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审题突破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miy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犹如带着镣铐跳舞,考生写作要在一定限制下发挥,因此准确审题成了佳作产生的前提。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是“材料+提示+话题+要求”,那么,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呢?
  
  一、审材料
  
  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命题人精心挑选、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某种意图和思想倾向,例如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等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方向。例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材料: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这个材料告诉人们,事物具有多面性,应全面地看问题;事物处在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之中,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事物往往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应保持并张扬个性。读懂了材料,明白了这样的中心,写作时才不至于走题,从而写出精彩的文章。
  
  二、审提示
  
  话题作文的提示部分,起着引领考生思维方向的作用,能否审清提示,往往直接影响着考生思路打开的宽窄程度,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读懂和用活这些提示性的话,对我们理解题意、激活思维、优化写作大有好处,可以避免漫无边际、生拉硬拽等现象的发生。如2003年高考作文的提示语: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这其实是在告诉考生应从相似联想的角度寻找作文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月是故乡明,情人眼里出西施,《邹忌讽齐王纳谦》中妻子以为我美“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这就为考生寻找作文材料开辟了一个新的天空——相反联想,即不以感情的亲疏来认知事物。这方面的作文材料考生也应能找出许多,像古人所提倡的“大义灭亲”“唯才是举”等等。如果没看懂或忽视了这些提示,要想写出高水准的作文自然是相当困难的。
  
  三、审话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核心是审“话题”本身。作文所给的话题,不论是词语,还是短语,不论是观点型的,还是范围型的,都必有特定的意义。所以“审话题”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话题的内涵,话题的限制性。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为“心灵的选择”。这种“选择”,必须区别于一般的选择,必须是触动心灵的选择。它需要考生写出在面对生与死、得与失、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冲突时心灵上的鲜明的判断和倾向。
  再比如2003年全国卷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这是一个关系型话题,那么考生就必须在这个规定范围之内构思成文,不能够单谈其中一点,要谈二者的关系,考生审题时必须要明确题目所限定的范围。
  
  四、审要求
  
  话题作文的要求,是对作文的最明确的限定,它宜接规定着作文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如果审视不清,前面的功夫可能会付之东流。“审要求”的关键在于看准作文要求中的“能”与“不能”、“可”与“不可”。
  例如2005年高考湖南卷与浙江卷的作文题,其要求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要求相当明确。考生一旦忽视了这一点,将作文写成诗歌或者其他不符合要求的体裁,就等于给自己的作文判了死刑。
  总之,考生在作文前审清楚了这四部分,就奠定了赢得高分的基础,就不至于因审题的失误而使高考语文卷满盘皆输了。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讽。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有利于教师更为科学有效的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
期刊
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由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教育、社会、与人的共同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反映在课堂教学上,主要是看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虽然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同,但并没有真正落实,目前有不少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强化了自己的“主体”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自由朗读,自由感知    读了一篇文章之后,首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总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固然有它
期刊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会遇到要求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目。所谓理解含义,是指既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许多同学遇到这类问题总是不知所措,即便做出来,对自己的答案也缺乏信心。怎样解答就能不背离题意、贴近作者的本意了呢?这里,我以几篇文章为例,列举几种解答方法。    一、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    例如《胡同文化》最末句“再见吧,胡同。”纵观全文,第一到第四段说北京胡同
期刊
[内容提要]美国心理学家申克提出自主学习有四个层次:观察水平、模仿水平、自我控制水平、自主水平。运用这一理论,我在写作教学中用流行歌曲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一些经验,本文对这一实验进行—个总结。  [关键词]流行歌曲 写作 自主性学习  当前有一种说法,很能引起中学师生的共鸣: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说明作文教学由于应试的压力,已经使写作这
期刊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考场作文在逐渐推陈出新。以前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都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伴随着话题作文的大面积铺开,还是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据有关统计,材料作文在2003年中考作文中已占到了近三分之一。这种形式的变革无疑给考生大胆张扬个性,展示文采提供了广阔的游弋空间。  显然,出材料作文题的目的是让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在考场上,如何写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令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摸不着头绪。面对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学校正开展作文教学研究,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几点想法。    树立作文素质教育的思想    作文素质在学生的素质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意义将远远超过写作的本身。现在,素质教育思想正在深入人心,作文素质教学不同于应试的作文教学,以为班上出几个作文尖子生便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全部,以能应付考试算是
期刊
作文批改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出得失,提出修改意见,鼓励学生继续写作的重要环节。它是作文教学的延伸,而不是终结点。现在教师抱怨批语写的多多,实际作用了了。我觉得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全能式批语:在这种批语中教师扮演“圣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学生费劲心思写的几百字,教师三眼两眼即已看完,随意写上几句格式化的批语,就给学生分出三六九等。学生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何谈效果?实际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写作,学生总说没的写,没论据。其实,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写作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挖教材,积累素材,充分利用课本,发挥课本的重要作用。    一、挖掘课文,提炼写作素材    (一)认真分析课文  1、搜集整理课文的典型语言。例如《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2、收集整理课文的典型人物及事件。例如:《地坛》下肢瘫痪,不能行走,一
期刊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掌握它的工具性,就不该忽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训练。听说训练要求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用连贯严密的话语表述自己的思想,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它是学生情感的再体验。  在平时讲课当中,听说训练基本都穿插进行了,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