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实证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ualstudi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要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我国互联网已经进入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新生代95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过去大学生相比发生较大变化,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也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对江苏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新特征、现状,试图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95后大学生;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6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08-04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本文移动互联网是狭义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使用手机或其他终端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访问APP终端或者浏览WAP的网站。移动互联网手机用户,以其便捷性和交互性为显著特征,已成为影响中国网络舆情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因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有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根据《2014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达到6.86亿,与2013年12月相比,用户数增长5%,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并持续增长趋势,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1]。便捷的移动互联网使得大学生有了更加迅速获取各类信息的途径,参与网络舆论的方式便捷多样化,这给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对大学生舆情工作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一、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舆情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功能性强、使用便捷的互联网,便于大学生迅速通过移动互联网查看接收国内外动态、国家政策、高校新闻动态等信息,更直接方便地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移动互联网所具有的便捷特征同时也让大学生参与舆论越来越便捷,影响着以“自由精神”为理念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管理[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网络虚假信息造成信息误导、混淆舆论。移动互联网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其实是校园舆情、网络舆情、社会舆情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纵横交错的结果,加上大学生的热情与冲动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从而增加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难度。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在某些时候的冲击是深刻的,大学所承担的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手段和载体都受到了严峻挑战[3]。在此情形下,全面调查了解现状,分析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探索大学生网络监管如何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网络舆论教育工作进行大胆创新,是很有必要的。
  二、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调查
  本研究是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进行的,随机抽取了江苏省的部分高校,在各高校又随机抽取了2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收回了1687份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456份。样本的具体构成情况如下:被调查对象中男生658人,女生798人,男女比例略有偏差,可能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受调查者年龄跨度从18到32岁,其中20~24岁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77.6%;24~32岁研究生(含博士生)占总人数的10.8%;18~20岁的专科生人数占总人数的11.6%。根据被调查者的所学专业分为文、理两科,文科(包含艺术类)大概占47.7%,理科大概占52.3%。具体构成如表1:
  三、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
  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目前高校学生99.8%使用的是能上网的智能手机,主要通过微信朋友圈、个人微博、QQ等载体在网络上随手拍摄并分享自己的见闻,时时浏览网络信息并评论。同时,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参与各种社会现象、政治热点的交流和探讨,而且很容易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并将舆情信息形式借助微信朋友圈、个人微博、QQ等载体进行分享转载[4]。大学生具有如此高的移动互联网活跃度,较以往相比,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契机,高校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建设显得前所未有的迫切。
  (一)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同度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天被各种网络信息充斥着,根据对江苏部分高校调查的结果,值得欣慰的是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知识群体并没有完全相信和依赖网络信息。根据对江苏部分高校调查的结果,仅有2.3%的大学生完全相信和依赖网络信息;17%的大学生比较相信网络信息;69%的大学生都表示相信部分网络信息;10.6%的大学生基本不相信网络信息;1.1%的学生完全不相信网络中的信息,认为都是炒作。其认同度和频率如表2所示。
  从调查统计的结果看,大学生较热衷于讨论网络舆论信息。对于大学生是否讨论网络中所出现的信息时,有78.8%的学生表示会就自己所浏览到的部分网络信息或网络新闻与周围同学进行讨论。关于网络舆论有时会出现的一些过激事件或不正当言论,有接近40%的大学生持反对态度,45%的大学生觉得属于他人言论自由,对这些言论持漠然冷淡态度,也不会去参与。江苏部分高校普遍采取的态度是“倡导大学生:关注热点,不参言论,止步制造不正当言论”。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论环境
  针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江苏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调查研究表明:69.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网络舆论环境良好,尽管有部分不良信息传播;15.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网络舆论环境较差,存在着反面消极情绪和大量消极信息;14.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网络舆论环境很好,学校有明确的舆论导向。如图1所示:
  (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舆情对在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存在的影响力,根据调研数据显示:25.8%的大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影响力很大,会改变自己的较多价值观和行为;42.3%的大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有存在影响力,但仅仅改变自己某些方面的思想观念;23.6%的大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仅有部分影响,然而不会改变自己的主观原则;8.3%的大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基本没有影响。如图2。   (四)大学生对高校网络监管效果认可度
  在调查中,针对学校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督效果认可度的数据显示:14.3%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数以万计,学校无能力监督网络舆论;58.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监督能力有限,不能全面监督网络舆论;27.1%的学生认为学校监督有力度,能及时删除不良信息,能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如图3。
