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抓住“牛鼻子”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说】
  表达方式,由“表达”和“方式”合成。表达是动词,意思是“表示思想和情感”。方式是名词,意思是“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所谓“表达方式”,是人类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及感情色彩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生活中,“表达”的范围很广。如绘画、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就不同,体育更是与众不同,它用身体的运动直接表达锻炼和竞赛的文化含义。
  我们这里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指文章的寫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的语言形式特点。主要有5种——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解惑】
  请看2016年安徽省中考语文阅读考查中的四道试题:
  [一]《那个春天,很暖》章月珍
  5.“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8.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铁凝
  11.本文②③段,列举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这一中心论点。(5分)
  1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6分)
  这四道题,都直接关联表达方式。如能抓住问题的“牛鼻子”——“表达方式”这一突破口,解题思路就立刻明确了。
  选文一是记叙文。记叙文就要“叙事”“写人”,关注它如何叙(叙述)事、怎么写(描写)人,是读懂这种文章的必由之路。
  第5题考查对全文内容、所述事件的整体感知。考查内容着眼点很多,本题是从在具体的事件发展过程中“女儿对奶奶的态度变化”切入的。阅读中多注意“如何叙述事件”就便于解题了。
  第8题考查核心人物在文中的不同角色定位(既是儿媳又是母亲),请考生分开做答,略增难度。阅读时考生能围绕文学类文章必然要将“塑造形象、刻画人物作为重心”,多注意文中的描写、刻画,就可以事半功倍。
  选文二是议论文。这种文体需对观点进行充分的论述,要摆事实讲道理。一般而言,文中所用的表达方式都指向“论证观点”这一中心。
  第11题考查对内容的把握,也是对文中“论据选用”与“论点展示”间关联的考查;第13题立足全局,考查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阅读中,考生必须时刻抠住“议论”这一最核心的表达方式。
  因而,我认为:考生多关注表达方式,解题会更顺畅!
  当然,不同的文章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也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中考现代文阅读里对表达方式考查的重点,是对各种表达方式的辨识、理解,分析其不同作用和效果。
  主要题型:1、判断识别相关语句(段落)属何种表达方式;2、根据语境要求和表达方式要求,补写出恰当内容;3、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效果。
  解题方法:弄清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运用效果才是破题关键。
  【真题】
  孩子与鸟儿
  文/张秀亚
  一天下午,孩子们都出去捉蜻蜓,室中寂寞如雏鸟飞尽的空巢。邻家的炊烟,袅袅地拂过花梢,玻璃走廊外徐徐飞来了暮色,温柔、无声,如一只美丽的灰鸽。
  迎接暮色,我漫步走到后院。花期才过,美人蕉的残瓣,铺了一地绚烂落霞,把晶莹圆润的籽粒,留在枝头。完成了孕育、覆护作用,花朵便萎落于土——一个伟大的意念——“爱”,却自古至今,始终充塞宇宙,一切有生之物,莫不是它的仿本。炽烈的生命火炬,赖着神圣的爱,得以代代继续,燃烧不熄。
