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一般适宜采取“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本文鉴于高职实践教学的现实情况,探讨了一种新的独立设置的“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模式,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 高职 实践教学 “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模式
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规定了相应的人才模式定位为:构建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一线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职业技能和创新意识、较高职业素质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出的学生获得就业准备,能生存、应变和发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都将实践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技能训练阶段、综合技能训练和强化技能训练阶段。前两个阶段教学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后一个阶段结合生产实际,在学校仿真中心或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前两个阶段的实践教学都安排在相应的基础课或是专业课中完成,而基础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专业课实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也很难将一个完整的实训项目完成,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这种实践技能训练方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非常不理想。而第三阶段要真正开展生产实习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之前,更有效地加强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技能培养显得尤为迫切。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探讨了通过构建特别独立开设的“递进式”的校内综合实训模式来解决上述问题,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1针对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贴近学生未来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针对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对学生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的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做到目的明确,既体现高教性,又体现职业性。
我们在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组织由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修改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这项工作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所反映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什么;根据这些知识和技能整合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的初步框架。
1.2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就是指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要形成一个系统,做到梯度化、层次化、阶段化;要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使不同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一环套一环,有序地向纵深发展,构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分明、内容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1.3实用性原则
在职业能力培养中,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职业理论,整合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对于职业技能的考核,一般按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进行,使考核方式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
2.“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构建主要内容
2.1课程设置的创新
为了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际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办出特色的根本保证。2007年,在修订食品专业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重大调整,除了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安排相关实训内容之外,从第2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1—2周独立的综合实训环节,独立计算学分,独立考核。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彻底摆脱了实践教学对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而且给予实践教学更充裕的教学实施条件。具体课程进行设计时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进行实践课程的“纵向和横向”整合,按照顺序形成相应的模块结构。在第2学期设计的1周实训里主要是把分析检验的基本技能(微生物检测相关操作和理化分析基础操作)进行强化和巩固,让学生牢固掌握良好的实验习惯和规范的操作。而在第3和第4学期安排的2周独立综合实训里,将一些在普通课程里无法完成的综合性的实训项目集中放到这段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系统完成样品的采取、处理、检测,到最后的出具检验报告。通过这种独立设计的“递进式”的综合实训方式,一方面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未来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了热身,这对学校学习最后阶段开展的顶岗实习将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和引导作用。
2.2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的更新
改革后的综合实训,第一阶段1年级的以分析检验综合实训为主旨来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检验和理化检验两部分,前者主要以菌落总数测定或大肠菌群测定为载体,让学生巩固相关操作及结果的正确报告,后者主要包括分析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吸量管及滴定管的正确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等,以提高基本操作为主,不涉及食品样品的处理等步骤。第二阶段即第3学期,以食品分析为主旨来设计实训内容,通过给学生一个产品,比如糕点、乳制品等要求学生按照国标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报告。而最后阶段即第4学期,以食品分析与品质控制综合实训为主旨设计实验内容,学生除了要会对产品进行检测外,还要求能进行过程控制,并能将相关的质量管理知识融入进去。通过这样系统、逐级深化“递进式”的校内综合实训模式,学生在加强基本操作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升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
每次实训结束后的考核不再以递交实训报告为主,而是要求以最后出具的正规检测报告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结合每一天实训结束后指导教师的打分成绩,以及最后PPT汇报成绩,给予综合评定。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过程控制,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总结汇报能力等。
2.3实施效果
传统课程里的实验实训通常都是由实验指导教师作好充分准备,药品、仪器一应俱全,有时还提供详细的操作流程,学生只是按程式操作,学生学得没有兴趣,而且很难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以后,由于是连续性的实训安排,学生几乎从最初的准备工作,到后面的实训操作及实训安排等都是全程参与,全程互动,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学生泡在实训室的时间多了,对实训技能的掌控也得到了更大提升。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认为一个星期学到的东西比一个学期还多,而且希望多多开设此类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只列出实训的题目,至于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所用的仪器药品全都由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来确定。这样不仅使学生克服了依赖心理,而且更好地锻炼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通过改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
3.“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制订是否科学、合理,是实践教学体系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评估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参考依据。一个完整的实施方案,通常包括不同实践训练的目标要求、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标准、成绩评定、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它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操作层面的具体表现。没有一个完整的、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再好的实践教学体系都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与工学结合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既是方案制订的参与者,又是方案实施的具体执行者,他们在实施实践教学方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指导教师要逐步实现向“双师型”的转换,使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达到整体优化,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
其次,要加强教材建设,重视实训项目的设计。在保证科学性前提下,采取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三方结合的方式,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或修订实训教材,真正体现教材的专业性、适应性、实用性等。
最后,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除了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提供学生真实情境下岗位技能训练外,还要尽量通过校内仿真实践基地建设,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张龙.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9:149-151.
[2]吴建设,丁继安,石伟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高教研,2004,11:65-66.
[3]蔡健,王薇,何钢等.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学理论,2009,26:206-207.
[4]涂宝军,苗敬芝.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广西轻工业,2007,9:133-134.
[5]汤百智,蒋满英.高职“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开发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6,22:11-14.
