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小学5、6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阅读教学不但可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性情、培养优秀品德的作用。
在常年的教学中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 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1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1.2 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1.3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1.4 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①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②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2 阅读材料展示方式的多元化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语文学习心得、经验、体会和感悟。智能有多少种类,展示就有多少方式。
2.1 以简笔勾勒的绘画展示文本。《鸟的天堂》是一篇经典的美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丽的大榕树,教学时,随着学生的交流,我在黑板上尽情“泼洒”,霎时间,一棵美丽的参天大树应运而生,直惹得同学禁不住引歌赞叹:“好大一棵树,南国的榕树,它的叶子这么密,枝干这么直。”正是这形象的绘画,自然地架设起了学生与课本之间情感的桥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智能及内省智能。再比如比如《挑山工》一文,本课中挑山工所走的折尺形路线,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阅读障碍,如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呢?可以引导学生把书中的文字转化为图象。通过画折尺形路线,可以使学生很轻松地得出“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的结论。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使学生的空间智能得到发展。
2.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智能。在讲《嘱咐》一文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文本。在课始,我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出示了两道小组学习题:①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并理解意思;②看看课文围绕这些重点词句写了哪些事例。然后四人小组读文,合作解疑。在课中,我先指导学生分析当我欺负小伙伴时,“母亲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表示什么意思?怎 样朗读?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在完成这一步之后,我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两种眼睛(疲倦而闪着亮光,闪着泪花;严厉逼人)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学生分组讨论热烈,在汇报时答案各异。特别是母亲嘱咐“我”的话想像丰富,合情合理。如当我帮妈妈给菜苗浇水、除草、捉虫时,妈妈的眼睛闪着光芒。有一个小组长有了不同的答案:①孩子,你真乖。②孩子,长大了要多干活。③孩子,记住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④孩子,只有勤劳才会有收获。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智能,人际交柱智能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展示和发展。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在常年的教学中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 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1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1.2 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1.3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1.4 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①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②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2 阅读材料展示方式的多元化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语文学习心得、经验、体会和感悟。智能有多少种类,展示就有多少方式。
2.1 以简笔勾勒的绘画展示文本。《鸟的天堂》是一篇经典的美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丽的大榕树,教学时,随着学生的交流,我在黑板上尽情“泼洒”,霎时间,一棵美丽的参天大树应运而生,直惹得同学禁不住引歌赞叹:“好大一棵树,南国的榕树,它的叶子这么密,枝干这么直。”正是这形象的绘画,自然地架设起了学生与课本之间情感的桥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智能及内省智能。再比如比如《挑山工》一文,本课中挑山工所走的折尺形路线,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阅读障碍,如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呢?可以引导学生把书中的文字转化为图象。通过画折尺形路线,可以使学生很轻松地得出“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的结论。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使学生的空间智能得到发展。
2.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智能。在讲《嘱咐》一文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文本。在课始,我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出示了两道小组学习题:①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并理解意思;②看看课文围绕这些重点词句写了哪些事例。然后四人小组读文,合作解疑。在课中,我先指导学生分析当我欺负小伙伴时,“母亲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表示什么意思?怎 样朗读?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在完成这一步之后,我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两种眼睛(疲倦而闪着亮光,闪着泪花;严厉逼人)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学生分组讨论热烈,在汇报时答案各异。特别是母亲嘱咐“我”的话想像丰富,合情合理。如当我帮妈妈给菜苗浇水、除草、捉虫时,妈妈的眼睛闪着光芒。有一个小组长有了不同的答案:①孩子,你真乖。②孩子,长大了要多干活。③孩子,记住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④孩子,只有勤劳才会有收获。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智能,人际交柱智能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展示和发展。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