  正在沉思间,突然一个毛茸茸的小团,轻吻着我赤裸的足踝,我不自觉地打了个寒噤。一低头,我发现那闪亮畏怯、如云边孤星的小眼睛,正向我这庞然大物的人类侧目而视。
  我俯身捧它在手,原来是一只才学飞的小麻雀呢。本是羽毛丰盈的头部、翅、尾都被烧得焦黑、短茁、凌乱。许是自谁家烟囱逃出而劫后余生的吧。它伸着尖尖的小喙向我啁啾着,残羽下,波动着一股生命的颤栗。
  我才将这小生命捧进屋子,两个孩子正巧自田埂间呼啸着回来了。见了鸟儿,又是一阵“泰山”似的欢呼。山山更忙着为它腾肥皂箱,在他的指挥下,才学步的兰兰,也乘我不备,蹒跚着自床垫下抽了一把稻草,凌乱地放在箱底,瞬息间鸟儿的新居落成。
  “看鸟儿啊!”两个孩子如热带卖果女郎,轮流着把鸟儿连箱子举在头顶,兴高采烈地呼喊着。于是,同巷中的小玩伴们都闻声而来了,赤膊、跣足、髦发、泥脸……形形色色的都有。此刻,这寂寂的宅院,喧哗如一只开动的闹钟。
  一个小光头向小鸟献上蜻蜓,一个双辫女贡上了蚯蚓,小家伙们箪食壶浆,络绎于途,但小鸟儿抬抬玲珑的小头,眨眨晶亮的小眼睛,瞧瞧这些“非我族类”的小面孔,它紧紧地闭起微黄的尖喙——“不食周粟”。热心的孩子们变得失望了,不再去采粮购秣,只静静地环着鸟儿围坐成一个圆圈。
  突然,屋外传来清脆动听的声音,比竹竿相击声还要俐落、悦耳。我一抬头,一个多么奇丽的伟观啊,对面人家屋檐落满了小小的麻雀,在暮光中,如朵朵颤动的火焰。它们翘尾、颔首、展翅,似怀着无限的同情,遥遥凝望着这陷入不幸的同类。它们在踌躇、疑惧,都不敢飞下来。由那断续的啁啾,我觉察它们,似乎饱尝了“相望不相亲”的痛苦。
  我遂吩咐孩子们都埋伏在帘帷后面,我也远远地站在屋子的一角。
  不多时,“特冷”一声,一只较大的麻雀,竟飞进了玻璃走廊,低头亲昵地向小麻雀致慰:“吱喳,吱喳,吱喳……”小麻雀也在哀哀诉告:“吱吱吱,喳喳喳……”孩子们自帘帷后移动了一下,那个来访者拍翅惊飞了,只留下那个可怜的小囚徒,望着足边那根红绳和片片落羽发怔。   “把鸟儿放在院子里,叫它和同伴们谈谈心好不?”怀了无限的悲悯,我商得山山、兰兰的同意,把盛鸟的木箱,放在长青苔的花阴下。
  立即,有两只大麻雀,像影子般倏忽,自对面屋檐,移到了距小麻雀较近的篱墙。
  我带着孩子们,隐身在走廊的玻璃门里,悄悄观望。只见一只大麻雀,果然勇敢地自篱墙上跳了下来,口里衔着一条小小白虫,两只细细小腿,像雨线般在地上轻盈跳动。及至四顾无人,唰的一声,飞跃到小麻雀跟前。它的头向这边歪一歪,小麻雀的头向那边斜一斜,正好一下两喙相接,那條白虫,遂落进那张饥饿的小嘴巴里。翅子一展,大麻雀划了一道斜线,飞上短篱,活跃的姿态,描绘出它满腔喜悦,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饕餮吞食的小囚徒。这时另一只又飞了下来,以同样的姿态,双倍的温柔,把另一只青虫,送进那落难的小鸟口里。我至此才辨别出,它俩与小麻雀,较其他的麻雀,有更亲密的关系。
  屏息站在我身后的孩子们,也似乎为眼前的这现象感动了。半晌,山山眨动着亮亮的眼睛,若有所悟,匆忙地不及穿木屐,赤足跳下走廊,走入花阴,把系在小麻雀左足的红绳解松。小麻雀吱了一声,带着快乐、喜悦,一道箭矢般,直飞上两只大麻雀栖息的篱边。随即三个相偕,穿过林梢,飞入白云堆里,白云渐渐掩住它们的鸣声羽影,瞬间,杳无所见,只透出一片灰蓝的天空。
  山山满脸喜悦,重新跳上了走廊。
  问他:“你为什么把小麻雀放走,你不是喜欢它吗?”
  “叫它去找它的爸爸、妈妈。”山山怪神气地双手插腰,好像做了件生平得意的事。
  “爸爸、妈妈。”才学语的兰兰,也模仿着她的哥哥在喃喃着,摇着胖胖的小身躯,扑到我的怀里,短短的肥臂,勾住我的脖颈。我觉得此刻我的眸子噙满了泪水,她不正是那只雏鸟的小影,对我充满了爱慕、眷恋、依恃?我不禁想起娜达利的话:“是怎样的冒昧,怎样的大胆,把活泼的小生命带到世间,却不能给予他们含有幸福本质的东西!”
  暮色渐浓,夜色将临,我凝望着三只鸟儿适才掠过的天空,在它们飞去的方向,什么时候展开了一片银云,婉柔美丽,如爱神的羽翼在自由的高空中飞翔。充满了爱的三只鸟儿,该是幸福愉悦的。唯其懂得“爱”,才获得了幸福本质。
  1.“箪食壶浆”这个成语的本义是什么?文中说“小家伙们箪食壶浆,络绎于途”,作者用这个词语重在表现孩子们看到小鸟时怎样的情态?
  2.文章的题目是“孩子与鸟儿”,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却充满感情地描写了美人蕉,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看到两只大麻雀喂食的情景,山山眨着亮亮的眼睛,若有所悟,连忙放飞了小麻雀。你认为山山悟到了什么?
