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电侧市场化改革与政府监管——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经验及启示

来源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da0512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中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售电侧改革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厘清售电侧竞争与政府监管的内在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美国得克萨斯州售电侧改革案例的分析发现:纵向限制行为、横向限制性定价、道德风险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三个主要风险,通过实施纵向行为监管、开展横向行为监管、强化用户权益保障有利于防范风险并促进有效竞争.推进中国售电侧改革的主要方向在于:一是通过“网售分离”或“业务区分”两种模式抑制纵向限制行为;二是通过扩大市场参与范围、强化反垄断监管和发展综合能源服务规范横向竞争行为;三是通过加强关键信息公开、开展售电侧培训和服务、健全投诉处理机制来防范道德风险.
其他文献
在新冠疫苗研发和普及成功前,如何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目前为止,东亚各国较快地控制住了疫情.文章依据公共卫生危机的领导力理论,构建了"意愿—执行—保障"分析框架,对各国的抗疫政策进行归类,揭示政府、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体系四个主体的作用.通过对东亚三国——中国、韩国和新加坡的抗疫做法(前100天左右)进行系统比较,文章提出三国的抗疫对策虽然表面看似不同,但都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态度,辅之以符合本国基础资源和服务能力的政策措施,通过协作来保障资源和人力的横向和纵向分配,以确保防疫体系中实
条块关系在我国政府治理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条块关系失调是当前基层政府治理中的一大痛点.文章从北京市平谷区“金矿盗采”多年来屡禁不止的治理悖论和由此衍生的“街乡吹哨
东部地区农村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存在显著的市场区位条件差异.文章基于市场区位条件的视角,分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民城市化模式的差异,并探讨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农民家庭的影响.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农村的农民城市化具有市场先导和农民主导的特征,政府主要居于兜底的保障性地位.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农民城市化主要源于村庄社会倒逼和农民被动卷入,地方政府是城市化推进的直接主体.东部地区农村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分别形成以子代核心家庭为主体的完全城市化模式和以紧密代际关联为基础的"半城市化"模式,且分别提高了农民家庭中的情感维度和政治维度.
本文基于21个经济体2003-2019年的季度数据,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结果发现:EPU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
平台时代诞生了一种创新的公益捐赠模式——"交易捐".文章提出,交易捐模式的基本逻辑是:平台上的卖家自愿将在售商品加入捐赠计划,成交时平台按照卖家预先的设定,即时地从成交额中代扣相应款项并捐赠给公益项目.通过将捐赠植入平台的交易中,交易捐使原本处于第三次收入分配的公益项目在市场交易环节即时地获得准第一次收入分配.交易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是其结构性特质可降低劝募成本,增加捐赠稳定性和广泛性,又因它暗合前景理论的参照点规则而改善了捐赠体验,使卖家乐于参与.二是它依托于平台的庞大流量和工具支持而得以规模化、自动
目的分析本院2018至2020年骨伤科中成药的使用情况,为加强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及优化药品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从本院医院信息系统中调取2018至2020年本院骨伤科中成药的相关数据,包括使用种类、数量、销售金额等。利用Excel软件对各类药品金额、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DDDs)、药品销售金额排序(B)/DDDs排序(A)的比值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8、20
自卢卡申科执政后,白俄罗斯走上市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停止私有化,保持国有经济成分在国家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实行垂直管理的高效国家治理模式,强化总统制领导,以社会公平和公正为主要导向;秉持多元化和多方向外交,与独联体国家、中国、欧盟等保持良好外交关系.市场社会主义使白俄罗斯经济从衰败中恢复并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基础日益稳固,构建起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涵盖最广泛社会群体,最大程度保证就业、保障公民权利,民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避免了社会分化,实现了社会稳定.白俄罗斯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给当今社会主义实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登革热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为开展针对性知识宣教,推进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通过“问卷星”调查平台,分别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和普查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广州大学城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有3 537名大学生纳入研究对象,年龄(19.42±1.41)岁;登革热知识总知晓率为61.34%(104 146/169 776),预防行为总持
引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两大目标。现实中,理性经济人面临着提高环境质量和获取经济利益的双重需求。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作为同一个经济主体的并列目标,通常由经济主体根据自身对经济财富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偏好来决定两个目标的权重,并以最后加权加总的目标来决定其行为,由此决定了实际的环境规制水平。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主体对实现“促增长”和“保环境”目标具有不同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