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曲斗敌小英雄的颂歌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精读课文《夜莺的歌声》,叙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巧妙地与敌人周旋,用“歌声”引诱敌人、传递情报,配合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小男孩机智勇敢,天真可爱,是抗敌小英雄的代表;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是一曲斗敌小英雄的颂歌。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感受小英雄的形象,提升精神,发展语言,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郾铺垫激疑。学生大多阅读过与敌斗争的小英雄的故事,这是课文阅读、人物感受的基础,可这样导入:古今中外,在与敌斗争中,无数勇士抛头颅,为战斗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生命,人们永远怀念他们。而一些小英雄,为了战斗的胜利,也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人们永远记着他们。请说说你所知道的小英雄,并用两三句话说说他们的故事。——引导列举,简述故事;知道这些小英雄的共同特点吗?——引导归纳,把握特点。接着揭示课题,由题激疑:《夜莺的歌声》写的也是一个小英雄的故事,他是怎样的小英雄,课文写他怎样的故事,故事与“夜莺的歌声”有怎样的联系呢?——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
  2?郾概括内容。本文篇幅较长,故事性又强,可借此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速读后,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试着用三五句话说说主要内容,注意引导把话说完整,把内容说连贯,并提示学生用不同方法概括内容。
  以段意为依据概括:夜莺的歌声吸引了敌人,敌人要男孩带路;小男孩巧妙地借歌声传递消息,游击队做好了战斗准备;到了密林中,孩子转眼消失,敌人全军覆没。第二天,歌声再次响起,小男孩迎接新的战斗。
  以歌声为线索概括:小男孩用歌声吸引敌人,敌人让其为他们带路;小男孩用歌声为游击队传递情报,游击队据此做好了准备;全歼敌人后,小男孩又在唱歌,开始了新的战斗。
  以地点为线索概括:河岸边,小男孩用歌声引来敌人,敌人要他带路;在路上,小男孩用歌声传递情报;密林处,游击队员做好了战斗准备;空地上,游击队全歼敌人;村子里,“小夜莺”迎接新的战斗。
  以人物为线索概括:敌人发现小男孩并要小男孩为他们带路;小男孩借助歌声传递消息,把敌人带到游击队的埋伏圈;游击队全歼敌人,小男孩开始了新的战斗。
  3?郾初知特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他们谈谈小男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说说自己的见解,初步感知小男孩的特点。
  二、自读深思,感受人物特点
  小男孩巧妙地利用自己年幼的优势,以“天真稚气”为掩护,让敌人服服帖帖地听从指挥,把情报顺顺当当地传递出去,而敌人丝毫没有觉察。对此,须引导细读深思,由男孩的外表透视其内心世界,由男孩的言行感受他的精神品质。
  可出示下列问题:①你从小男孩的哪些行动和语言感受到了他的勇敢机智,你怎样理解“勇敢”?又怎样理解“机智”?②“夜莺的歌声”在全文出现了几次?每次的含义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读读(读课文)、画画(画句子)、思思(想问题)、写写(写感受)。
  自读后,让学生与同桌交流阅读所得,感受潜藏于“人物言行”中的心灵语言和“夜莺歌声”的丰富内涵。
  三、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品质
  学生细读深思,小组互相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老师注意对理解的重点和难点,相机点拨。
  1?郾从语言中感受。军官步步逼问,男孩脸不变色心不跳,沉着面对,机智应答。敌人一无所获,又遭到痛骂,还自愿上钩,让小男孩带路。这是课文重点,须抓住男孩个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
  ①“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小男孩不懂鬼子问话的意思吗?那他为什么这样回答?(故意东拉西扯,迷惑敌人,消除他们的顾虑,不让其有丝毫怀疑,足见男孩的机智。)
  ②“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男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句话中的“野兽”在这里指谁?小男孩为什么如此胆大?(既指桑骂槐,又让敌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有胆量当面痛骂敌人,这是勇敢;骂了敌人,又让敌人哑口无言,这是一种智慧。)
  ③“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小男孩说的“蘑菇”是敌人说的“游击队”吗?小男孩不知道吗?为什么如此说呢?(小男孩故装不懂,答非所问,目的在于迷惑敌人,给敌人以这样的假象:这是个不谙世事、不明事理的顽童,跟他无话可说。这就集中表现了男孩的智慧。)
  2?郾从行动中透视。在对人物行动的解读中,可抓住下列句子引导学生具体理解蕴涵其中的勇敢和智慧:
  ①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小男孩一连串的动作,给敌人的感觉是什么?给你的感觉呢?(在敌人看来,这是个天真稚气的孩子,显得纯真而无知;在我们看来,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掏出”、“递给”和“望着”,可以看出他的不慌不忙,漫不经心和并不胆怯。他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年幼“无知”,让敌人毫无戒备。)
  ②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也是写人物动作,为什么写得这么细呢?你从中看出了什么?(从“一甩一甩”、“弯下腰”、“用脚把球果踢起来”感受男孩的无忧无虑和无拘无束,体会他的勇敢。而正是这些富有孩子气的动作,才使敌人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让他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足见他的智慧。)
  3?郾从歌声中体会。歌声是这篇课文的线索,它既是引诱敌人、传递情报的工具,又是迷惑敌人、保护自己的武器。对歌声的描写,集中反映了小男孩的灵性,突出了他的勇敢和机智,应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可让学生再次读读写歌声的句子,边读边想:每次小男孩是在什么情况下唱歌的?歌声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多次对歌声进行描写?学生深入体会后,让学生充当小男孩,教师借助下列问题随机“采访”,进一步明晰歌声的内涵:
  ①小朋友,你为什么要用夜莺的歌声打破夏日的沉寂?为什么歌声停了一会儿,你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呢?(借助歌声,让敌人上钩;敌人不上钩,就得唱下去。)——体会歌声对敌人的诱惑作用。
  ②敌人已经上钩了,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唱呢?为什么要学杜鹃唱呢?(借助歌声传递消息;事先已有约定,夜莺叫的次数是鬼子的人数,杜鹃叫的次数是机关枪的挺数。)——体会歌声对情报的传递作用。
  ③游击队已经知道了情报,你还这么唱不是多此一举吗?(不知他们有没有听到歌声,我要不停地唱,即使游击队员已经知道,我也要不停地唱,不让敌人有丝毫怀疑。)——体会歌声对敌人的迷惑作用。
  ④敌人已被全部歼灭,为什么你又唱歌了?(昨天的任务已经完成,今天的任务刚刚开始,不把侵略者全部赶出去,歌声一天也不会停止。)——体会歌声对小男孩心灵的展示作用。