  4.细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有关“孩子与鸟儿”的故事,不超过50字。
  5.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请具体谈一谈下面两处环境描写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开头:“邻家的炊烟,袅袅地拂过花梢,玻璃走廊外徐徐飞来了暮色,温柔、无声,如一只美丽的灰鸽。”
  结尾:“在它们飞去的方向,什么时候展开了一片银云,婉柔美丽,如爱神的羽翼在高空中自由飞翔。”
  【详解】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一个有关“孩子与鸟儿”的故事。在叙事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多种描写方式,其中景物描写在文中富有特色。景物描写既可以渲染气氛,还利用人物情感的烘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1题,考查对成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第一问考查的是对成语本义的理解,第二问考查的是结合语境理解成语的含义。“箪食壶浆”的本义是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或酒浆(形容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酒浆来欢迎他们拥护的军队)。作者用这个词重在描写、刻画孩子们欢迎小鸟时兴奋、欣喜和热闹的情态。
  第2题,考查文章中景物描写与表现主题的关系。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充满感情的描写美人蕉,是借美人蕉花朵萎落,将籽粒留在枝头,来体现生命依赖神圣的爱代代相传的中心意思。
  第3题,考查在描写的基础上,对文中人物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的分析,答时要围绕“小鸟需要它的家人养护,应放飞小鸟,让它与家人团聚”来回答。
  第4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只要能简要概括出文章的大体内容即可。能整体把握,还要会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概括”。例:“我”捡回小鸟,孩子喂养小鸟,目睹大鸟冒险给小鸟喂食,被感动而放飞小鸟。
  第5题,考查对文章景物描写所起作用的分析。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以袅袅炊烟和温柔暮色渲染出祥和柔美的气氛,为下文的叙事抒情作铺垫。结尾的景物描写,以柔婉美丽的银云烘托了作者看到鸟儿相偕飞去,与孩子紧紧相依的喜悦幸福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亲情的赞美和祝福。
  中考语文阅读:抓住“牛鼻子”
  \&\&
  \& 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
  \&\&
  \& 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五岁时
  七岁时
  九岁时
  十一岁时
  中考早班车
  【七年级】
  故乡的早春
  文/刘向东
  ①太阳正旺,眼睁睁地看着房檐上的片片残雪润湿了整个屋檐,清亮亮的雪水顺着瓦槽珍珠似的从瓦檐上“滴答、滴答”往下落。山鹰不再是立在光秃秃的白杨树杈上,而是舒展着翅膀在空中盘旋,搜寻着在田埂边探头探脑的田鼠和在草垛上窜来窜去的松鼠。山雀和白头翁似乎忘记了屋檐下的主人,竟然叽叽喳喳地落在藤条簸箕里啄起了春播用的种子。“唔嘘”,一声吆喝,鸟儿们又纷纷飞到门前那残雪斑驳的麦地里。小姑家的大花狗晃荡着尾巴慢悠悠地从屋里出来,看见二叔赶着两头牛已走远,便撒腿奔去……
