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童”江希张成长之路上,其清末所经历之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江希张原本只是历城江家村一带比较出名的聪慧儿童,但经过山东提学使陈荣昌亲往登门测试,山东巡抚孙宝琦的亲测并向朝廷举荐之后,江希张的“神童”之名不胫而走,闻名全国。假使陈荣昌没有听闻或者没有去亲自测试江希张,也许江希张只是一个闻名于乡的小“神童”;如果孙宝琦不相信这件事或者是不向朝廷中枢举荐,也许江希张的名气只能局限于山东省内了。山东提学使陈荣昌与山东巡抚孙宝琦可以说是“神童”江希张的伯乐,没有他们,也就没有“神童”的闻名全国。
“神童”江希张的第一位伯乐是陈荣昌。陈荣昌(1860-1935),字筱圃,号虚斋,晚年更名困叟,别号遁农,一号桐村,云南昆明人,祖籍江苏上元县(今南京),门人为其私谥“文贞”。光绪八年(1882年)乡试解元,翌年光绪九年(1883年)联捷二甲第二十一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提督贵州学政,任满回京充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次年任会试同考官,八旗官学镶蓝旗查学官,成绩斐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受贵州提学使,被选为资政院议员。宣统年间任,山东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弃官居沪,逾年返滇,隐居于安宁县明夷河,后来又迁居昆明翠湖旧庐,拒絕一切征聘。
陈荣昌为官勤勉,在贵州学政任上时,所致轻车简从,试卷必亲自批阅,拔取真才。“每接见学子,谆谆以敦品励学勉励,黔士畏而爱之。”①陈荣昌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在京为官期间,“以伯乐之慧眼,举才荐贤,近代大学者、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②,此外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廷开经济特科,获科考第一名的袁嘉谷,都曾受到他的鼎力推荐。
其人识才,爱才可见一斑,对于陈荣昌骑驴赶几十里路特访江希张就不难理解了。面对自己治下有如此神奇小子,陈荣昌特赠诗两首,其一云:李泌曾吟奕,杨乌亦语玄。昔人多妙姿,今汝更髫年!世德诗书贵,家声父祖贤。后生真可畏,努力绍薪传。④其二云:童子能知学,江庄亦异哉。欲邀特节使,先上读书台。冷书风惊竹,荒郊雪压梅。会从风雪里,为尔骑驴来。⑤陈荣昌因发现这一奇童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因为陈荣昌注重为国家发现人才,并注意人才的培养,才会担当了发现“神童”江希张的伯乐,并且向山东巡抚举荐,希望“神童”能得到国家的重视,这和陈荣昌平时的作风甚是符合。
“神童”江希张的第二位伯乐是孙宝琦。孙宝琦(1867-1931),字慕韩,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其父孙诒经为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曾任侍读学士,入直毓庆宫,刑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职。1874年,逢恩诏,孙宝琦承父荫得到从四品荫生,后又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未经考试,遵例改承正二品荫生。故“孙宝琦常以‘世受国恩’自诩,矢忠于清王朝”⑥。
正是因为孙宝琦对清王朝的这份情,使得提学使陈荣昌向他禀告“神童”江希张之事时,才决定亲自测试江希张并确认为“神童”,最终向朝廷推荐,提议让“神童”江希张给幼年皇帝做伴读。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天降“神童”,此等意象是上天对国家的厚爱,孙宝琦向朝廷举荐不仅可以宽慰朝廷对眼前时局的愁闷之心,而且还可以向朝廷表达自己的赤胆忠诚,忠君体国之心。
后来孙宝琦还特意为以“神童”江希张名义出版的《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作序,仍然念念不忘江希张当年惊异之处,“历城江生希张,天资颖异,五岁有神童之称,余抚东时其祖若父携来谒见面加试问深惊异之,顷见其九岁所著《新注四书白话解说》解释一书,字字朴实,说理深得孔孟言之旨。”⑦时隔多年孙宝琦对江希张依然印象深刻。
“神童”江希张经伯乐们赏识,得以进京。进京之后与之交往的除第三章所说学务大臣唐春卿之外,还有在京城为官的老乡谭奎昌。谭奎昌,字寿卿,山东历城人,光绪二十五年顺天举人,官兵部主事⑧。政治上倾向于君主立宪制。曾任陆军部军事司司长,民国三年(1914年)12月任河南鲁山县知事,民国五年(1916年)11月~民国六年(1917年)10月曾任河南杞县知事。只因谭奎昌与其父江钟秀是好友,所以他特意去“神童”江希张进京所下榻的旅馆将其接到自己家中居住。从其言谈举止来看,谭奎昌认为“神童”江希张像成年人,“时张年五岁,言谈威仪举类成人,不敢以童□目之间于晤对,尝慨然以昌明孔道为己任”⑨。
清末山东济南历城“奇童”江希张,经山东这些地方官的举荐,从而使其“神童”的名号逐渐响遍全国。
注释:
①陶应昌编著:《云南历代各族作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660页。
②刘廷銮编著,《兰堂藏 清代百名进士墨迹,,泰山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219页。
③图片来源于春城文艺。
④陈荣昌:《赠江神童》,《道德汇刊》,1924年6月。
⑤陈荣昌:《赠江神童》,《道德汇刊》,1924年6月。