  (五)高校对网络舆情信息管理规范程度
  针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舆情信息管理是否规范,62.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舆情信息监控管理一般,在相关方面尤其是尊重学生隐私方面做得不够规范;23.6%的学生认为学校舆情现象管理很好,但也有13.9%的学生认为学校舆情信息管理完全不规范,不是公安局,没有法律或相关条文来管理。如图4。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有一定的辨别力,大学生网络舆情风气状况较良好,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存在影响力,尤其是一些网络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但高校在对网络舆情信息监管以及管理规范程度方面却表现一般。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剖析
  通过研究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数据(可多项选择)发现:65.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95后学生群体的冲动张扬个性因素容易引发大学生网络舆情隐患;49.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监管不认可的因素给网络舆情带来隐患;56.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不规范的因素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出现问题。此外,52.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网络舆情的隐患也是引起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的因素。
  (一)95后大学生群体易引发网络舆情隐患
  一般来说,95后大学生这个群体普遍具有个性冲动的特征,一般有着自律意识与自控能力缺乏、感性大于理性、有一定从众心理、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干扰的特点。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时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十分热衷,尤其是网络舆论热点事件。95后大学生喜欢关注前沿、热门话题,渴望展示个性评论或发表个性状态引起他人的注意并参与互动交流。他们不再仅仅关注自己的学习、生活,还对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件、政府政策等都较敏感、热衷。95后大学生敢于对于社会的阴暗面表示不满,敢于同违背社会伦理和道德的现象针锋相对。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充分展示自己意见的平台,便捷到随时有灵感随时发,但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长的阶段,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很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5]。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尚缺少相应的直接限制,使得这些95后大学生缺少这方面的顾忌,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消极的、错误的信息误导其他同学,引发一些信任危机。
  (二)学校监管不能全方位给大学生舆情带来漏洞
  在调查中,江苏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网络舆情学校能够监管,但是网络范围太大,部分社交工具中有些庸俗的内容和灰色信息,学校没办法监督到。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等院校对高校舆情其实已经高度重视,但移动互联网的各种信息传播终端APP不断更迭,比如后来居上的APP“微信”:2014年5月移动端统计,微信活跃用户数达35986.73万,QQ活跃用户数达30733.06万,微信活跃用户已开始赶超手机QQ。2013年底,在所有年龄段调查用户中,手机QQ的活跃用户数量都是稳居第一。但到2014年5月,微信已经成为21岁以上用户的首要手机应用。信息传播终端APP不断更迭是造成高校舆情隐患的重要原因。
  海量网络舆情信息,学校管理控制不易。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隐匿性、虚拟性、开放性,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使得网络舆情传播增加了迅速性、直接性。一些庸俗、错误的言论和虚假的信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集群效应,容易得到传播,对大学生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6]。一旦发生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往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恶性事件。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尤其是微信圈、微博、QQ等,大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反应快,舆论多元而分散,容易形成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
  (三)社会舆情复杂导致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
  大学生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交纵影响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也属于社会舆情的一个部分。一般而言,社会舆情中的热点话题或突发事件会成为校园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焦点,同时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爆料的事件或热点也可能成为社会网络中讨论的话题。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舆情与社会网络舆情已经出现了较大程度的相互干扰、有机融合。因此,现实社会的各种复杂的网络舆情以及社会经济腾飞发展建设中所出现的道德精神缺失现象成为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具有如此高移动互联网活跃度,面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各种状况,引起负面舆情的原因较多,如何来抑制负面网络舆情的传播,如何来引导、监管高校舆情,并以此作为契机,加快院校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建设,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
  五、对策建议
  根据江苏省部分高校实际调研数据分析结果,在可多选的情况下显示:78.6%认为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倡导网络舆论好风气;45.6%认为大学生需要加强舆情引导信息员的培训,但不是培训同学间的网络间谍,影响同学关系;42.3%认为要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能力,要跟得上不断发展的网络更新步伐;82.7%认为网络舆情发展迅猛,需要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引导,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分七个部分,其中第四点“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第五点“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明确指出了高校今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说明第一课堂的引导老师首先要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课程教学的每一位老师自己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对一些热点事件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说明第二课堂的引导要壮大主流正确舆论,在这主流舆论过程中学生干部和学生社团要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深入同学的朋辈引导,也是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第一线,由于同学之间更加容易沟通,引导效果也更加显著。高校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正面主流引导时,要注重高校对舆论信息的把握和及时发布,从而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
