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yu2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境:让学生“冲动”起来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境,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将计算教学与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增添计算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让学生有想计算的冲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背诵古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听!
  师:谁会背《静夜思》这首诗?不过,老师有一个想法,就是让大家比一比,看谁在诵读完诗句后能快速地把诗句的字数报出来.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师(当学生把诗念完后,迅速地):共有多少个字?
  生1:20个.
  师:嗯?你怎么数得这么快?能告诉大家吗?
  生1:我数了诗的第一行有5个字,第二行也是5个,一共就是10个,下面每一行都是5个字,10加5是15,15加5是20.
  师:你不但善于观察,而且很会动脑筋.老师也和你一样算出是20个字.不过方法不一样,你们想不想学?
  生:想!
  师:那咱们就一起学习“5的乘法口诀”.
  这样的教学,入情入理,情境与数学问题相映相融,学生学习起来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教师将“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与学生非常熟悉的古诗诗句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了一个快速数古诗字数的比赛游戏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冲突和探究的欲望,使其以积极的心理倾向进入乘法口诀的探究活动中.
  二、探究:让学生“灵动”起来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自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给予他们展现个性、思绪飞扬的广场.
  笔者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时,出示情境:小兔也来到树林里采蘑菇.你们看,她多高兴啊!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们的小脑袋里一定会跳出许多数学问题?谁来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
  师:谁来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生:22 26,26 28,22 28.
  师:这些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我們二年级已经会笔算了.现在,你们能帮小兔口算出答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来口算.
  学生很快口算出“22 26”的答案并说出口算过程.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26 28”这道题,用口算该怎样算?想好了就与同桌的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焕发主体意识.学生们积极主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想出了很多的方法:
  学生1:先算26 20=46,再算46 8=54.
  学生2:先算20 28=48,再算48 6=54.
  学生3:先算8 6=14.再算20 20=40,14 40=54.
  学生4:先算20 20=40,再算8 6=14.40 14=54.
  学生5:26再加4就是30,把28分成4和24,即26 4=30,30再加24等于54.
  学生6:想2 28=30,把26分成24和2.则2 28=30,24 30=54.
  师:你们能用这么多算法解决问题真了不起.有用拆数方法的;有用相同数位相加,还有凑整的,这些方法都很好,你可以选择你认为最好的算法去解题.
  无论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计算,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重要的是我们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交流中灵光闪现,让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感受到自我探索的价值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运用:让学生“行动”起来
  与其他数学教学内容相比较而言,计算无疑更显枯燥,计算的练习更显乏味,学生常常不爱算,易算错.在计算教学中,练习起着熟练计算,形成技能的重要作用.教师不能简单、粗糙地处理计算练习题.我们需要挖掘计算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计算的信心与兴趣,让学生在运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训练.
  一般来说,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学生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运用中进行计算的训练.
  学生在情境中有了计算的愿望;在探究中展现自己独特的想法;在运用中体会到计算的价值,这样的计算教学难道正不是我们师生共同的追求吗?
其他文献
“教育,即经验连续不断地改造.”(杜威)认知心理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新旧知识不断同化、顺应、调查、扩充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因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学习新知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如何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沟通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转化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渗透.  “数学的特点之一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发展创新思维,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在思考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挖掘知识的本质,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主体;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利用多样化的教
【摘要】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会数学的基础,因此,如何生成数学概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函数单调性”案例为素材,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探讨了如何设计问题串,创设情境,使得数学概念有效生成,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 概念教学;问题;情境  概念教学的重点在于概念的生成过程,在于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一个好的数学概念教学设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
一、问题的产生  传统的单元复习课多以学生练习、教师评讲为主,课堂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导致一到单元测试就有学生反映想不到用哪一种方法,用哪些性质,哪个定理,这样的复习课无趣亦低效,这就提醒我们初中单元复习课的教与学的方式需要改变.  二、单元复习课堂的创新设计思路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近期开设的一节代数式单元复习课谈谈我的创新设计思路:“知识回顾(学生通过自己做的知识结构图陈述各
【摘要】中学数学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高中数学的难度陡然升高,远比初中数学题的计算量和出题范围大得多,这使得很多高中生难以及时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现在文理不分科政策的实施,使更多文科好的同学在数学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本文在综合调查了周围同学在数学学习上的问题及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学学习方法进行的综合探讨.  【关键词】数学学习;效率提高;方法  高中数学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分值,也是能
【摘要】探究性活动以其趣味性、灵活性、多可能性吸引学生.运用探究性活动来讲解数学知识,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乐趣.本文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例,借助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地阐述运用探究性活动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探究性活动;数学兴趣;教学策略  四年级数学与之前的数学内容相比,具有计算量大、计算复杂性高、逻辑判断难的特点.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其数学能力大
数学课按基本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练习课往往紧跟新授课之后,是新授课的重要补充和延续.更重要的是,在小学数学中,练习课占的教学时间比重很大,在实际教学中的课时数也多于新授课、复习课的课时数,但对它的研究却很少.练习课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熟练程度,形成技能技巧.不过,我们是否注意到,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他们熟能生巧了吗?是否存在“熟而生厌”的现象?這样一个我们
【摘要】随着自然数的不断增大,素数的个数也在不断增多,而素数的不断增加导致因数数目的不断扩大,这是否意味着自然数、因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所有的自然数都能够被1和自身以外的因数分解而没有新的素数了呢?借助计算机对自然数中所蕴涵的素数进行计算、统计分析,其规律显示素数个数将随着自然数的增大而增加下去,素数是没有尾的.此次借助计算机算出的最大一个素数是2099999999.  【关键词】素数;自然数;因数
【摘要】数形结合是教育者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和理念,本文立足于初中阶段教育,结合教学实例浅谈数形结合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初中教育;数形结合;数学教学  为了践行新课标对初中数学的具体要求,教育者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应积极采用数形结合的理念来指导教学,以此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与理解,并同时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中的“
一、思考缘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中课程总体目标第一条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从“双基”变化到“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指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博大精深,它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而教材新增的“数学广角”这块内容正是有效渗透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