基金项目: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JG08311)
关键词: 高职 实践教学 “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模式
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规定了相应的人才模式定位为:构建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一线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职业技能和创新意识、较高职业素质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出的学生获得就业准备,能生存、应变和发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都将实践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技能训练阶段、综合技能训练和强化技能训练阶段。前两个阶段教学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后一个阶段结合生产实际,在学校仿真中心或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前两个阶段的实践教学都安排在相应的基础课或是专业课中完成,而基础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专业课实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也很难将一个完整的实训项目完成,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这种实践技能训练方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非常不理想。而第三阶段要真正开展生产实习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之前,更有效地加强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技能培养显得尤为迫切。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探讨了通过构建特别独立开设的“递进式”的校内综合实训模式来解决上述问题,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1针对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贴近学生未来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针对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对学生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的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做到目的明确,既体现高教性,又体现职业性。
我们在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组织由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修改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这项工作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所反映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什么;根据这些知识和技能整合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的初步框架。
1.2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就是指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要形成一个系统,做到梯度化、层次化、阶段化;要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使不同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一环套一环,有序地向纵深发展,构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分明、内容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1.3实用性原则
在职业能力培养中,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职业理论,整合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对于职业技能的考核,一般按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进行,使考核方式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
2.“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构建主要内容
2.1课程设置的创新
为了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际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办出特色的根本保证。2007年,在修订食品专业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重大调整,除了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安排相关实训内容之外,从第2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1—2周独立的综合实训环节,独立计算学分,独立考核。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彻底摆脱了实践教学对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而且给予实践教学更充裕的教学实施条件。具体课程进行设计时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进行实践课程的“纵向和横向”整合,按照顺序形成相应的模块结构。在第2学期设计的1周实训里主要是把分析检验的基本技能(微生物检测相关操作和理化分析基础操作)进行强化和巩固,让学生牢固掌握良好的实验习惯和规范的操作。而在第3和第4学期安排的2周独立综合实训里,将一些在普通课程里无法完成的综合性的实训项目集中放到这段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系统完成样品的采取、处理、检测,到最后的出具检验报告。通过这种独立设计的“递进式”的综合实训方式,一方面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未来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了热身,这对学校学习最后阶段开展的顶岗实习将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和引导作用。
2.2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的更新
改革后的综合实训,第一阶段1年级的以分析检验综合实训为主旨来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检验和理化检验两部分,前者主要以菌落总数测定或大肠菌群测定为载体,让学生巩固相关操作及结果的正确报告,后者主要包括分析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吸量管及滴定管的正确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等,以提高基本操作为主,不涉及食品样品的处理等步骤。第二阶段即第3学期,以食品分析为主旨来设计实训内容,通过给学生一个产品,比如糕点、乳制品等要求学生按照国标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报告。而最后阶段即第4学期,以食品分析与品质控制综合实训为主旨设计实验内容,学生除了要会对产品进行检测外,还要求能进行过程控制,并能将相关的质量管理知识融入进去。通过这样系统、逐级深化“递进式”的校内综合实训模式,学生在加强基本操作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升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
每次实训结束后的考核不再以递交实训报告为主,而是要求以最后出具的正规检测报告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结合每一天实训结束后指导教师的打分成绩,以及最后PPT汇报成绩,给予综合评定。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过程控制,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总结汇报能力等。
2.3实施效果
传统课程里的实验实训通常都是由实验指导教师作好充分准备,药品、仪器一应俱全,有时还提供详细的操作流程,学生只是按程式操作,学生学得没有兴趣,而且很难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以后,由于是连续性的实训安排,学生几乎从最初的准备工作,到后面的实训操作及实训安排等都是全程参与,全程互动,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学生泡在实训室的时间多了,对实训技能的掌控也得到了更大提升。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认为一个星期学到的东西比一个学期还多,而且希望多多开设此类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只列出实训的题目,至于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所用的仪器药品全都由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来确定。这样不仅使学生克服了依赖心理,而且更好地锻炼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通过改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
3.“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制订是否科学、合理,是实践教学体系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评估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参考依据。一个完整的实施方案,通常包括不同实践训练的目标要求、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标准、成绩评定、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它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操作层面的具体表现。没有一个完整的、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再好的实践教学体系都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与工学结合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既是方案制订的参与者,又是方案实施的具体执行者,他们在实施实践教学方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指导教师要逐步实现向“双师型”的转换,使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达到整体优化,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
其次,要加强教材建设,重视实训项目的设计。在保证科学性前提下,采取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三方结合的方式,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或修订实训教材,真正体现教材的专业性、适应性、实用性等。
最后,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除了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提供学生真实情境下岗位技能训练外,还要尽量通过校内仿真实践基地建设,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张龙.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9:149-151.
[2]吴建设,丁继安,石伟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高教研,2004,11:65-66.
[3]蔡健,王薇,何钢等.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学理论,2009,26:206-207.
[4]涂宝军,苗敬芝.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广西轻工业,2007,9:133-134.
[5]汤百智,蒋满英.高职“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开发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6,22:11-14.
基金项目: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JG0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