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农的朋友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89546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来,为了收集爷爷他们那一代茶人的故事,我走访了北京、上海、浙江的许多茶人,也读过爷爷在上世纪20年代写的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慷慨激昂的为农民呼喊的声音。在他以后的60多年里,无论身处任何情况、任何地位、任何环境,他都在为农民着想。为他们说话。今天想来,那是多么的可贵!
  爷爷从小就在田里、在菜园里劳动。他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农民在20世纪初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御风寒,抗炎暑,劳苦的情形。是任何人所想不到的。可是无论怎样的辛勤艰苦,无论以全家族的劳力胼手胝足地工作,总是在饥寒龌龊非人间的地位之下!”总是在借贷,总是在还债。在爷爷的一生里,他从没有忘记他小的时候,家离县衙门不远,看到立在县衙前的“站笼”,是用来对“大多是缴不起租税的农民”施酷刑的工具。夜深人静时,爷爷可以听见“惨不忍闻的哀号悲泣之声”。
  上世纪20年代中期,爷爷在安徽农校教书时,学校发不出工资,他就与当时共事的老师朱凤美、佘小松去安徽乡间作社会调查,写出了中国农民问题的文章,希望当权者能够了解农民的生活和辛苦。
  在上世纪30年代,他在商检局工作,从在祁门成立合作社到以后搞统购统销,他工作的目的是去改进茶叶生产和制造的过程,减少中间商的剥削,保护最底层的茶农的利益。
  上世纪40年代,在武夷山,他与其他茶叶工作者一道,帮助茶农改进品种。提高产量,与那里的茶农结下了终身的友谊。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每次去外地疗养或参观,爷爷总是要到附近的茶厂去看看,去访问茶农。他有农业部和贸易部的朋友来看他,他与他们讲茶叶生产,但最多的是嘱咐他们不要与茶农讨价还价,要给茶农多一点利润。每当高粼溢、熊森和钱梁伯伯他们来。爷爷总是对他们说。不要去压茶农的价。庄学岚老师告诉我,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有一次。她去看望爷爷,无意间谈起了国家的税收,爷爷生气地说: “政府的税太高了,是一种剥削。”听到他这样说,庄老师的心砰砰直跳,爷爷敢说真话。虽然,她也感觉茶税可能过高,但爷爷那样强烈而直接的语言。使庄老师震动。
  1982年夏天,爷爷随政协的一个参观团去庐山疗养,是我的表弟杨力陪着爷爷去的?到了庐山,爷爷无心欣赏如画的景色,却马上和他以前认识的、江西主管农业的人见面,联系去看庐山的茶场。那是我的表弟第一次去茶厂,茶农之贫穷、制茶工具之简陋,使他的心灵大为震撼。在回宾馆的路上,爷爷对他说:“中国的茶农是最勤劳的,他们的工作也是最辛苦的,种茶、养茶树、除草、防虫,到了收获时节,茶要一片叶一片叶地去摘。制茶的过程之复杂,要很多道工序,但1斤茶卖不了几毛钱。”爷爷说,他从事茶业60个年头过去了,但茶农的生活没有多少改善。讲到这里,爷爷不禁热泪盈眶。1976年的新年前,我正在顺义张喜庄阎家营插队。队里需要买马和骡子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但没有现金。我回家前对队长说,也许我可以想想办法。于是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爷爷。在我离开家回村的早上,爷爷把我叫到他房间里,桌子上是两个牛皮纸的大信封,他说里面是他从银行为我取的钱,每包1万元。当我捧着沉甸甸的这一书包钱急冲冲来到队长家时,抬头看到的是队长目瞪口呆的脸。他赶快找来了队里的会计师给我开了一张手写的借条,他和会计师在上面签了字,那是一张薄薄的小纸片。夏收之前,队里还了一半钱,秋收后,队里还了另一半。
  那时,我只是一个17岁的下乡学生,没有办法真正体会到爷爷借给我所在生产队那么多钱的心境。现在想来。在爷爷的眼里。我不过是他的小孙女,他与我所在生产队的农民素不相识,但他理解春耕农忙需要骡马的急切形势,他与我们生产队的农民同心。今天。读了他的文摘,了解了爷爷的一生,我才懂得爷爷为什么会那么关心和信任我劳动过的生产队和那里的农民。因为,在他的一生里,他把自己当成了农民中的一员。爷爷对农民的感情是非常真挚、深厚的。他写了许多文章都是在为他们呼吁。 “农民是最苦的,也没有人替他们讲话。是无声的。没有发言人。”爷爷就是他们的发言人。在那寒风呼啸的1924年新年,爷爷在他创刊的《新农业季刊》里这样写到: “孟子说: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殷格尔说:‘人与自然以外,没有旁的东西。’这种重民主义的精神何等激昂,何等慷慨?我们专从农业来说:如果提倡农业。而不谋农民生活的健全;研究科学,而不为大多数的人民谋福利,尊物轻人,倒置本末……”
  “社会是进化不歇的,过去的事实,是几多先哲的血泪;未来的社会,是全仗我们的努力!所以能力虽微,也总是竭我们短促的生命,堆上了极小的工作。谨在这寒冷的新年中,祝我农业进步!农民万岁!”
