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组织学生经历“做中学→学中用→用中思”的三组活动,构建食物链的概念,领会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中心思想,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 食物链 保护生物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食物链是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第六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的内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而“食物最终从何处而来”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想到的问题,所以,“食物链”这一课的编排一环扣一环的。教材以“做中学”→“学中用”→“用中思”为线索安排内容,不仅注意到单个知识点的阐述,而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来综合考虑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充分体现了“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核心思想。“做中学”通过分析农田附近6种动植物之间“谁吃谁”的关系,比较连出的多条食物链,归纳出食物链的一般特点,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学中用”通过分析食谱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既复习和巩固了食物链的知识,也帮助学生理解人是大自然的一员,同样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用中思”通过提升本课内容,寻找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为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重难点是:帮助学生认识食物链,构建食物链的概念,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初步形成保护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为。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知道食物链的概念及其特点;说出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2.2 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活动,尝试画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树立小组团结合作意识;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研读文本,编制教案,制作课件,下发学案;学生预习教材,查阅资料,准备学具,预做学案。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的生存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空气、水、温度、土壤这些非生物因素以外,还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吗?
  教师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并提出问题:猜一猜,这体现了什么成语,表示了什么意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螳螂、蝉、黄雀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蝉吃螳螂,黄雀吃蝉)
  螳螂又是以什么为食,黄雀又能被什么动物所吃?(植物,鹰)
  通过这个动画,说说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关系)
  3.1 做中学(分析农田中的生物)
  新课学习:谁吃谁?
  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通过依次递进的5个活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做、动笔写、动脑思、动口讲、动耳听的能力。
  教师出示问题:这是农田附近常常可以见到的青蛙、青草、蛇、蚱蜢、鹰、鸡等几种生物,你知道这些生物之间谁吃谁吗?
  师生活动1:做一做。
  动手做常常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教师展示活动素材,引发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积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活动体验,为构建概念做好形象化模型。
  教师提前将略厚的纸剪成边长约为3 cm的正方形卡片,分别在上面写上6种生物的名称,每种卡片多写几张。再准备些胶水或回形针,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将相关生物用带箭头的纸连起来。
  学生利用已有知識经验,分析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自行写出,再小组讨论,将卡片连接形成链状来表达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
  师生活动2:画一画。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注意”栏目,通过动手做过渡到用笔画,形成比较清晰生动的表象,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从形象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体现了学习的一般过程。教师提出以下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① 你会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它们的捕食关系吗?你写出了几条?
  ②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在一起,像什么?(长短不一的链条)
  ③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④ 在食物链中,连接各种生物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标出?(箭头表示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关系,被吃的写在前面→吃的写在后面)
  师生活动3:评一评。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画出食物链,然后由小组互评、老师点评。学生展示画出的食物链,再通过评价环节,引导学生的自我反思,做到当场反馈和即时纠错,提高了学习效率。
  ① 青草→鸡→鹰;② 青草→鸡→蛇→鹰;③青草→蚱蜢→鸡→鹰;④ 青草→蚱蜢→鸡→蛇→鹰; ⑤ 青草→蚱蜢→青蛙→蛇→鹰。
  师生活动4:想一想。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的食物链和讨论题,讨论食物链的共同特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思考,从分析例题中食物链特点开始,过渡到对“食物链”概念内涵的归纳。讨论如下:
  ① 食物链一般由哪几类生物构成?(绿色植物和动物)
  ② 它们分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不能自已制造有机物,要从外界获取)
  ③ 从屏幕上的这几条食物链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起始端均为植物,第2、第3及以后的环节均为动物)   ④ 第2、第3环节的动物有何不同?(第2环节的动物大多为植食性动物,第3环节的动物大多为肉食性动物)
  ⑤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鸡可以位于第2环节,又可以位于第3环节,说明了什么?(鸡可以吃植物,又可以吃动物,是杂食性动物)
  师生活动5:练一练。
  教师以练习启发学生不断思考,避免了传统概念教学中死记硬背的缺陷,锻炼了学生面对新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形成的概念比较深刻。练习题如下:
  ① 某一菜地的生物有黄鼠狼、鸡、菜青虫、狐狸、青菜,完成习题:
  A. 一共有几条食物链?(四条)
  B. 图中4条食物链的起点生物都是植物(青菜),它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生产者。
  C. 图中植食性的动物是菜青虫,鸡的食性是杂食性,其中肉食性的动物是黄鼠狼、狐狸。
  ② 食物链的特点 。
  (① 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② 位于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③ 位于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④ 食物链中通常有少量的杂食性动物)
  3.2 学中用(分析食谱中的生物)
  新课学习:人吃谁?
