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赏丰子恺的散文,应该抓住他作为一个著名漫画家和散文家的身份,借用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之评述,从其漫画特色切入来欣赏其散文。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与绘画几乎历来就密不可分,以种种方式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丰子恺先生自己的艺术追求。作为一位画家,他“有非凡的能力把瞬间的感受抓住,经过提炼深化,把它永远保留在画幅上”(叶圣陶《子恺的画·代序》)。具体地说,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单幅形式出现,笔调简洁而流畅,不论是生活场景、人情世态,还是自然风貌、诗词意境,都能信手拈来,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在艺术手法上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达到讽刺或歌颂的效果。作为一位散文家,他又借鉴自己丰富的绘画经验,特别注重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瞬间的把握,以富有典型意义的画面来表达丰厚的思想内容。同时,他在更高的程度上追求绘画与散文的结合:“我作漫画,感觉同写随笔一样。不过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漫画创作二十年》)他认为一篇好的散文应当“兼有绘画的效果与文学的效果”(《绘画与文学》)。《云霓》正是这一追求的范例。
丰子恺的散文和漫画相通,首先表现为其散文善于用精练的短句来突出画面感。且看《云霓》第二段:“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一系列的短句,从久不落雨、骄阳暴晒、河塘干涸、野草枯黄等自然现象表现干旱的情形,犹如一幅幅画面一般,给读者呈现了炎热干旱的景象。这样的短句,在文中比比皆是,构成了大旱图和望云图这两组画面。
其次,其散文善于抓住人物的动作提炼瞬间感受来突显画面感。如“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中的“爬”,“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中的“弯”,“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中的“少”“淡”“散”“隐伏”。一个瞬间、一个姿势、一个场景都蕴涵着漫画隽永的趣味与情致。更为突出的是,作者不仅善于抓住动词,而且善于使用反复的手法来强化这种瞬间感,例如写用水:“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作者用了三个“留”强化了使用水时的“省省用”。又如当云霓出现的时候:“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八个“忽”、三个“起来”充分写出了这几朵云霓近乎捉弄人的变化无常,也传神地刻画出求雨若渴的人们随云霓而起伏波动的心理状态。
再次,其散文善于用漫画式的幽默语言,来增强艺术表现力。如其漫画那样,将沧桑演为轻松的胸怀和才气,在丰子恺的随笔里这种幽默感俯拾皆是。如遭受连续多日的大旱,小河断流、池塘干涸、草木枯死、土地干硬,但作者却选用了“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的幽默而形象化的说法。又如写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铜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突显炎热的程度。又如“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对于年老者的描写,同样充满了漫画的气息,让人不禁想起《西游记》中那个对悟空说“使不得,使不得”的土地公公。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和漫画相通,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更表现在作品思想内容上。严酷的社会现实不允许他一味沉醉在聊以自慰的儿童世界里。作为文学研究会成员的丰子恺,同样积极主张文学反映现实。按照丰子恺自己的说法:早在二十年代,明知道这社会的残酷、悲惨、丑恶,可是不愿描绘,竞在儿童的世界里神游。但是,“后来我的笔终于描写了。我想,佛菩萨的说法,有‘显正’和‘斥妄’两途。西谚曰:‘漫画以笑语叱咤人间’,我为何专写光明的美景,而不写黑暗方面的丑态呢?于是我就当面细看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而为它们写照”(丰子恺《我的漫画》)。
于是在他的漫画和散文作品中更多地显示出他的关心与关怀:关心孩子,关心学生,关怀疾苦的社会和辛苦的世人。例如写于1934年的《肉腿》,写大旱时节,运河上集结了男女老幼。他们拼命地戽水抗旱,极其艰辛。作者将踏水车的农民的肉腿和舞场、银幕上舞女的肉腿作对照,寄慨叹于“近来农人踏水每天到夜半方休。舞场上,银幕上的肉腿忙着活动的时候,正是运河上肉腿忙着活动的时候”的现象。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反映自己的爱憎感情。朱自清在《(子恺漫画)代序》所言“带核儿的小诗”“带着人生的鞭痕”正是照此点说的。
丰子恺喜欢给漫画起个点睛的题目,在《云霓》的结尾,作者也忍不住点出自己的慈悲之心:“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
这段话,既交代了书画文名字的缘由,又饱含了作者的用意。这里的“云霓”显然已经超越了自然界“云霓”的原初含义,而被关怀民生的艺术家赋予了社会时代风云的特殊内涵,所以作者特意给这里的“云霓”加上了引号,使之成为作者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价值定位和目标期许。尽管他自己也并不确定,但意义和影响终归是有的。“云霓”这个题目很容易让人想起“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孟子·梁惠王下》),作者以“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的时代来喻指中国严峻的社会环境,始终紧紧围绕“云霓”这一主题中心,表现对社会现状和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担忧。