  爷爷若天上有知,政府在多年前就取消了对茶农的税收,他会多么的高兴。
  爷爷若天上有知,茶农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他会多么的高兴。
  爷爷若天上有知。近年来,茶业科学家、教授与茶农在茶业机械化和科学种茶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会多么的高兴。
其他文献
人物名片:谈曙君,高级工艺美术师、陶艺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出生于古阳羡陶瓷世家,自幼酷爱书画及陶艺,多年来收藏老茶壶、临摹古代名家名作,从配练泥土、制作、雕刻、烧制,练就一套全方位的扎实基础。多年来坚持用精细的纯手工紫砂传统制作方法,通过细致的构思和大胆的创作,使作品豁达大度,透过阳刚之气,嘴、把、盖、钮之雕塑装饰,惟妙惟肖,件件作品体现出自身的思想内涵,通过多次全国展览,获奖无数,作品得
期刊
2008年5月29日,在浙江长兴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通过了“世界饮茶日倡议书”,倡议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世界饮茶日”,希望以此引导人们多喝茶、科学喝茶,从而增进身体健康。  2009年4月20日,谷雨。由杭州市委、市政府与杭州八家国字号茶机构联合主办的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在杭州市举办。“全民饮茶日”由浙江杭州的8家国字号茶机构于2006年首次发起倡议设立,2009年4月12日正式发出倡
期刊
天色渐暗,风从山岭吹来,吹过山坡,吹过庭院,吹来满袖清凉和山槐花的清香。农历四月雅称“槐月”,是山槐花开放的季节。远远望去,一簇簇斑白掩映在一处处浅绿中,很是壮观。  吃过晚饭,一个人在茶室坐下,煮水煎茶。  水是山泉水。炉用红泥小火炉。将灶膛中烧剩的炽炭加入火炉,扇尽余烟灰烬,待得炉火通红。就可以煮水了。水煎好了,将水壶提离火炉,放在一边。冲瀹绿茶水温不能过高。以九十摄氏度左右水温为宜。此时恰好
期刊
5月14日,一身体闲的打扮,一脸灿烂的微笑,浑身始终散发着活力与激情的世界级明星成龙走进宣武,在宣武区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老舍茶馆、大栅栏商业街、琉璃厂、湖广会馆等地,体验丰富悠久的宣南文化,  在内联升,成龙试穿过一双传统手工布鞋后说: “我们正在拍摄一部古装戏,做工要求比较高的鞋子准备让内联升来做,”此外,他还观看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影像、欣赏了荣宝斋的木板水印,并在湖广会馆舞台上一试身手。茂
期刊
成都的茶馆历来是艺人会聚之地,城隍庙的茶馆间流落着好些有名的艺人。“忠新金钱板,说书钟小帆。道琴贾树三,川戏康二蛮。”坊间的顺口溜把几位民间艺人传唱得名声响亮。  唱金钱板的艺人叫邹忠新,上世纪40年代,他在城隍庙附近的茶馆唱得红透了天。只要有他的表演,茶馆内定是座无虚席,茶馆外拉客的车子能堵半条街。邹忠新靠着三块竹块和一张嘴皮,唱遍了老成都的茶馆。每逢他表演,茶馆的茶能多卖几百碗,所以各大茶馆竞
期刊
紫砂与文化的关系,古代和近现代都有人做过一些探讨,但远远没有成为系统之学、专门之学。研究紫砂文化不只是今人的追求,也是前人的美好愿望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紫砂大师顾景舟就先后发表论文10篇,在垂暮之年编著《宜兴紫砂珍赏》一书,成为紫砂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他本想整理出一部历代名师壶谱并逐件加以评点,还想根据多年积累撰写一部中国紫砂工艺史,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无法弥补的损失。目前
期刊
早在1000多年前,日本遣唐僧侣在携回中国茶种和引进了全套中国饮茶方式(唐式茶会)的同时,也引进了中国茶具。中国茶具成了传播中华茶文化的有力工具。从珠光青瓷到唐物天目,从唐物茶入到交趾香合,古代福建生产的茶具在日本茶道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平和田坑素三彩香合的出土、交趾烧产地的最终确认。为日中茶道文化交流史,增添了至关重要的章节。我们高兴地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实,日本茶道文化
期刊
清代陈眉公在《小窗幽记》中有这样的文字:“春饮宜庭,夏饮宜郊”。时值春末夏初,在树阴下数散落于地的星点日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和煦的春风刚刚好,慵懒的太阳微微暖。只一日,虽说无法品出这深远的成都茶意的真谛,却也被这番别样的舒适陶醉。这一日的美景,端的是“山是眉峰横,水是眼波聚”;这一幕的闲情,忒的是风流浅,云雨深,秋波横,见天真。  相比起中国其它著名的茶与茶道文化城市,成都茶馆的条件可谓相去甚远
期刊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唐·储光羲《吃茗粥作》    这是首极具有隐士恬淡、旷达之风的诗。可以想象当时是这样的一种场景:赤炎的红轮正当空,照得寂静的山野到处是一派灼人的炎热,连山林中的鸟雀也都懒得飞。静静地躲在树林里避暑。在这样炎热的季节里,诗人想起山中的好友家有一棵高大的梧桐可以遮遮阴,避避暑
期刊
双江是太阳转身的地方,其纬度位置正在北回归线上。日照时间长,有得天独厚、无法复制的土壤、气候环境。这里森林茂密,水源清洁,远离污染源,具有发展绿色无公害茶叶有机茶的良好生态环境,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和著名的勐库大叶种茶的原生地。  源生于双江的勐库大叶茶种,20世纪60、80年代两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委员会评定为中国传统茶树良种,被中国茶叶界权威赞为“云南大叶茶正宗”、“云南大叶茶的英豪”,勐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