了屈原的优秀传统,在自己的诗歌创作里大量运用这一手法,借用花草等意象来成功表现自己的人格素养,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陶渊明一生中也许喜欢过无数花草,但在他的诗文中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最喜欢的花卉是菊花,而菊花也折射出了他的人格素养。林语堂说:“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澈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
  首先,文人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都受传统民族文化的滋润,何况文人骚客?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骚客在花卉草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从而使花卉草木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则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入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而菊花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咏菊的诗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而当晋代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征。
  其次,在陶渊明的所有诗文中,吟咏菊花的诗文主要集中在他的田园诗中。自周敦颐《爱莲说》里“晋陶渊明独爱菊”以来,菊成了陶渊明隐逸品格的一种独特表征。虽在陶渊明诗集里写菊的诗句总共只有六处,但这依然不妨碍菊成为陶渊明最为追求的品格的意象表征,菊更多地表明了他的个人人格理想的状态。其一,菊花不以娇艳的姿色取媚于时,而是以素雅坚贞的品性见美于人。陶渊明爱菊花,因为菊花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象征着高洁的品格,这和他生活在朝纲更替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拥有高洁品格的精神追求正好契合。其二,陶渊明是一位隐士,菊花大多生长在偏僻的地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也乃花中的隐士。周墩颐在《爱莲说》中写到:“菊,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把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价值诗意地融合在一起,以真淳恬淡的心境流散到自然大化之中,菊花的品性,已经和陶渊明的人格交融为一,这就是他傲然脱俗的人格象征。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其三,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有不少与菊大同小异的意象,如松、兰等,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菊是陶渊明隐逸人格、高尚品格最本质的意象表征。“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这是他《和郭主簿》中的诗句。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菊花盛开,芳香流溢,树林为之增辉;高高山岗,青松耸立,列队而迎秋风。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它们坚贞秀美的姿态,实是霜天中的英杰。松菊秀美坚贞、不畏风霜的审美特征被写得形神兼备,如在眼前。但诗人无法在刚健的松的意象中找到自己一片宁静的天地。同样,写兰的诗如《饮酒》十七:“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诗人通过兰花这一意象既表明了自己的理想又对现实充满了怨恨,一样也不能成为诗人人格自足的表征。这一切,只有交给菊来完成。看他的《饮酒》其七:“秋菊有佳色,邑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背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趣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诗人就着露水采摘秋天的菊花,自斟自酌至啸傲长吟,诗人自觉人生的真意就在此。与松、兰不同,诗人在写菊这个意象时,表现了一种自得之趣,只是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只是那种与大自然共为一体的境界,只是那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人生真味。陶诗冲淡自然,就像菊花一样美丽淡雅;诗人对自由的追求,更像菊花一样不畏风霜;他的人生道路,也像菊花一样坦荡深情。司空图的《诗品》中提倡“人淡如菊”的典雅风格,其实,这与平淡真实的人生态度何尝不是相通的呢?可见菊是体现作者最理想的个人人格的意象。这也是陶诗中之所以写菊的诗句如此之少,但依然不妨碍菊成为陶渊明最独特的、最深刻的意象之一的原因。
  再次,以菊花来体现陶渊明的人格素养,也与他的个人经历相关。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后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他辞职回家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值社会动乱,战祸不息,民不聊生,加之家境早已败落,寒门之士,也只能是“壮志难酬”了。归田之初,生活尚可,后来生活较为困难,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正因如此,陶渊明才选择了“击壤以自欢”的道路。退居田园,躬耕自资,感受到的是农民的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的可乐。而现实生活的政治黑暗又无不激起他思想上的波澜,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于笔墨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美好情趣。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他体验到人生大道的真实写照。宋代的黄庭坚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陶渊明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在这里,陶渊明达到了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某省将派出四支不同的球队分别前往四个城市参加比赛,为了激发青少年对球类活动的热爱,特约四名青少年作为小记者陪同四支球队分别去参加比赛。四名小记者分别为张甲、王乙、李丙和赵丁。他们将分別陪同篮球队、足球队、网球队和排球队前往A市、B市、C市和D市去参加比赛。这四名青少年分别有着各自擅长的才艺。从以下给出的线索中,请小伙伴们来推断一下四名青少年分别擅长的才艺是什么,他们又分别陪同哪支球队去哪个城市参加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但要使学生能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还得在美的陶冶中结束。所以,课堂结束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平时我们写作教学常常强调“凤头、猪肚、豹尾”,因为很多学生的作文总是后劲不足,有善始而无善终。其实,反思我们的教学,有时也是如此。很多教师已习惯于将下课铃作为加紧冲刺的号角,争分夺秒地再灌输一点内容,然后在匆忙中结束一堂课。这一时的匆忙,也许就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其实,课
某學校的一堂实验课。
一、课堂“临时情境”资源的利用机缘    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临时情境”的可利用性缘于我一次无意间对课堂临时情境的成功利用。  前两年,我“不幸”分到高二理科差班的语文教学任务。记得刚到教室走廊上,就已经听见里面沸反盈天的喧闹声了,等我走上讲台听到好几声阴阳怪气的“老师好”的叫声时,心里更是又气又怕,气的是他们不尊重老师,怕的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刚要发作,决心要狠狠地“修理”他们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一、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学习的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受情感态度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情感上的沟通,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以机械识记的方式学习,即使达到了理解的程度,也往往是低水平的而非真正的、实质性的理解。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并没有达到真正掌握事物的精神实质层面,并没有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应归之于某些教师可能对“理解”这一概念缺乏科学意义上的把握。他们以为,只要学生听懂了,就是理解了。诚然,理解是需要听懂,但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赢得创新便赢得未来,而培养民族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问题的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何开展创新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迫
为了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引导全县中小学教师聚焦教学、研究课堂、提高质量,会宁县教研室2009年确立了“课堂教学取舍与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专题,第一教研片区的优质课决赛由笔者所在的乡镇承办,共有六名语文教师参加片区决赛,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所授课文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绿》,他们中绝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全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现结合本次优质课竞赛,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思考。    一
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主导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一定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最大的收获,从而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的发展。如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是一种教学策略。    策略一: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1.师生关系要融洽和谐  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是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前提。教师不是
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美丽精巧、新颖贴切,要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产生一种必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反复琢磨,务求精工。好的开头和结尾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它直接影响这篇作文的分数。    一、闪亮开头,吸引眼球    如何有好的开头呢?基本来说,可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设置场景,展示人物活动的大舞台。  这种写法比较适合在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