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响应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国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品德教育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瞩目,而小学作为学生的启蒙阶段,是后续所有学习的基础,如何将小学德育与生活有机结合是国家教育部和全体教师的重点关注问题。本文从传统小学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入手,为小学德育课程生活化改革提供新方向。
关键字:新课程;品德教育;生活化德育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德育发展脱离了生活实际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了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这也就导致了尽管在小学阶段,应试教育的风气已经席卷了整个校园,大部分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并不出于兴趣而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此品德教育的好坏常常也取决于分数的高低,以考试成绩衡量德育程度脱离了生活实际,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其质量也难以保证,对于排名、成绩的过分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忽视了儿童在生活实践中的道德教育。除此之外,自1993年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要求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但其中并未突显学生在小学德育的重要地位,仍然是一系列机械生硬的硬性要求,显然,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并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将道德教育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在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合力下,熏陶儿童的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
(二)传统德育课堂缺乏管理,学生态度散漫
相比语数外课堂,小学德育课堂氛围更为懒散,教师对课堂纪律并没有严格要求,并且学校也没有明确指出德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肆无忌惮,在德育教学上,我们很难看见教师在课堂中应用生活情境,引领学生塑造自我品行,这是因为许多教师并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并不了解德育教学的真正内涵,并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德育教学的发展并不处于主体地位,学校没有合理分配教学资源,铺设德育教学发展的基础。
二、德育教育体现的生活化发展方向
(一)借助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鼓舞学生自主思考的源泉,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世界的主要动力,而生活是人自由个性形成的沃土,教师应适当地在德育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光是在教室里学习教材上死板生硬的教条,不能达到德育生活化的效果。只有当德育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之后,教育本身才会有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观察世界,探索世界。课堂不再是刻板地传授知识,而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地方。教师应当尽可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不断扩大生活场景为教程框架,精选生活事例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们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生活情境中领悟和体验人生。
(二)结合生活情境,实现知行合一
生活是人类道德形成的土壤,因此,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生活这个大环境,而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去过另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从生活环境切入,用生活场景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小学德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和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对于生活里践踏草坪的现象,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播放自然风景视频,同时宣扬国家在室内外绿化付出的精力、财力、人力,每一个随意的脚印都是对这三者的侮辱,教师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爱惜花草,爱惜公共设备的意识。在教育的每个环节融入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将德育内容带入生活,以道德为导向,在生活实践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任,有擔当的中国公民。
(三)完善德育教学生活化制度,建立和谐德育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巨大变迁,社会越来越看重对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以往的应试教育只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现今社会的趋势愈发要求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摒弃一切陋习,加强德育课堂制度化建设。另外,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支持,在为人父母的榜样作用,教师生活化情境的教学,社会支持的价值观念三位一体的引导下,学生们不断思考和实践,以此获取更多课本上没有的技能和价值观,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重新审视如今的小学德育,我们发现如今的德育水平堪忧,小学德育的改革将会为课堂带去更多发展空间,教师需要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课程,随时警惕在思想和精神上的腐化。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通过生活化品德教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化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2(3);47-52
[2]刘惠萍,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0(23);69-69
[3]陈巧花,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科教导刊,2014,(6)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向阳区教育局,黑龙江省 佳木斯市 曹艳秋
关键字:新课程;品德教育;生活化德育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德育发展脱离了生活实际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了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这也就导致了尽管在小学阶段,应试教育的风气已经席卷了整个校园,大部分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并不出于兴趣而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此品德教育的好坏常常也取决于分数的高低,以考试成绩衡量德育程度脱离了生活实际,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其质量也难以保证,对于排名、成绩的过分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忽视了儿童在生活实践中的道德教育。除此之外,自1993年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要求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但其中并未突显学生在小学德育的重要地位,仍然是一系列机械生硬的硬性要求,显然,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并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将道德教育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在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合力下,熏陶儿童的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
(二)传统德育课堂缺乏管理,学生态度散漫
相比语数外课堂,小学德育课堂氛围更为懒散,教师对课堂纪律并没有严格要求,并且学校也没有明确指出德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肆无忌惮,在德育教学上,我们很难看见教师在课堂中应用生活情境,引领学生塑造自我品行,这是因为许多教师并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并不了解德育教学的真正内涵,并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德育教学的发展并不处于主体地位,学校没有合理分配教学资源,铺设德育教学发展的基础。
二、德育教育体现的生活化发展方向
(一)借助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鼓舞学生自主思考的源泉,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世界的主要动力,而生活是人自由个性形成的沃土,教师应适当地在德育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光是在教室里学习教材上死板生硬的教条,不能达到德育生活化的效果。只有当德育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之后,教育本身才会有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观察世界,探索世界。课堂不再是刻板地传授知识,而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地方。教师应当尽可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不断扩大生活场景为教程框架,精选生活事例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们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生活情境中领悟和体验人生。
(二)结合生活情境,实现知行合一
生活是人类道德形成的土壤,因此,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生活这个大环境,而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去过另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从生活环境切入,用生活场景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小学德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和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对于生活里践踏草坪的现象,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播放自然风景视频,同时宣扬国家在室内外绿化付出的精力、财力、人力,每一个随意的脚印都是对这三者的侮辱,教师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爱惜花草,爱惜公共设备的意识。在教育的每个环节融入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将德育内容带入生活,以道德为导向,在生活实践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任,有擔当的中国公民。
(三)完善德育教学生活化制度,建立和谐德育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巨大变迁,社会越来越看重对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以往的应试教育只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现今社会的趋势愈发要求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摒弃一切陋习,加强德育课堂制度化建设。另外,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支持,在为人父母的榜样作用,教师生活化情境的教学,社会支持的价值观念三位一体的引导下,学生们不断思考和实践,以此获取更多课本上没有的技能和价值观,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重新审视如今的小学德育,我们发现如今的德育水平堪忧,小学德育的改革将会为课堂带去更多发展空间,教师需要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课程,随时警惕在思想和精神上的腐化。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通过生活化品德教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化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2(3);47-52
[2]刘惠萍,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0(23);69-69
[3]陈巧花,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科教导刊,2014,(6)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向阳区教育局,黑龙江省 佳木斯市 曹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