  学生从现成的食物开始去寻找它的起点,从中“发现”食物链,由此,拓展了食物链概念的外延,进一步认识到食物链是普遍存在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师生活动1:承上启下。
  重新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新课导入时的两条食物链(蝉→螳螂→黄雀;树→蝉→螳螂→黄雀→鹰),再画一条和人有关的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人)。
  师:可见,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与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联系。那么,人类是否参与这种食物链关系呢?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人的食物从哪里来的呢?教师展示丰富多彩的食物图片以及学生在食堂用膳的情景。
  师生活动2:设计食谱。
  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分析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接着写出动物的食物,然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提出问你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呢?你这顿午餐从哪几条食物链中获了物质和能量?写出你午餐所涉及的几条食物链。
  请学生上台通过实物投影,汇报展示(水稻→人;青菜→人;苹果→人;水草→草鱼→人;草→牛→人;草→鸡→人)。
  师生活动3:人的位置。
  学生通过设计午餐食谱的活动,思考两个问题:自己处在食物链中的什么位置?从食物链角度考虑,人会受到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吗?(人類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属于消费者,位于食物链中的最高位置。人与动植物之间有着复杂的食物联系,会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3.3 用中思(提升本课所学内容)
  通过对以下问题的思考,不仅加深对食物链种类和一般规律的认识,更加深了学生对人和食物链相互关系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从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的转变,从指责他人到改善自我的转变。
  深度提问1:为什么一个生态区域中往往有多条食物链?(一种动物可吃多种动植物,即有杂食性动物存在;一种生物可被几种动物吃)
  深度提问2:食物链有哪几种?(捕食食物链:草→羊→狼,即本节所学内容;腐生食物链:生物尸体→细菌真菌:寄生食物链:人→蛔虫)
  深度提问3:食物链的通用公式怎么写?(食物链通常有3~5个环节,绿色植物→食草动物→小型食肉动物→中型食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
  深度提问4:从食物链方面,举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些例子?(参考教材“信息库”中生态农业示意图: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林果间作,桑间养鸡,桑叶喂蚕,蚕沙喂猪、猪粪喂鱼、猪粪肥田等)
  深度提问5从食物链方面,举例说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天空过度捕鸟,草原过度放牧,林间过度捕猎,水域过度捕鱼,农田过度捕食青蛙、蛇类)
  深度提问6: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生物受到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应该要对它们加以保护,其实,也是为了人类自身更好地生存)
  4 教学反思
  教师从成语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导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学生认同生物间普遍存在着捕食关系。在教学中以“做中学”→“学中用”→“用中思”为线索组织内容,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注重了教师对学生的方法指导,也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总结归纳;既注重了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加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了利用科学知识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他文献
摘 要 从驯化和育种等两个方面例析了生物品种的培育,并分析了育种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关键词 驯化 育种 基因工程  中图分类号 Q-49 文献标志码 E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农耕历史,无论是在饲养动物,还是种植植物方面,人类对品种的改良从未停止。驯化作为人类最早的育种方式,在农业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遗传定律被发现后,人们开始广泛地应用杂交手段育种。基因工程的兴起,使人类可以按照意
带蒂臀大肌重建手术治疗肛管失禁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200001)唐思聪,王少华,陈路,钟鸣,王平治我院自1986年至1991年收治3例因不同原因而引起肛管失禁病例,应用带蒂臀大肌重建肛管括
阅读是解题的前提,预习案、研习案、复习案三案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实践证明,借助三案对学生进行阅读兴趣、习惯、技巧、方法等的培养,可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期刊
<正> 提高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本研究旨在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临床随访,采用胃镜复查和对重度不典型增生者试行预防性手术治疗,期望找出一条适合我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创设科学史情境、构建问题探究环境、手工模型构建展示,小组讨论归纳"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参与探究、反思质疑、动手构
用自制单碳纤维电极,配台微分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在体外标准液中可获得一个能与抗坏血酸和5-羟吲哚乙酸完全分离的3,4双羟苯乙酸(DOPAC)峰。此
大鼠贮脂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维甲酸类对其增殖的调控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200092)高泽立,刘树人,李定国,陆汉明近年来位于肝窦内的贮脂细胞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日益引起人
自制与教材匹配的物理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和演练变换,能有效构建前概念和后续概念间的知识体系,从分子和细胞水平理解"基因表达"的动态发展过程。
通过设计课后分小组搜集资料、课上展示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不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还弥补了"教材内容少而抽象,可用资源单一且枯燥"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