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多多:唤醒孩子内心的小宇宙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q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乐多多都会到全国各地做近百场的校园活动,和孩子们聊阅读的心得,聊成长的烦恼。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很多孩子都会问她这么一个问题:“多多姐,你小时候是胡小闹还是小樱桃?”
  胡小闹和小樱桃,都是乐多多笔下的人物角色,一个成绩一般调皮捣蛋,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很多小读者都猜测乐多多小时候是表现优秀的“小樱桃”,而事实恰恰相反。在学生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乐多多就是班级里那最不起眼的一个,也正因为这样,她听过不少“负面评价”,也知道老师的眼神从上空飘过是什么滋味。老师的“不待见”反而激励了童年时代的乐多多,“我像胡小闹一样,不断地告诉自己要努力、要加油,于是后来,我又变成了那个优秀的‘小樱桃’”。
  这样的经历,也暗含在乐多多的每一部作品中—“我想通过《胡小闹日记》告诉所有的孩子们—你的心中就像多多姐小时候一样,沉睡着一个小宇宙,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一定要每天不断地去积极努力……最后,你就会成为最闪耀的那一个。”
  后来就读师范专业,毕业后当了老师,更是为乐多多平添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有一个老师和同学们都公认的“坏孩子”,在乐多多表扬了他写的作文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与老师交流的“好学生”。在乐多多的教师生涯中,这样的故事有很多,这也让她将更多关注点落在那些被冷落的孩子身上。“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无数的优点,每一个优点都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但太过‘以成绩评价’的错误标准,却让这些孩子不得不面临过多的‘负面评价’。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发现自己的‘美’,绽放出‘优秀’的一面,成为明天最棒的自己,是我十几年创作期间,不断在思考的一件事。”所以,在乐多多看来,如果一本书不能给孩子带去快乐,不能让孩子有所收获、有所成长,那她一定不会动笔,因为“这个世界不缺少童书,缺少的是理解孩子、肯定孩子的‘心’”,所以她希望自己的书,“能够唤醒更多孩子内心的小宇宙”。
  Interview  书香X乐多多
  你开始文学创作的契机是什么?
  为什么要写作《胡小闹日记》呢?为什么要在每本书中融入正能量及教育的思考呢?其实,这源于我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以成人为主体的,却忽略了孩子的主体地位。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教育的矛盾,妈妈要这样,孩子要那样,作业的矛盾,睡觉的矛盾,吃饭的矛盾,等等。这时候怎么办呢?其实正确的方向恰恰应该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不断启发他们的心灵开窍,让他们自动自发地变“父母管我”为“自己管自己”。我们的孩子,太需要这种心灵开窍的感觉了。
  怎么让孩子的心灵开窍?为他们创作他们喜欢读的故事,能够给予他们成长正能量的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这也是我创作的缘起吧。
  为什么会选择儿童文学这个方向?
  我很喜欢孩子,更特别的是,我喜欢每一个孩子。
  也许家长们、教师们会以一个孩子“是否听话”“是否成绩好”为标准来判断一个孩子。但其实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没有一个孩子不应该被夸奖。在我做教师的最后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自己阅读,然后我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我对自己说,你要说出每个孩子三个优点。我的目光在一个个孩子的头顶上扫过……我惊讶地发现,何止是三个,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三个以上的优点。也是从那一刻起,我也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我要为孩子们写作,为他们那每一颗纯净的心灵创作。
  宫崎骏说过一句话,我一直很喜欢:“你简单,世界就是童话;你复杂,世界就是迷宫。”
  谁不是更喜欢生活在童话中呢?儿童文学作家,恰恰就是一个最好的、通往童话世界的媒介。
  創作素材来源于哪里?