  ②坡上,被雪滋润了一冬的草这时最鲜嫩,成了黄牛和山羊的美食。忽然,两只长着大弯角的公羊“咔嚓咔嚓”地厮撞起来。大花狗见势想冲过去,二叔拍了花狗一巴掌,花狗瞅了二叔一眼又乖乖地蹲了下去。   ③坡下一隅,老槐树下有几户人家,最东头的是我姑奶奶家。房子还是20年前的样子。我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已是人去屋空。房顶上的雪都化了,瓦缝里的“不老草”像出浴的少女,腼腆地接受着春风和阳光的轻抚。门前是大晒场,堆着麦秸垛、玉米秆垛和柴火垛。垛上有几片残雪。垛下湿漉漉的地上,零星地长着细小的苗,我认识的有麦苗、玉米苗和豆苗。几只烂而不死的红薯,也挣扎着用仅存的汁液,催生出粉嫩嫩的薯秧,贴着泥土恣肆地往前伸去。
  ④这些薯秧勾起了我儿时的一段记忆。
  ⑤有一回,我想吃烤红薯却不敢下地窖拿。正无奈时,忽然想起有天见奶奶拎着一篮红薯走进了房后的草庵。我猜想那里肯定藏有红薯,于是就悄悄钻进草庵翻了起来。果然,被麦秸和茅草盖着的地坑里整整齐齐地堆放着又大又红的红薯。奇怪的是,它们身上都长出许多红扑扑的细芽。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了几个,剥去嫩芽后就焐入大灶内的热灰里……
  ⑥奶奶鼻子灵,一闻到香味就跑过来问我哪弄的红薯,我说从草庵里拿的。奶奶一听赶紧拿起火钳取出灶内的红薯,并神色严肃地说:“这是育苗的红薯,不能吃,长出的芽就是开春下种的红薯苗。”从此,我知道了播种红薯要用薯苗,不是直接把红薯埋在地里。
  ⑦姑奶奶的房子倚山朝阳。不到晌午,太阳就把门前的空地晒干了,场上残留的鞭炮红纸屑飞了起来,那是春风给它们插上了翅膀。叔叔伯伯们束在腰间的粗布带不见了,披着的黑袄干脆敞开着。他们有的端着烟袋,有的嘴里嚼着什么,三三两两地蹲在一块,合计着开春后的营生。婶婶奶奶们坐在山墙的朝阳处,有纳鞋底的,有搓麻绳的。听说化雪时有种湿气,搓的绳结实。孩子们仍沉浸在过年的欢乐里,那小袄的前襟和袖口散发着油馍的香气。有的吃着脆香脆香的麻糖,有的冷不防在你身后点一只鞭炮吓你一跳再哈哈大笑,笑得让你不忍心去骂他赶他。这时,最显眼的,还是老槐树下那些说笑着的表姐小姨小姑,那花花绿绿的新衣裳依然干干净净,有棱有角,和年初一才穿上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每个人的脸颊被初春的太阳抚摸得胭红胭红。
  ⑧啊!故乡的早春,到处是生命的对话,到处是希望在闪光……
  (选自2006年4月5日《新民晚报》,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前三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第⑤段和第⑥段主要回忆幼时什么事情?
  4.第⑦段写自己所见故乡早春景色,与前几段略有不同。请分析不同之处。
  5.结尾段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八年级】
  旅鼠的自杀之旅
  旅鼠是北极草原上的老大,它们的生育速度实在太快了,一胎最多可以生20只,20天就可以成熟。一对鼠男女如果从春天开始致力于生育大计,到秋天就会制造出几十万个后代。每隔三到四年,旅鼠的数量就会大到把草原上可食之物全部吃光的程度。这时,它们得考虑子孙后代的事了,如何消除过剩的数量呢?死亡!主动的死亡是最好的方式。
  这时,旅鼠摇身一变,颜色从原来的灰黑色忽然变成鲜艳的橘红色,暴露出自己的所在,引来天敌为自己举行腹葬。但是狐狸们、猫头鹰们怎么努力也吃不光所有的旅鼠。
  于是旅鼠们集合起来,几十万只、几百万只成群结队地开始了一生中最悲壮的旅行。它们铺天盖地地向大海拥去,前面的旅鼠逢水架桥,以肉体填平小河、池塘,后面的旅鼠踏过同类的尸体继续前进。大军所到之处,植物统统被吃得精光,草地变成荒原。它们的死亡队伍来到海边之后,几百万只旅鼠抱在一起,像座小山似的在水里翻滚……
  旅鼠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这种死亡之旅。美国的皮特克用营养恢复学说来解释旅鼠的自杀:当鼠类数量达到高峰时,植被因遭到过度啃食而被破坏,食物不足,隐蔽条件恶化,于是,它们只好除了留下少数以繁衍后代之外,统统去死。等到植被恢复时,它们的数量再节节攀升。
  1.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对鼠男女如果从春天开始致力于生育大计,到秋天就会制造出几十万个后代。
  制造:
  (2)暴露出自己的所在,引来天敌为自己举行腹葬。
  腹葬:
  2.从本文介绍看,旅鼠具有哪些特点?
  3.旅鼠主动死亡的方式可分为哪两种?
