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突破重难点入手使课堂更有效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drm225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出重要的、主要的知识,想方设法突破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这是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准则。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笔者以四年级上学期《认数》(第一教时)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对教材的重组突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教学难点是体验整万数表示的意义,理解数位顺序表,特别是理解顺位顺序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理解计数单位与数位两个概念是不大容易的。而要理解计数单位,就必须从计数谈起;要理解数位,计数单位又是基础。本节课我在课的开始就着重解决计数单位和数位的问题。我是这样安排的:从古人的石子记数开始,用小石子开始记数,不够就开始用大一点的石子表示十个,再不够就用再大一点的石子表示一百个,一千个。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来理解计数单位,复习原来的个、十、百和千四个记数单位。然后再延伸到古代的打结法,理解不同绳子上的结表示的个数是不一样的。出示一根绳上有四个结,一根绳上有2个结,让学生读出这个数,有很多答案,让学生理解每根绳子上的计算单位是不同的,也就是每个计算单位都有自己的位置,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就是数位。帮助学生建立什么是数位,同时讲明个、十、百和千的数位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这样的安排既起到了复习的效果,又解决了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最后引到现在的人发明的计数器,把数位和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从而引到下面的教学。通过对知识体系的重组,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数学活动中突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整万数的写法和读法,它是学生探索和理解整万数、写数规则的基本材料。越是基础,越要花时间。只有基础处想通了,想透了,后面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教学时,我设计了在计数器上拨数、写数、说理、读书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理解并掌握整万数的写法。这样,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信度高,可迁移性强。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认数时,已经初步认识了“万”,并能正确地读、写10000。这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本节课的教学起点。教学时,通过对五位的整万数的读、写,使学生自然地产生“要写几万,就先写几,再添四个‘0’”的感受。这一过程中,是帮助学生将这种感受明晰起来,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推,正确地读、写六位的整万数,逐渐将这种明晰的感受抽象为写整万数的方法。同时,运用这一方法正确地读、写七位、八位的整万数。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是感觉要看的是拨算珠,但等算珠拨完之后,我们的读数和写数也已经基本完成,唯一要解决的就是通过几道题目进行巩固。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花的时间也比较多,学生应该能够准确地写出整万数,并能够知道书写的方法,从课堂的反应来看,学生主要在写的过程中出现看错的问题。可见,在活动中进行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重难点。
  三、注重活动体验突破重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要让学生真正体验,我们要给学生创造一种体验的环境,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我们的中重难点才容易突破。为了让学生体验,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两个环境。
  1.对学生而言,读数的难度要比写数要大,因为读数首先要会将整万数进行分级,而分级是建立在对万级数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操作行为。所以学生写数时,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万级数的意义,这种感受是学生理解分级的基础。在了解分级知识之后,通过对整万数读法的学习,在读数的过程中不断地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万级数的理解。教学时,我力求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达到自觉迁移的目的。这里我用计数器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在不同的地方拨85,让学生拨出数:85、850、8500、850000
  师:为什么同样的算珠读出的数是不一样的?帮助学生理解数位不同。
  师:(指85万)读万级中的数和我们以前读数的方法有什么联系?(一样)为什么还要加上“万”?
  生:不加上“万”就变成85了。
  师:对,那就变成哪一级的数了?(个级)万级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所以读的时候要加上一个“万”字。
  2.在教学几万和几十万的时候,学生对大数的感觉与体会不是很深,这节课我在设计的时候,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来体验大数。总共安排了两道题目,第一题是:体育场一共60000人,需要我们这样的几个班?第二题是100000张纸叠在一起有多高?通过这样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体验到一个数后面有万和没有万是相差很多的。
  看来当我们有意地设计一个活动环节,特别是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解决重难点的数学活动,是非常有价值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只要我们留心,我想我们每一个环节、每一节课都可能是精彩的。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课改实践中的重要平台。教学过程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需要教师引燃孩子们思维的闪光点。所以一张大白纸和几沓万能贴,或者音乐、图片则被有效利用于课堂,从而完成互动性的探索,达到高效的学习。  一、白纸为线贯穿课堂主线,万能贴承载孩子真情  孩子作为教学对象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思维能力。而教学过程的完成,则可以利用这一点,将课堂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让老师“静一点”,让孩子“
一、整理数据,做好铺垫  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前期的实验探究,收集到数据之后,还是显得手足无措。  有的数据尚不全面,有的数据存在误差,有的数据纷繁凌乱,要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前期的数据整理工作不容忽视。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整理:  1、汇总全班数据  由学生个体收集到的数据往往不够全面,且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可信度并不高。为了得到更为真实、可信的数据,在教学中可
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这个问题一直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如何激励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探究活动?更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根据各类教育杂志和专刊上的介绍,结合我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心动”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思维境界。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多采用“教师——知识呈现的媒介——教科书——学生”的方式,主要以教师的教授活动为主,这样的教学是必造就一批呆板的没有创造力,跟不上社会步伐的学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本人就从信息技术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薄的看法。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儿
模式背景: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流。纵观 中国历史的传统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纵览中国古代、近代的教育史、科举制度、八股文,不知扭曲了多少知识分子的才干。  模式目的: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之达到会学习。在
由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手段。信息技术通过信息传播等方法已经起了重大改变。在广泛应用下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带给人们极大的方便和乐趣。可能就像其他教学技术一样,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是由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所驱动的。信息技术在每一项重大改革,则会刺激教育系统使其产生新的应用需求并反作用于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1.20世
为了实践《新课标》的新理念,我在科学课教学中进行了“科学课如何为学生搭建科学实践探究的平台”的重点研究。通过给学生搭建“科学小种养”、“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制作”、“科学小考察”和“科学小试验”“五小”实践探究平台,为学生充分提供了科学探究机会,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反思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是一种“单向垂直程式化的管理”。其弊端在于注重自上而下的制约,管理者发令,被管理者执行。在程式化、机械化的工作中,只注重程序和表面结果,忽视了效率和质量,独立性和创造性完全被泯灭。其次,各部门间、教师之间各负其责,画地为牢,学校自身也形成了一个与外界缺乏交流的封闭系统,团队意识薄弱,不能协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针对以上弊端,我校通过大胆的改革与实践,用创新的意识、
1 前言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已被作为成功教育的一个衡量标志,也是一个教育成果。随着国家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被赋于更为广泛的内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品质,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是必要前提。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的发展思想经历了军式体操、竞技体育、快乐体育及终生体育等阶段,各种教育思想都对教师产生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假设,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比较、判断、归纳、分类、想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形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