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文化艺术已在失传的边缘,甚至已失传。我们需要去保护,去继承,才能保有中华文明五千年累积的那些智慧結晶和艺术结晶。
【关键词】吹唢呐;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小时候,总喜欢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听他们说过去的老四合院和院子里的人和事,我总是好奇的问这问那,而爷爷总是笑着对我说:“那都是旧社会时候的事儿了,你看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谁还会像过去一样呢……”确实如此,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形形色色新鲜的事物迅速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神经,快餐式阅读、快餐式爱情、快餐式旅游甚至是快餐式的文化正蚕食着我们的生活,一切似乎都朝着商业化的趋势发展着,那些传统的文化与信念正被我们所遗忘。而《百鸟朝凤》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传承与坚守的故事。
在无双镇这个地方,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焦三爷老了,急需培养接班人。徒弟游天鸣初进焦家班时年幼稚嫩,对焦三爷十分敬畏,虽然心有不甘被父亲“抛弃”在焦家班学艺,但仍有为争家门荣光全力博取师父赞许的信心。能够进入焦家班的学子必须人品端正,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从骨子里做到“唢呐离口不离手”,为考验两个徒弟是否符合标准,陶泽如这个面冷内热的黑脸师父使尽招数,最终天鸣接受了唢呐班。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办丧事吹唢呐这个通俗渐渐被时代而淘汰,焦三爷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电影中第一个打动我的场景,是少年天鸣把着师父割来的芦苇秆儿,要从河湾里吸上一口水。葱绿的芦苇上浮动着柔软的白絮,湛青的湖水中托起一个小小的少年,少年郎与大自然,正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之“天人协调”,不免使人去想,这湾河水边跪坐过多少个虔诚的娃娃,才使那一把唢呐之音传到如今。第一日吸水不成,脸蛋被汗水和泥浆糊花的天鸣悻悻返家,师父立马把他碗中的白饭刨去了大半,师娘劝慰师父“娃正是长个儿的时候呢”,师父激他说“我哪个徒弟不是从娃开始的”。一年又一年水草丰茂,一代又一代唢呐情长。
徒弟从师父手中接过唢呐那日要起一个誓,是唢呐离口不离手。天鸣在被师父选为接班人那天应过一句话,是他会把无双镇的唢呐担起来、传下去。成年后的天鸣不再是焦家班的弟子,而是游家班的班主,这时候洋乐队已经飘进了各家庄户,办酒席的也没人再给年轻的乐师行礼。他的骨头缝儿里开始长出师父的威严和沉静,面对身边人另谋生计的劝说或嗔怪,天鸣说了两回“我给师父发过誓的”,他并不作辩白,旁人也都不再说话。这处理手法也是好精彩,焦三爷已老,唢呐的气却是不会断的,纵使无双镇和这世道要翻上几百回几千个新,这把家伙事儿的魂还是长在人心里,还是埋在黄土根。
陶泽如先生饰演的焦三爷,大多数时候不怒自威,但几处围绕着饭桌的电影段落,却也幽默可掬,焦三爷是中国传统严父的形象。他第一回对天鸣露出笑容,是少年时天鸣躲在芦苇荡草丛中学鸟叫,师父在他身后躲藏,以鸟叫与他相应;第二回是班主天鸣第一次接到了活计,给他买来烟叶和白酒,焦三爷喝得满面通红,兴奋得拿出自己的唢呐在屋里吹到一头醉倒,颇有“酒中仙”的神韵;最后是天鸣接过师父的唢呐,师徒二人完成“百鸟朝凤”的绝唱,这是焦三爷对徒弟、对唢呐、对自己毕生心血与所爱的最后一次注视。他身体已然不支,但他知道自己的命早就融入了唢呐的芯子里、铸进了唢呐的铜管中,而自己的后人会继续将这条命活下去。
在夜里跳扑一只萤火虫,在灶台上永远有装满了食物的海碗,在儿时第一次听焦家班吹奏八台睁圆了双眼,在师父手中接过唢呐哭红了鼻尖,吴天明导演手下的故事淳朴且隽永,幸福又孤独。黄土地上蒸腾的热气和无双镇里油绿的青草香,焦三爷家的唢呐声和一座矮坟前的“百鸟朝凤”,将传统文化的灵与美、哀与殇发挥到了极致。焦三爷从太师椅上站起身,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唢呐的乐音中,吴天明导演也在这曲“百鸟朝凤”之后羽化,民族的文化将何以为继,智者无言宿儒泪,余音绕梁青松心。
《百鸟朝凤》的结局并不尽如人意,我看到的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被淘汰和取代的民间艺术,是一代唢呐艺术大师渐渐老去的背影,是看到继承的那一代无力发扬光大的无力感。如果说前半段关于传承教学节奏画面明快,那后半段则处处透露着这个传统文化艺术被人取代被人放弃的压抑。“百鸟朝凤”这首曲子过去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在故去后享有,而焦师傅生前重病时交代徒弟天鸣的也只是只需吹四台便可。然而讽刺的是,最后在焦师傅墓前也只剩天鸣一个人在坚持用唢呐吹奏送最后一程,因为唢呐班也仅仅只剩下天鸣一个人了。片尾字幕前的一幕焦师傅的回眸和背影真的是让人唏嘘又伤感。好在后半部分也不全是绝望,导演还留了一线希望,那就是省领导亲自登门希望天明带着唢呐班一起去市里表演,要把这个民间艺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不禁松了一口气。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太多太多传统的文化艺术已在失传的边缘,甚至已失传。我们需要去保护,去继承,才能保有我中华文明五千年累积的那些智慧结晶和艺术结晶。正如呼吁去看这部电影的人一样,好的作品需要观众的认可和观赏,而好的文化艺术则需要传承。