  4.从旅鼠主动死亡行为中,我们能否获得—些有价值的启示呢?请谈谈你的思考。
  ·分级专项配套练习·
  中考早班车
  【 九年级 】
  身份不等于文化
  文/熊丙奇
  关于刘翔是否有文化的话题,曾让诸多人浪费了很多口水。起因是一个“文化人”以大多读书不好的人才去搞体育,搞了体育又没有多少时间读书为基本理由,推论出刘翔没有文化。
  我以为这个“文化人”所表现出的,恰恰是“没有文化”。因为一个人有无文化的“证据”,不光是这个人的身份高低、学历高低、读书多寡,而首先是他的为人处世,是否具有平等意识、同情心、爱心。简单地说,是不是好好地做人。以读书多寡来区分人等,或推崇或贬低一个人,其价值观念中,就没有平等的人文思想,就是自身没有文化。
  身份不是有文化的证据,高官、大款、大腕、教授、专家,不一定就有文化,为官不廉、为富不仁、为师不尊,谈何文化?学历不是有文化的证据,谁能说不认贫穷父母,忘记自己姓甚名谁的博士,比斗大的字不识一筐,却孝敬父辈、吃苦耐劳的文盲有文化?记得一位清华教授告訴我,在他看来,清华园中,不少工人比教授有文化。工人上门修理水电,大热天不喝一口水,不多收一分钱,干得满头大汗,从不说声累,出门把维修现场弄得干干净净,还说下次坏了随叫随到。而有的教授虽西装革履,却在校园内随地吐痰,推走自己的自行车时任其他自行车“哗啦啦”倒下,乘校车争先恐后挤占位置,上课在学生面前牢骚满腹,申请课题时夸大其词争名夺利。   看一个人有无文化,要看他的具体行为。我们不能以刘翔是世界冠军,打破世界纪录,就判断他有文化。虽然在竞技体育中做到出类拔萃,需要坚韧的毅力、良好的心态、科学的锻炼,但这些与文化无关;我们也不能以刘翔在体育世界冠军之外,还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博连读学生就判断他有文化无疑,知识多寡并不代表文化高低,今日没有良心、为人冷漠、唯利是图的读书人不是个例;我们更不能以刘翔是搞体育的,因训练而较少学习“文化知识”,就说他没有文化,有知识和有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概念。现实之中,据有关信息显示,刘翔十分孝敬父母,也与师傅关系甚好,还把奖金捐出来给特奥运动会以及设立奖学金——这些行动,正是他“有文化”的表现。
  长期以来,我们的价值观念,是鼓励一个人去追求学历、追求身份,并由此获取社会地位,获得生活享受,获得出人头地的感觉,这是一种不注重“文化”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扭曲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而真正注重“文化”,是将目光对准每个人——在教育中,要从小进行做人的教育,教会每个公民懂得平等与关爱,而不是像现在,在学生进学校的第一堂课上,就用“努力争第一”的口号把同学树立为竞争对手,让同学们展开为期十二年在升学道路上你死我活的竞争;在社会中,要引导每个人,抛弃特权意识,做一个平等的公民,以实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为骄傲,而不像现在,将奢侈享受作为资本进而显摆,将拥有特权作为骄傲进而炫耀,成名成家的标杆被树立为财富、特权、享受,而不是做了有益于社会的事。
  放弃用“身份”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有无文化,而注重一个人的实际行动,这是我们建设文化、发展文化中需要树立的新的价值观念。无论你读的书多少、学历如何、身份如何,懂得自尊、自立、自强,懂得同情与关爱,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反之,再高的身份、再高的学历、再多的知识,也无法积淀出文化,这样的人多了,可能更有害于文化的健康。
  (选自2007年6月《特别文摘》)
  1.文章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为什么?
  2.读第②段,说说作者认为“这个‘文化人’所表现出的,恰恰是‘没有文化’”的原因。
  3.第③段点面结合地举例意在证明什么?
  4.第⑤段文字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5.请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结论。
  6.几年前,台球运动员丁俊晖曾表示,并不认为人一定要有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只是一个知识,他说自己目前最重要的是打球,不打球后才去求学。此话一出,有论者撰文称:“丁俊晖谈文化:也真敢‘冒险’”“似小丁这般无知识者谈知识,无异于矮人观场,盲人摸象。”而这篇评论文章同样遭到批判:
  丁俊晖的成功,的确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嘲讽,也是对于那些只知读死书、死读书的人的一种嘲讽。他的成功,说明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就是这位估计读了几本书、拿了一个大学文凭的作者,竟然就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宣布没有读过几天书的人是无文化者,没读过几本书的人一谈文化就是冒险!这哪里像一个有文化的人说出的有文化的话?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另一解释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什么是文化?文化更多地代表了一种生存态度,一种文明水平。
  结合文本,链接上面材料,浅谈你对“丁俊晖谈文化:也真敢‘冒险’”的理解。
  中考早班车
  分级专项配套练习答案,请见微信公众号“少年博覽阅写联盟”,2月26日精准推送,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查看!截至2月23日,第1个认真回答并将答案直接回复至公众号的同学,可以得到郭老师的精心点评与指导;5名幸运读者将在所有发送答案的同学中产生,精美纪念品等你来拿!