  现在大多源自生活,源于我见到的每一个孩子,源于孩子们的每一个小烦恼。
  在每一次校园活动中,那些活泼的、沉默的、快乐的、烦恼的孩子面孔,统统会映入我的心中。我会把他们的烦恼和快乐记下来,把他们一个个的微表情都记在心间。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故事的主角。
  很多孩子问我,说多多姐,胡小闹真有其人吗?这时候我就会对他们说:“当然,胡小闹就是每一个你们心中的自己啊,你们想说不敢说的话,胡小闹替你们说了;你们想做不敢做的事儿,胡小闹替你们做了……其实,胡小闹就是你心中那个完美的自己呀。”将每一个孩子所经历的故事的灵魂,融入每一部《胡小闹日记》中,我们甚至可以说,有多少种不同的故事,就会有多少《胡小闹日记》。
  更关注孩子们的哪一类问题?
  更多关注的是孩子们的烦恼。“没有烦恼长不大”,但太多的烦恼却会让孩子的童年不快乐,甚至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每一种孩子的烦恼,都是我关注的重点。比如我的作品《好朋友坏朋友》《我的心中有梦想》《周末不用爸妈管》等,都是源于每一个孩子常见的小烦恼。
  你的作品多数是围绕着校园成长问题来展开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角度?
  小学阶段,是孩子爱上阅读的关键期。很多家长常常很犯愁,说我的孩子不爱阅读。那孩子为什么不爱阅读呢?这其中的确有天性的原因,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引导方法是否得当”。
  在孩子小学阶段的阅读,我以为两点很重要—第一,让孩子爱读,并从此爱上阅读;第二,给孩子以帮助,让孩子读后有所收获。那么校园成长小说,恰恰是最贴近孩子生活、贴近孩子心灵的一种文学形式。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校园题材”。胡小闹就是孩子身边的一员,这样的故事才能真正撬动孩子的心灵。文学的形式有很多种,我更喜欢写对孩子成长最有帮助的那一种。
  曾经当过教师的经历,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帮助或影响吗?
  任何一种经历,其实都会对作家的作品产生影响。童年的经历、做教师的经历都会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做教师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了解更多孩子、走进更多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地发现,“以成绩为优劣”来评价孩子是错误的;因为太多成绩暂时不好的孩子其实是那么优秀;其次,“孩子的自我改变”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我写的《胡小闹日记·老师,请多看我一眼》,其中写了一个偏心的老师,对待好学生她温言细语,对待“差”的学生她冷言冷语……很多孩子都不喜欢他,于是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就上演了,这其实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化折射。但“搞笑”只是表象,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会用“互换角色”等方式,让老师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走入老师的内心世界;最后用情节去循循善诱,引导老师和学生去发现彼此美好的一面,让矛盾豁然开朗。在这个过程中,对老师心态的把握,对孩子心理的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会向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等方面的专家寻求建议吗?
  我很喜欢请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问,和别人聊天也更喜欢做听众。一个作家,听远远比说更重要,因为无论多么动听的故事,你都是要付诸笔端的。
  写作前、写作中,甚至写作后,我也会经常去“骚扰”一下我的朋友、同学。因为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我的朋友、同学大部分也都从事教育工作,他们往往会给出很多贴近生活的、很中肯的建议,不会那么华而不实,而是土生土长的感觉。
  我还喜欢和自己的女儿商量。我的女儿一个上五年级,一个上一年级,恰好都是我的小读者。每次我都会问她们,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如果妈妈写一个这样的书,你有什么好建议?而且当每一节文字出来,我也会第一个拿给她们看,请她们提点儿意见。孩子的眼光是不同的,她们会说“哈哈,这里有趣”“哎呀,这里太假了”,我就会适当地参考一下。当然,也会看她们对某个段落或句子的反应是怎样的。这非常有助于我把握写作的节奏感,节奏感是很重要的创作感觉。
  成年人创作给儿童看的作品有什么诀窍吗?