  良好的舆情引导队伍是高校舆情向着社会主流思想舆论发展的保障。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这支引导队伍主要由网络管理人员、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咨询的专门人员以及学生班团干部共同组成。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人们更为信任的是事件的当事人和亲历者,应让他们成为有效影响源,可采用建立官方微信推送平台、校园官方微博、人人网主页等方式来扩大交流的平台,进一步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此外,这一支队伍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社交软件、信息传播平台对大学生舆情信息进行关注、收集、分析,并及时上报。这支队伍在开展大学生舆情信息引导时要在学校领导的统一指挥下,由舆情信息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统一协调和组合,这样才能促使舆情的收集、分析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跟上网络发展步伐,提升监管能力
  大学生舆情的监管,要求高校从技术层面提升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的能力。如今网络信息传播多样化,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终端的APP不断更迭,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应该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有能力且有效地进行监管[7]。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校园信息安全的防护工作,建立防护的软件、硬件监测系统,进而来维护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稳定监管、把控。其次,对于所发现的移动互联网通过某APP终端发的虚假舆论或造谣等,及时进行跟踪与处理,进而不断完善针对信息源的控制与追溯等工作。当然,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管最有效的方式还是从思想层面深层进行正面的引导。
  本文是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江苏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实证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同度、网络舆论环境、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高校网络监管规范层度及认可度,从而对高校网络舆情问题进行探索分析,并提出三点建议。当然这些都只是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研究的一个方面,未来根据《意见》中提出的“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要求,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黄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4,(3):48-49.
  [2]苏娜.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应对[J].江苏高教,2014,(3):123-125.
  [3]卿立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及其应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王苏曦.做学生的网友:网络时代班级管理的良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4):95.
  [5]刘颖.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7):34-35.
其他文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摘要:在《构成基础》课程中,研究图像中轮廓结构的视觉特征应侧重于空间中轮廓线的表现、轮廓层次和形式之间的联动状态,对轮廓的视觉识别需要关注静态轮廓和动态轮廓、图像的纹理和质地与轮廓的纹理和质地之间的转化过程,从而通过轮廓的整体特征和对轮廓区域的划分来获得图像中轮廓信息与图像识别的视觉关联。  关键词:图像视觉特征;轮廓线和空间;轮廓信息的图像识别  中图
摘要: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作文教学创新更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遵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原则,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并提出了“小组合作——轮流日记法”、“小组对抗——口头作文擂台赛”、“小组讨论——共同批改文章”这三种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整体统一性,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实效性的作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作文教学;
摘要:教师的评价用语已然成为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的主要方式,然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用语往往带有随意性的特点。发展性课程评价提出,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的实现其自身价值。规范教师的课堂用语,通过过程性的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将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教师用语;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摘要:教师工作就是日复一日的平凡和辛苦,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辛苦之后也会有收获和欣慰。种种原因导致了所谓的“学困生”存在,也许他们在现实中“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但我以为,“学困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抹颜色。  关键词:学困生;班主任;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57-02  同事们常说“过了星期三,日
摘要:依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教科书凸显了重要概念的传递。本文以教科书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下重要概念的传递方式为例,探讨了进行有效概念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生物学;教科书;重要概念;传递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5-0163-02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教育工作者提
摘要:语文学科因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提高素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采用差异教学和异步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个性思维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差异教学;异步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42-02 
摘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入门课,从2014年起在我校食品学院开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宏观了解本专业历史沿革、发展前沿和社会价值,加深其对所学专业的感情、兴趣及主动性等。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在我校食品学院首次开设的情况,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食品科学;工程专业;专业导论课  中图分
摘要: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生物学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培养原因、结合导学案的具体做法、培养好处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培养;自主;能力;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33-02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
摘要:音乐基础新课程的实施以来,所涉及的教学议题也被广泛的探讨,歌曲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的教学方法也在发生多元的变化,也被更多的后人探讨和研究。本篇主要从阐述小学音乐歌曲教学现状的分析、教学的原则、多种方法的实践以及结合游戏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对歌曲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歌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
摘要:日志原指书面日志,是一种记录我们生活和情感的写作模式。其写作特点是要求真实、客观,不夹杂任何个人感情记录一天所发生的事情;语言上要求平实,表达准确。教学中借鉴日志写作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建立起完整的教学体系,可有效指导教师教学与科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写作的能力。  关键词:日志写作;教学科研;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