【关键词】吹唢呐;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小时候,总喜欢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听他们说过去的老四合院和院子里的人和事,我总是好奇的问这问那,而爷爷总是笑着对我说:“那都是旧社会时候的事儿了,你看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谁还会像过去一样呢……”确实如此,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形形色色新鲜的事物迅速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神经,快餐式阅读、快餐式爱情、快餐式旅游甚至是快餐式的文化正蚕食着我们的生活,一切似乎都朝着商业化的趋势发展着,那些传统的文化与信念正被我们所遗忘。而《百鸟朝凤》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传承与坚守的故事。
在无双镇这个地方,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焦三爷老了,急需培养接班人。徒弟游天鸣初进焦家班时年幼稚嫩,对焦三爷十分敬畏,虽然心有不甘被父亲“抛弃”在焦家班学艺,但仍有为争家门荣光全力博取师父赞许的信心。能够进入焦家班的学子必须人品端正,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从骨子里做到“唢呐离口不离手”,为考验两个徒弟是否符合标准,陶泽如这个面冷内热的黑脸师父使尽招数,最终天鸣接受了唢呐班。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办丧事吹唢呐这个通俗渐渐被时代而淘汰,焦三爷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电影中第一个打动我的场景,是少年天鸣把着师父割来的芦苇秆儿,要从河湾里吸上一口水。葱绿的芦苇上浮动着柔软的白絮,湛青的湖水中托起一个小小的少年,少年郎与大自然,正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之“天人协调”,不免使人去想,这湾河水边跪坐过多少个虔诚的娃娃,才使那一把唢呐之音传到如今。第一日吸水不成,脸蛋被汗水和泥浆糊花的天鸣悻悻返家,师父立马把他碗中的白饭刨去了大半,师娘劝慰师父“娃正是长个儿的时候呢”,师父激他说“我哪个徒弟不是从娃开始的”。一年又一年水草丰茂,一代又一代唢呐情长。
徒弟从师父手中接过唢呐那日要起一个誓,是唢呐离口不离手。天鸣在被师父选为接班人那天应过一句话,是他会把无双镇的唢呐担起来、传下去。成年后的天鸣不再是焦家班的弟子,而是游家班的班主,这时候洋乐队已经飘进了各家庄户,办酒席的也没人再给年轻的乐师行礼。他的骨头缝儿里开始长出师父的威严和沉静,面对身边人另谋生计的劝说或嗔怪,天鸣说了两回“我给师父发过誓的”,他并不作辩白,旁人也都不再说话。这处理手法也是好精彩,焦三爷已老,唢呐的气却是不会断的,纵使无双镇和这世道要翻上几百回几千个新,这把家伙事儿的魂还是长在人心里,还是埋在黄土根。
陶泽如先生饰演的焦三爷,大多数时候不怒自威,但几处围绕着饭桌的电影段落,却也幽默可掬,焦三爷是中国传统严父的形象。他第一回对天鸣露出笑容,是少年时天鸣躲在芦苇荡草丛中学鸟叫,师父在他身后躲藏,以鸟叫与他相应;第二回是班主天鸣第一次接到了活计,给他买来烟叶和白酒,焦三爷喝得满面通红,兴奋得拿出自己的唢呐在屋里吹到一头醉倒,颇有“酒中仙”的神韵;最后是天鸣接过师父的唢呐,师徒二人完成“百鸟朝凤”的绝唱,这是焦三爷对徒弟、对唢呐、对自己毕生心血与所爱的最后一次注视。他身体已然不支,但他知道自己的命早就融入了唢呐的芯子里、铸进了唢呐的铜管中,而自己的后人会继续将这条命活下去。
在夜里跳扑一只萤火虫,在灶台上永远有装满了食物的海碗,在儿时第一次听焦家班吹奏八台睁圆了双眼,在师父手中接过唢呐哭红了鼻尖,吴天明导演手下的故事淳朴且隽永,幸福又孤独。黄土地上蒸腾的热气和无双镇里油绿的青草香,焦三爷家的唢呐声和一座矮坟前的“百鸟朝凤”,将传统文化的灵与美、哀与殇发挥到了极致。焦三爷从太师椅上站起身,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唢呐的乐音中,吴天明导演也在这曲“百鸟朝凤”之后羽化,民族的文化将何以为继,智者无言宿儒泪,余音绕梁青松心。
《百鸟朝凤》的结局并不尽如人意,我看到的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被淘汰和取代的民间艺术,是一代唢呐艺术大师渐渐老去的背影,是看到继承的那一代无力发扬光大的无力感。如果说前半段关于传承教学节奏画面明快,那后半段则处处透露着这个传统文化艺术被人取代被人放弃的压抑。“百鸟朝凤”这首曲子过去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在故去后享有,而焦师傅生前重病时交代徒弟天鸣的也只是只需吹四台便可。然而讽刺的是,最后在焦师傅墓前也只剩天鸣一个人在坚持用唢呐吹奏送最后一程,因为唢呐班也仅仅只剩下天鸣一个人了。片尾字幕前的一幕焦师傅的回眸和背影真的是让人唏嘘又伤感。好在后半部分也不全是绝望,导演还留了一线希望,那就是省领导亲自登门希望天明带着唢呐班一起去市里表演,要把这个民间艺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不禁松了一口气。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太多太多传统的文化艺术已在失传的边缘,甚至已失传。我们需要去保护,去继承,才能保有我中华文明五千年累积的那些智慧结晶和艺术结晶。正如呼吁去看这部电影的人一样,好的作品需要观众的认可和观赏,而好的文化艺术则需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