  ⑤你唱歌是为了引诱敌人,为什么总是穿着那件跟树叶颜色差不多的绿衣服呢?(借歌声把敌人引来,借衣服把敌人甩开。)——体会衣服对衬托小男孩机智的作用,感受文章照应的周到。
  四、感情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要把朗读作为感受情境、感受人物、品味语言的重要途径。朗读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朗读时,要促使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从男孩的“童声稚气”、“天真活泼”、“话中有话”中体会他的“勇敢和机智”;还可要求学生配以自然的动作、得体的表情朗读,让男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还要借助鬼子“盘问”中的“狡诈”、“阴冷”和“无奈”的展示,以凸显小男孩的机智。
  五、想象转述,升华人物形象
  阅读结束后,可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转述故事情节:战斗结束后,小男孩会怎么把自己与敌人周旋的经过告诉游击队员呢?让学生展开想象,再娓娓道来。角色的转换,“当事人”生动的讲述,再次把学生带到那令人惊心动魄的场景中。学生身临其境,眼随我看,耳随我听,心随我想,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一定会得到升华。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城市中一对父子散步,一陌生人问路。父亲十分热情,告诉路人先乘几路几路公交车,再拐几道几道街,最后再穿几条几条巷,路人听后,一脸茫然。倒是旁边的稚子插嘴:“就是前面那座最高的楼房,眼睛看着楼顶,一直向前,就到了。”路人大喜。多么简洁的方法,多么智慧的回答,把已经复杂化的问题简简单单交代清楚了。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也许我们太像这位热情的父亲了,过于细密、周到地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自己设计的语文迷宫里绕
期刊
在生活和学习中,人人都有“粗心”的体验并因此受到过损失。当老师之后,常有家长与我探讨关于孩子“粗心”的问题,因为孩子们总是因为“粗心”做错题,在考试中丢分,家长迫切希望能与老师商讨得到帮助孩子克服“粗心”的有效方法。作为老师,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并仔细观察了一些有“粗心问题”的孩子,有如下一些发现。  一、责任意识淡薄是造成“粗心”的主要原因  在当今的家庭生活中,孩子能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机会太少
期刊
近日,笔者参加某镇小学“教学质量提升会”,某领导如是说:“我们只要最后的结果,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仔细一想,不难明白其言外之意就是不管老师采取什么方法,只要学生考试的分数高就行。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诚然,学习获得好的成绩——高分无可厚非。但我们得问问高分是怎么得来的。毕竟,教育不同于种庄稼,只要收成好就值得称赞。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工作对象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教育需要师生的心智、精神、
期刊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篇课文。这一组教材以“自然奇观”为专题,所选的4篇课文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神奇。依据单元训练目标,笔者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文章生动的描写和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并能熟读成诵,背诵第3、4自然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课后整理了如下片段并进行了反思。  片段一:导入新课,
期刊
教材简介:  《螳螂捕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年巧妙地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很危险的,由此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课文情节简单,道理一读即懂,教师应重在引领学生品味看似简单的语言,通过多读,特别是读好对话,感受人物形象,领会思维方式,进而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期刊
学生在一年级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时,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明白了它们的含义。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学生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运算中的特性,在这之后又经历了许多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学习“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之后,教材又安排了有关“0的运算”教学内容,旨在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郾在活动中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郾探索图案的形成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郾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剪出简单图案,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具准备:  剪刀、硬纸(长方形、正方形的纸各2张以上;纸的大小要合适,一般长边不超25cm。长方形的纸长是宽的2~3倍)。  教
期刊
一位哈佛大学的校长访问北京大学时讲了一段自己“让心归零”的经历:有一年,他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然后告诉家人:“不要问我去什么地方,我每个星期都会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于是,他孑身前往美国南部的农村,尝试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在那里,他去农场打工,到饭店刷盘子,背着老板抽支烟,偷偷地与工友说句话。这一切都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悦。最有趣的是有一次他在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仅仅干了四个小时,老板就把他
期刊
上课前,我让学生默写上一节课的科学概念。当学生打开作业本安安静静地默写时,我像往常一样轻轻地在教室里踱来踱去,睁着猎人一样机警的眼睛瞄来瞄去,生怕学生作弊。一般情况下,这时候我只关注学生纪律,很少关注学生个体,那天不知为何,我竟然在施××同学面前停了下来,看他默写。这个学生学习还可以,就是字写得太糟了,一个个字就像鸡脚蘑菇,捏不到一块。看着看着,我真是急得不得了,平时我只知道他写字马虎,不规范,为
期刊
《寓言两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没有听从街坊劝告修补羊圈,第二天发现羊又少了一只,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某人要去南方的楚国,却往北走,结果越走离楚国越远。说明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方向,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