⑥杜耀云:《中国近代史论》,齐鲁书社,2014年5月版,第40页。
⑦孙宝琦:《新注四书白话解说序》。
⑧王功仁主编:《山东省科考名录汇编·清代(上)》,华文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2页。
⑨谭奎昌:《重校<四书白话解说>跋》。
“神童”江希张的第一位伯乐是陈荣昌。陈荣昌(1860-1935),字筱圃,号虚斋,晚年更名困叟,别号遁农,一号桐村,云南昆明人,祖籍江苏上元县(今南京),门人为其私谥“文贞”。光绪八年(1882年)乡试解元,翌年光绪九年(1883年)联捷二甲第二十一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提督贵州学政,任满回京充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次年任会试同考官,八旗官学镶蓝旗查学官,成绩斐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受贵州提学使,被选为资政院议员。宣统年间任,山东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弃官居沪,逾年返滇,隐居于安宁县明夷河,后来又迁居昆明翠湖旧庐,拒絕一切征聘。
陈荣昌为官勤勉,在贵州学政任上时,所致轻车简从,试卷必亲自批阅,拔取真才。“每接见学子,谆谆以敦品励学勉励,黔士畏而爱之。”①陈荣昌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在京为官期间,“以伯乐之慧眼,举才荐贤,近代大学者、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②,此外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廷开经济特科,获科考第一名的袁嘉谷,都曾受到他的鼎力推荐。
其人识才,爱才可见一斑,对于陈荣昌骑驴赶几十里路特访江希张就不难理解了。面对自己治下有如此神奇小子,陈荣昌特赠诗两首,其一云:李泌曾吟奕,杨乌亦语玄。昔人多妙姿,今汝更髫年!世德诗书贵,家声父祖贤。后生真可畏,努力绍薪传。④其二云:童子能知学,江庄亦异哉。欲邀特节使,先上读书台。冷书风惊竹,荒郊雪压梅。会从风雪里,为尔骑驴来。⑤陈荣昌因发现这一奇童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因为陈荣昌注重为国家发现人才,并注意人才的培养,才会担当了发现“神童”江希张的伯乐,并且向山东巡抚举荐,希望“神童”能得到国家的重视,这和陈荣昌平时的作风甚是符合。
“神童”江希张的第二位伯乐是孙宝琦。孙宝琦(1867-1931),字慕韩,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其父孙诒经为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曾任侍读学士,入直毓庆宫,刑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职。1874年,逢恩诏,孙宝琦承父荫得到从四品荫生,后又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未经考试,遵例改承正二品荫生。故“孙宝琦常以‘世受国恩’自诩,矢忠于清王朝”⑥。
正是因为孙宝琦对清王朝的这份情,使得提学使陈荣昌向他禀告“神童”江希张之事时,才决定亲自测试江希张并确认为“神童”,最终向朝廷推荐,提议让“神童”江希张给幼年皇帝做伴读。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天降“神童”,此等意象是上天对国家的厚爱,孙宝琦向朝廷举荐不仅可以宽慰朝廷对眼前时局的愁闷之心,而且还可以向朝廷表达自己的赤胆忠诚,忠君体国之心。
后来孙宝琦还特意为以“神童”江希张名义出版的《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作序,仍然念念不忘江希张当年惊异之处,“历城江生希张,天资颖异,五岁有神童之称,余抚东时其祖若父携来谒见面加试问深惊异之,顷见其九岁所著《新注四书白话解说》解释一书,字字朴实,说理深得孔孟言之旨。”⑦时隔多年孙宝琦对江希张依然印象深刻。
“神童”江希张经伯乐们赏识,得以进京。进京之后与之交往的除第三章所说学务大臣唐春卿之外,还有在京城为官的老乡谭奎昌。谭奎昌,字寿卿,山东历城人,光绪二十五年顺天举人,官兵部主事⑧。政治上倾向于君主立宪制。曾任陆军部军事司司长,民国三年(1914年)12月任河南鲁山县知事,民国五年(1916年)11月~民国六年(1917年)10月曾任河南杞县知事。只因谭奎昌与其父江钟秀是好友,所以他特意去“神童”江希张进京所下榻的旅馆将其接到自己家中居住。从其言谈举止来看,谭奎昌认为“神童”江希张像成年人,“时张年五岁,言谈威仪举类成人,不敢以童□目之间于晤对,尝慨然以昌明孔道为己任”⑨。
清末山东济南历城“奇童”江希张,经山东这些地方官的举荐,从而使其“神童”的名号逐渐响遍全国。
注释:
①陶应昌编著:《云南历代各族作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660页。
②刘廷銮编著,《兰堂藏 清代百名进士墨迹,,泰山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219页。
③图片来源于春城文艺。
④陈荣昌:《赠江神童》,《道德汇刊》,1924年6月。
⑤陈荣昌:《赠江神童》,《道德汇刊》,1924年6月。
⑥杜耀云:《中国近代史论》,齐鲁书社,2014年5月版,第40页。
⑦孙宝琦:《新注四书白话解说序》。
⑧王功仁主编:《山东省科考名录汇编·清代(上)》,华文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2页。
⑨谭奎昌:《重校<四书白话解说>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