  最重要的诀窍是让自己永葆童心。很多问题不要看得那么复杂,用直线思维去思考反而是最好的。如果想生活在童话世界,其实不妨让生活变得简单一些,让自己变得简单一些。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创作过程中最难的地方。很多问题,你以为你已经掌握了全部,你已经做得很好的时候,恰恰意味着你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需要學习的地方。
  我创作儿童文学有十几年了,但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我们常常说,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其实成人又何尝不是在一天天长大呢?这其中,有我,有你,更有他。
  你认为自己是以怎样的身份(教育者/朋友/长辈)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
  这个身份,一定是朋友(准确来说是:大朋友),没有第二种选择。
  人人都有逆反心理,就像每个孩子都不喜欢听“教育”这个词一样,所以如果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以教育者、长辈的身份或口吻进行创作,那么可以想见,孩子们该有多么排斥这样的阅读。朋友的身份,也不仅仅是同龄的朋友,而是大朋友更为准确。
  同龄的朋友,会和他一起去踢足球、玩藏猫猫,这个工作不需要作者去做,作者只需要创作出他的同龄伙伴的角色就足够。作者在哪里?作者隐藏在书的字里行间中,她没有出现,但其实处处有她的身影—是线索,是导引,更是火种。
  我们的孩子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同龄的小伙伴,他们更期盼这种大朋友的引导。蒙台梭利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总是不会擦鼻涕,这时候老师走过去,告诉孩子你要把手绢这样叠起,这样去擦才最好。于是,孩子深深爱上了这个大朋友。”当然,大朋友不可以蛮横无理,不可以生搬硬套,不可以只讲道理;大朋友要和他是一伙的,但是却懂得多一些,能给出一些智慧的建议。所以,每一部《胡小闹日记》中,我都充当了这种大朋友的角色。
  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真正为孩子带去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面对难题,我应该这样做;面对选择,我应该这样抉择;面对矛盾,我应当这样去化解……这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小读者慢慢自我感悟、总结到的。每一本《胡小闹日记》其实都代表着一种方法、一种成长、一种智慧……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启迪着孩子的心智,这其实远比任何其他学习都更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你会以哪些方式去增进自己对孩子们的理解?
  “换位思考”是个非常好的方法。在家中我也是位母亲,和孩子发生观念冲突的时候怎么办?我会站在她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想着想着,也就豁然开朗了。
  同样的,在校园里和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我永远会耐心地听他们讲完自己的心里话,听听他们的想法,这才能真正增进对孩子们的理解,而不是成人的主观臆断。
  很多成人特别喜欢打断孩子的说话,把“我以为怎样”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强加的结果是什么?不是孩子叛逆,就是家长自己闹心。所以,对于孩子,不要强加,倾听和理解是最重要的。
  近期有什么写作计划吗?
  近期正在创作《胡小闹日记》彩图爆笑版的最新一辑。这是一套给小学低中年级看的书,比如《掉牙这件小事儿》《铁哥们哪里逃》《我的屁股开了花》等,以一种孩子的目光去看待“成长的大事件”,比如掉牙,比如友谊,比如严厉的妈妈……这部作品倾注了我很多的快乐,也倾注了我很多的爱与心血,相信小读者们一定会喜欢!