其他文献
迪士尼动画是全世界好几代人共同的童年记忆。这个动画老字号不仅佳作甚多,还将他们的动画世界整个儿搬进现实,打造了充满梦幻感的迪士尼乐园。  ——《博物》  当米老鼠热情地挥舞着戴着白色手套的手;当灰姑娘穿上高贵华丽的水晶鞋,坐上金色的南瓜马车;当贝尔身着鹅黄色的绒裙与野兽翩翩起舞,金色的流光洒满大殿……我的眼中早已闪烁着异样的光芒。那是什么?是一个如同水晶般的梦想。  八年级结束的这个暑假,我竟有机
期刊
【考题回放】  请以“我毕竟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合肥市琥珀中学教育集团九年级段考作文题)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字数在600字左右;(4)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5)不得抄袭。  【破题指南】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包含三个关键词。  “我”——写作的主体。这就要求文章要以第一人称来写,要叙写“我”的亲
期刊
我是一名留守娃,因為生计,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虽然爷爷奶奶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心里总是有些失落,特别是听到同学们说“妈妈告诉我……爸爸对我说……”的时候,心里总是在想:爸爸、妈妈,你们会对我说什么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村里的农家书屋,当时第一印象就是:这里真是书的海洋!我随手拿起了一本《爱的教育》,不知不觉就被它吸引了。这是一本名叫安利柯的
期刊
“己之事,自完成;毋烦人,大事成。”  “依靠我们自己,不麻烦他国,能让中国在世界多一份话语权。”  林昊成(七年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要在压力下努力前行。如果我们总麻烦别人,岂不是让别人忙上加忙,堵上添堵,给别人“雪中送冰”?用别人的时间、精力来办自己的事,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古人说过:“己之事,自完成;毋烦人,大事成。”在一些西方国家,“不给别人添麻烦”这短短七个字,是人们最基本
期刊
【排查一】古诗文名句默写  先看2016年的试题:  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②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 ,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⑤晓镜但愁云鬓改, 。(李商隐《无题》)  ⑥ ,百废
期刊
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诺米姐姐笔下,精灵王杜伦·佩尔的复仇之路徐徐展开……亲爱的读者,如果你对诺米姐姐的故事有任何想法、感受或建议,都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少年博览阅写联盟”上留言给书虫小编。书虫小编将在文字之外,为你和作家搭起一座从奇幻通往现实的桥梁!  十二、迷失的杜伦  普卡诚恳的话语,终于让杜伦怀疑的眼神略显犹豫,可脑海中嘶哑却诱惑的声音,却仍不放弃诱导着他:“不要相信他们,是他们的偷了你最珍贵的
期刊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传统文化修炼升级养成计划”正式启动!  即日起,在每月规定时间内正确回答“奇葩弹幕问题”,不断刷分升级,就有可能获得“阅写状元”头衔,领取终极大奖哦!  所有答案请在本刊帶 标的文章中搜索。  每人每月只有一次答题机会。  请按照“问题编号+答案”的格式将你的回答一次性回复至微信公众号“少年博览阅写联盟”(图片题、音乐题可单独回复),记得留下学校、姓名和电话。  每题价值
期刊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你永远不知终点在何处。(此处若分层更显意蕴)在喧嚣的十字路口猛然忘记方向,形形色色的人汇成了路上的风景,一个个脚印是成长路上的证明。我走在路上,眺望远方,怀着信念,一路走来,一路思考。(“旅行”“方向”等词,说得很妙,段尾落实在“思考”上,很好)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显积淀,好)  乍暖还寒的午后,我走在路上,走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街口。环顾四周,行色匆匆的路人,在我
期刊
在与人相处方面,孔子认为,与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正所谓“过犹不及”。  国外一个著名的寓言也完美地解释了这个观点。这个寓言说的是一群豪猪浑身长满了尖利的刺,在一起取暖过冬的时候,身体距离远了,互相借不到热气;离得太近,身上的刺就会扎到彼此的身体。只有恰到好处的距离,才能既不伤害彼此,又能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正如《论语》中所说的那样:“朋友数,斯疏矣。”你总是跟朋友腻在一起,虽然表
期刊
本期主题: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丰富作文的内涵  主讲老师:小草老师  本期课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等  【课文分析】  当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倍受重视,诵经典、穿汉服、弹古筝、吟古诗,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班和教材层出不穷,旧时的私塾学校也受到追捧。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在少数,七年级上册(人教版)里有《论语·十二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