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写作,学生总说没的写,没论据。其实,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写作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挖教材,积累素材,充分利用课本,发挥课本的重要作用。
一、挖掘课文,提炼写作素材
(一)认真分析课文
1、搜集整理课文的典型语言。例如《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2、收集整理课文的典型人物及事件。例如:《地坛》下肢瘫痪,不能行走,一度丧失生活信心,最终在母亲的鼓励帮助下,走出困境,成为作家的史铁生。3、深挖课文隐含的信息。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秦伯的背晋,“与郑人盟”最后罢兵而去,说明利益之盟不可信。还说明要想说服人,就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对方利益为出发点。
(二)发散思维,换角度
作文要想出彩,需要新思想,新内容,新材料,新观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发散思维,打破人们的固有观点和传统认识及大家的评点,从事件人物的对立面去考虑,深挖教材。例如:勾践为个人恩仇,不顾百姓死活,采纳文种建议,结果使吴国颗粒无收,饿殍遍野,他的报仇雪耻牺牲了多少无辜百姓的生命。
二、巧用课文素材,使作文出彩
(一)巧妙采用,移花接木
①借用课文中的名句、语句、典故明人课文。
借法一:根据行文的需要将课文中相关名句、语句、典故作为引子来“起兴”,以引起要说的话题或相关的主题。
例1:《红楼梦》有一句话:“受了葫芦公公骗,至今不信口甜人。”可见,失却诚信,何谈信任?相反,人有诚信,朋友间便可产生信任。课文<记王忠肃公翱事>将王忠肃公用木盒为友人保存珍宝,友人来取时“封识宛然”。诚信是信任的基础,当朋友有诚信时,他许下的诺言是回遵守的,他是你心底的最后防线,你回为拥有这样的朋友而放心、骄傲。(2001年广东考生《人要有诚信》)
这里就引用了我们学过的《红楼梦》中节选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的一句话“受了葫芦公公骗,至今不信口甜人。”,而这句话中的“信口甜人”又与“诚信”密切相关,这样,就达到了用大家熟悉的典故“起兴”文章的作用。
借法二:先简要地、有选择地叙述课文故事,然后用议论将所揭示的话题与主旨相结合,产生一种论证的气势,如:例1用<王忠肃公翱事>中王忠公为友人保存珍宝之事,简洁明了,再在后面加上一小段议论,就把“诚信”这个话题展示出来。
例2:勾践是不幸的,兵败会稽,当了夫差的马前卒,但是,他经过十年教训,十年生聚最终报了仇,雪了耻,这时谁都不能说他是不幸运的了。所以,幸与不幸是可以转化的,它掌握在自己手里。——学生习作《幸与不幸》
这里就采用了古文《勾践灭吴》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幸与不幸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要怨天怨地。
借法三将课文中的语言嵌入自己的文段中去,代替自己说话。
例3:牛顿是幸运的,一个砸在他头上的苹果,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居里夫人是幸运的,一线亮光启发她发现了镭;林肯是幸运的,以几票之差当上了总统。也许你会说幸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其实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学生习作《幸运》这段化用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语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样以来使本来就很有气势的文段,又多了一些韵味。
(二)巧妙借用,故事新解。
根据高考作文要求,借用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进行创新思维,深入挖掘其中合情合理的成分,推陈出新。
例如2001年河北考生的《题乌江亭》文中的项羽就借用到《鸿门宴》的内容,但项羽不再是一个“有勇无谋”“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的“莽汉”,不再是被范增骂为“竖子不与为谋”的蠢材。作者撇开名家的争论,抛弃名家点评,独以“诚信”论英雄,独抒己见,塑造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热情赞颂了项羽的“果敢”、“豪迈”、“无畏”、“直言不讳”。
作者于旧文中创新解读“诚信”,既尊重原作,又独辟蹊径,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三)巧妙化用,故事新编
借助教材原作,重新创设故事情境,进行故事新编。
例如2001年江苏考生的《阿Q新传》,作者将高考作文命题《诚信》和《阿Q正传》联系在一起,构思新颖。作者虚构了一个阿Q办工厂的故事。“Q”专门生产洗法水,因为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违反了“诚信原则”,最后工厂“被封了”,“Q破产了”。故事将原作背景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亦古亦今,亦真亦假。阿Q的情态口吻酷似原著,却说的是当今时髦的话题,“洗发水”、“飘柔”、“公安”等,语言诙谐幽默令人捧腹。
三、大胆实践,遍地开花