尽管作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描绘的“云霓”并不能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仅仅这几朵“云霓”还是太小、太少,不能带来沛然大雨,恐怕也只能空空地给人玩赏一下,然后任其消沉到地平线底下去,但作者坚定地认为,这几朵小云霓肯定可以给“大旱时代”的人们带来希望、安慰和勉励。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与绘画几乎历来就密不可分,以种种方式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丰子恺先生自己的艺术追求。作为一位画家,他“有非凡的能力把瞬间的感受抓住,经过提炼深化,把它永远保留在画幅上”(叶圣陶《子恺的画·代序》)。具体地说,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单幅形式出现,笔调简洁而流畅,不论是生活场景、人情世态,还是自然风貌、诗词意境,都能信手拈来,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在艺术手法上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达到讽刺或歌颂的效果。作为一位散文家,他又借鉴自己丰富的绘画经验,特别注重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瞬间的把握,以富有典型意义的画面来表达丰厚的思想内容。同时,他在更高的程度上追求绘画与散文的结合:“我作漫画,感觉同写随笔一样。不过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漫画创作二十年》)他认为一篇好的散文应当“兼有绘画的效果与文学的效果”(《绘画与文学》)。《云霓》正是这一追求的范例。
丰子恺的散文和漫画相通,首先表现为其散文善于用精练的短句来突出画面感。且看《云霓》第二段:“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一系列的短句,从久不落雨、骄阳暴晒、河塘干涸、野草枯黄等自然现象表现干旱的情形,犹如一幅幅画面一般,给读者呈现了炎热干旱的景象。这样的短句,在文中比比皆是,构成了大旱图和望云图这两组画面。
其次,其散文善于抓住人物的动作提炼瞬间感受来突显画面感。如“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中的“爬”,“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中的“弯”,“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中的“少”“淡”“散”“隐伏”。一个瞬间、一个姿势、一个场景都蕴涵着漫画隽永的趣味与情致。更为突出的是,作者不仅善于抓住动词,而且善于使用反复的手法来强化这种瞬间感,例如写用水:“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作者用了三个“留”强化了使用水时的“省省用”。又如当云霓出现的时候:“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八个“忽”、三个“起来”充分写出了这几朵云霓近乎捉弄人的变化无常,也传神地刻画出求雨若渴的人们随云霓而起伏波动的心理状态。
再次,其散文善于用漫画式的幽默语言,来增强艺术表现力。如其漫画那样,将沧桑演为轻松的胸怀和才气,在丰子恺的随笔里这种幽默感俯拾皆是。如遭受连续多日的大旱,小河断流、池塘干涸、草木枯死、土地干硬,但作者却选用了“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的幽默而形象化的说法。又如写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铜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突显炎热的程度。又如“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对于年老者的描写,同样充满了漫画的气息,让人不禁想起《西游记》中那个对悟空说“使不得,使不得”的土地公公。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和漫画相通,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更表现在作品思想内容上。严酷的社会现实不允许他一味沉醉在聊以自慰的儿童世界里。作为文学研究会成员的丰子恺,同样积极主张文学反映现实。按照丰子恺自己的说法:早在二十年代,明知道这社会的残酷、悲惨、丑恶,可是不愿描绘,竞在儿童的世界里神游。但是,“后来我的笔终于描写了。我想,佛菩萨的说法,有‘显正’和‘斥妄’两途。西谚曰:‘漫画以笑语叱咤人间’,我为何专写光明的美景,而不写黑暗方面的丑态呢?于是我就当面细看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而为它们写照”(丰子恺《我的漫画》)。
于是在他的漫画和散文作品中更多地显示出他的关心与关怀:关心孩子,关心学生,关怀疾苦的社会和辛苦的世人。例如写于1934年的《肉腿》,写大旱时节,运河上集结了男女老幼。他们拼命地戽水抗旱,极其艰辛。作者将踏水车的农民的肉腿和舞场、银幕上舞女的肉腿作对照,寄慨叹于“近来农人踏水每天到夜半方休。舞场上,银幕上的肉腿忙着活动的时候,正是运河上肉腿忙着活动的时候”的现象。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反映自己的爱憎感情。朱自清在《(子恺漫画)代序》所言“带核儿的小诗”“带着人生的鞭痕”正是照此点说的。
丰子恺喜欢给漫画起个点睛的题目,在《云霓》的结尾,作者也忍不住点出自己的慈悲之心:“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
这段话,既交代了书画文名字的缘由,又饱含了作者的用意。这里的“云霓”显然已经超越了自然界“云霓”的原初含义,而被关怀民生的艺术家赋予了社会时代风云的特殊内涵,所以作者特意给这里的“云霓”加上了引号,使之成为作者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价值定位和目标期许。尽管他自己也并不确定,但意义和影响终归是有的。“云霓”这个题目很容易让人想起“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孟子·梁惠王下》),作者以“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的时代来喻指中国严峻的社会环境,始终紧紧围绕“云霓”这一主题中心,表现对社会现状和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担忧。
尽管作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描绘的“云霓”并不能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仅仅这几朵“云霓”还是太小、太少,不能带来沛然大雨,恐怕也只能空空地给人玩赏一下,然后任其消沉到地平线底下去,但作者坚定地认为,这几朵小云霓肯定可以给“大旱时代”的人们带来希望、安慰和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