其他文献
不怕路長,只怕志短
期刊
《海猎记》  作者:派崔克·奈斯  绘者:蔡若雯  译者:李斯毅  出版方:联经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可以多重解读和多元诠释,特别是创作于一百六十多年前,又被公认为是海洋文学经典的《白鲸记》(Moby Dick)。这部厚达六百多页,四十多万字的文学巨著,书中所描写的内容,表面看来也许只是捕鲸冒险故事,但它同时也是鲸类生态记述之滥觞,更是彰显海洋精神鼓舞人类向海洋发展的经典作品。其内涵宽广深邃,寓意深
期刊
苏善开始儿童文学创作的契机,是希望孩子读遍各种故事,却苦于市面上没有足够丰富的品类—“书市上多是外国的翻译作品,中文童书则有不少古典改写读物和校园故事”。她希望孩子的阅读面向能够广泛一些,“期待孩子抬眼,凝视当代及周遭的环境与变化,从中探问与思考”,于是便萌生了自己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念头。  自2003年起,苏善开始参加文学奖比赛,并屡见成绩。有所成果之后,她的创作意志越发坚定,于2006年进入儿
期刊
如果要说现在最炙手可热的营销手段,必定非“直播”莫属。从网红主播口若悬河的推荐和洗脑般的吆喝“买它!”,到企业老板走出幕后、走到镜头前亲自向广大网民推销产品,现在的确是“万物皆可直播”的时代。  出版企业也不例外。早在四五年前,就已有出版社試水直播这一图书营销和品牌宣传新模式,而今年的疫情在对出版业形成巨大冲击的同时,在另一方面也倒逼着更多出版业者开放思路,纷纷加入直播大军。  与日常生活用品相比
期刊
《水里的灵魂就要出来》  设计:吳佳璘  出版方:时报出版  这本书的美是一种氛围,在整体略暗的色调上有着氤氲弥漫,下方式蓝晒效果般的水草丛生,随着烟雾上升遇见烫金的水滴,搭配书名“水里的灵魂就要出来”,更增添神秘的氛围。在进入正文之前有两页折页,牛皮纸象征树皮与树心,让读者一边“伐木”一边打开一首名为《伐木者之心》的诗,这种体验是专属实体书的惊喜。  OKAPI阅读生活志是2010年由博客来创立
期刊
在各个出版社的直播带货潮兴起之时,作为大陆少儿出版的龙头之一的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下文简称:中少总社)也陆续试水当当、京东、博库、天猫等各大平台进行带货直播。读者在哪,阅读服务就要跟到哪,为了让自己的图书即使在疫情期间也能直达读者,中少总社策划开展了“抗疫假期,我们陪你”主题直播活动,自2020年2月17日开始首播。  虽然从计划到开播仅仅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但我们的直播团队还是做了精心的策
期刊
上海译文社早在2016年前后就开始探索直播领域了。当时社里举办了很多优秀作品的线下分享会,但活动主要都集中在北上广这类大城市,很多读者和粉丝都无法到现场参加。于是我们就开始尝试以类似直播的方式,将一些新书的发布会或分享会,通过直播平台发布。读者如果关注了译文社的公众号或微博,就会知道相关直播活动的信息。不过当时的直播和大家现在理解的直播不太一样。现在的直播是以带货类型为主,而我们那时候的直播主要是
期刊
我们观察到,这几年影视化的现象带动了各行各业,直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出版也不该自外于此。因此从去年开始,我们尝试让作者做直播,但都是比较短的讲说,也没有形成一定的播出规律。  今年一月底开始,由于疫情蔓延,大家都不敢出门,台北书展被迫取消,书店也都乏人问津,业绩更是一落千丈。尤其在二三月,所有话题的焦点都集中在疫情上,我深感必须开始突围,因此从三月开始在宝瓶的脸书(Facebook)粉丝页上做“瓶
期刊
商周在2017年于《自慢10~18项修炼》开始尝试以直播的方式在商周出版粉专上跟读者介绍新书内容,但并不会对每一本新书都采用直播方式进行宣传,主要还是以作者意愿为主。直播内容除新书推介外,还包括规划活动预告或深度的聊书议题等。我们的直播也不限定单一作者,而是会因应不同规划,邀请嘉宾朋友一起和粉丝互动。因此从整体上讲,都会因应书籍属性与作者的风格而采取不同的直播规划。  我们在疫情之前就常有规划直播
期刊
《草仍然绿,水仍在流》  作者:托马斯·金  译者:姚媛  出版方: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2006年,我在温哥华访学,听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有一座人类学博物馆。我记得第一次走进那座博物馆的下午,灿烂的阳光从巨幅玻璃墙倾泻进来,让图腾柱上的夸张造型、器物上的变形图案以及反复出现的意象和色彩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感觉走进了“另一个世界”。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北美原住民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