将以上方法,教给学生,在课文教学中也加以渗透和倾斜,学生终于发现了这一宝库,还挖到了金宝。将其应用到写作中,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
(河北唐县第一中学 072300)
一、挖掘课文,提炼写作素材
(一)认真分析课文
1、搜集整理课文的典型语言。例如《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2、收集整理课文的典型人物及事件。例如:《地坛》下肢瘫痪,不能行走,一度丧失生活信心,最终在母亲的鼓励帮助下,走出困境,成为作家的史铁生。3、深挖课文隐含的信息。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秦伯的背晋,“与郑人盟”最后罢兵而去,说明利益之盟不可信。还说明要想说服人,就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对方利益为出发点。
(二)发散思维,换角度
作文要想出彩,需要新思想,新内容,新材料,新观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发散思维,打破人们的固有观点和传统认识及大家的评点,从事件人物的对立面去考虑,深挖教材。例如:勾践为个人恩仇,不顾百姓死活,采纳文种建议,结果使吴国颗粒无收,饿殍遍野,他的报仇雪耻牺牲了多少无辜百姓的生命。
二、巧用课文素材,使作文出彩
(一)巧妙采用,移花接木
①借用课文中的名句、语句、典故明人课文。
借法一:根据行文的需要将课文中相关名句、语句、典故作为引子来“起兴”,以引起要说的话题或相关的主题。
例1:《红楼梦》有一句话:“受了葫芦公公骗,至今不信口甜人。”可见,失却诚信,何谈信任?相反,人有诚信,朋友间便可产生信任。课文<记王忠肃公翱事>将王忠肃公用木盒为友人保存珍宝,友人来取时“封识宛然”。诚信是信任的基础,当朋友有诚信时,他许下的诺言是回遵守的,他是你心底的最后防线,你回为拥有这样的朋友而放心、骄傲。(2001年广东考生《人要有诚信》)
这里就引用了我们学过的《红楼梦》中节选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的一句话“受了葫芦公公骗,至今不信口甜人。”,而这句话中的“信口甜人”又与“诚信”密切相关,这样,就达到了用大家熟悉的典故“起兴”文章的作用。
借法二:先简要地、有选择地叙述课文故事,然后用议论将所揭示的话题与主旨相结合,产生一种论证的气势,如:例1用<王忠肃公翱事>中王忠公为友人保存珍宝之事,简洁明了,再在后面加上一小段议论,就把“诚信”这个话题展示出来。
例2:勾践是不幸的,兵败会稽,当了夫差的马前卒,但是,他经过十年教训,十年生聚最终报了仇,雪了耻,这时谁都不能说他是不幸运的了。所以,幸与不幸是可以转化的,它掌握在自己手里。——学生习作《幸与不幸》
这里就采用了古文《勾践灭吴》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幸与不幸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要怨天怨地。
借法三将课文中的语言嵌入自己的文段中去,代替自己说话。
例3:牛顿是幸运的,一个砸在他头上的苹果,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居里夫人是幸运的,一线亮光启发她发现了镭;林肯是幸运的,以几票之差当上了总统。也许你会说幸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其实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学生习作《幸运》这段化用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语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样以来使本来就很有气势的文段,又多了一些韵味。
(二)巧妙借用,故事新解。
根据高考作文要求,借用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进行创新思维,深入挖掘其中合情合理的成分,推陈出新。
例如2001年河北考生的《题乌江亭》文中的项羽就借用到《鸿门宴》的内容,但项羽不再是一个“有勇无谋”“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的“莽汉”,不再是被范增骂为“竖子不与为谋”的蠢材。作者撇开名家的争论,抛弃名家点评,独以“诚信”论英雄,独抒己见,塑造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热情赞颂了项羽的“果敢”、“豪迈”、“无畏”、“直言不讳”。
作者于旧文中创新解读“诚信”,既尊重原作,又独辟蹊径,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三)巧妙化用,故事新编
借助教材原作,重新创设故事情境,进行故事新编。
例如2001年江苏考生的《阿Q新传》,作者将高考作文命题《诚信》和《阿Q正传》联系在一起,构思新颖。作者虚构了一个阿Q办工厂的故事。“Q”专门生产洗法水,因为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违反了“诚信原则”,最后工厂“被封了”,“Q破产了”。故事将原作背景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亦古亦今,亦真亦假。阿Q的情态口吻酷似原著,却说的是当今时髦的话题,“洗发水”、“飘柔”、“公安”等,语言诙谐幽默令人捧腹。
三、大胆实践,遍地开花
将以上方法,教给学生,在课文教学中也加以渗透和倾斜,学生终于发现了这一宝库,还挖到了金宝。将其应用到写作中,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
(河北唐县第一中学 07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