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注入创新思维的活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29431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敲响,其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理顺教材思路,寻找创新思维的突破口,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应有的魅力和实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这一话题已不时新,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如火如荼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不可否认,十年的课程改革的确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了很多的变化,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仍然亟需焕发应有的魅力和实效。我曾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学语文,认为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缺少活力。的确,当今社会,教参、教辅资料"满天飞",不少学生手上都有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而我们的不少老师仍是一本课本、一本教参"打天下",为了考试,反复教学生死记硬背各种知识要点和所谓的答题技巧,学生俨然成了"答题的机器"。"为应试而学,为应试而教"似乎已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常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孰不知学生那点创新的火花早已在枯燥的语文课堂中"被浇灭了"。如何改变乡镇中学的这种教学现状?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打造魅力语文课堂。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需要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信任与理解。正如罗伯特.梅逊所说:"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的而不是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学生们才能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进行创造性地探究,使他們能够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产生"共生效应"。相反,学习气氛紧张、沉闷、压抑,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就会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的机会。
  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我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研讨的机会,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课文中的人是怎么评价于勒?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热议,我建议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他们精神振奋,探索问题踊跃,整个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海洋,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自我赏识的乐园。
  二、理顺教材思路,延伸语文学习内容,寻找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静止的,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从而使教材拓展出新的内容,焕发出新的意蕴。如教《智取生辰纲》一课时,学生意犹未尽,还想了解更多的人物,我谈起几个学生熟悉的经典人物,如武松、鲁智深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我乘机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一周后以《水浒人物我来评》为主题来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对于这样的"增",十分欢迎,通过评述人物也激起了他们的智慧之花。学完《观舞记》,我向学生推荐了《千手观音》和杨丽萍的《孔雀舞》,观看并模仿本文的写法也写上一段。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个人物,一个情节,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延伸和拓展语文学习内容,就能使教材成为孕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每篇课文要讲的内容很多,切入点不同,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文体也有其教学的侧重点。因此,教学内容要有选择地讲,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文体,结合学生的实际,只讲最需要讲的内容。有几个要点的课文,更要慎重进行选择,挑选其中一个关键要点,从课文分析、板书设计、多媒体演示、知识迁移训练到作业都紧紧围绕这个要点进行。如我在教《背影》一课时,以情感为突破口,先播放一个flash动画,营造出浓浓的父子情深的氛围,然后直接赏析望父买橘片段,和学生一起欣赏视频、配乐朗诵,品读朱自清朴实语言下饱含的深情,再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这一次的背影如此感人,最后播放《懂你》歌曲,让学生说说在家庭里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试着也仿写一文。这样大胆取舍,弃繁从简,扣住了学生的心弦,生发出与作者共同的浓浓亲情,迸射出创造的火花。又如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巧妙地利用了课本插图,"你能猜出图上画的人物是谁吗?请细心阅读文章,说一说你的依据。"学生兴趣盎然,小组互相讨论,通过比比、读读、讲讲、想想,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的认识,体会人物描写的准备生动的重要性,正所谓"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前,不妨让学生先观察课本彩页,写上几段描写,再让学生看文章。让"死"的教材焕发光泽,使作者、教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三相交融,实现动态教学格局,创新课堂教学的理念便可落到实处。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科学教学手段,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课堂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乐观的情境能产生愉悦的情感,悲戚的情境能产生痛苦的情感。教学中,我通过挖掘语文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画一画等方式,渲染起热烈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思维活动。例如:教朱自清的《春》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让学生配解说词;教童话《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教《羚羊木雕》时,我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展示表演。教《核舟记》时,我会让学生依照文中所描述,画出核舟的模样……。这样,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不是学生厌恶的、重复性的东西,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因此,教师抓住初中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科学史也表明许多科学上的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认识深化的阶梯,是开启创新之钥匙。杨振宁博士对中美教育进行比较时曾经谈到,中国学生有囿于书本、缺乏独立思考和提问的缺点。的确,有问题才能积极思维,才能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其创新能力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教师巧设问题,激发创新欲望
  课堂问题的生成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激发学生的求新欲望。如在教《杨修之死》时,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你了解杨修吗?请简介一下他的事迹?杨修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自见。有的学生说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有的学生说是曹操忌贤妒能,阴险奸诈。有的学生还引用了杨修的其他事迹来阐述理由。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做答条件,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出发,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恰当地举一反三,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的欲望。
  2、教会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
  一个学生如不会提问题,也就不会去创新。而有的同学受理解能力的限制,不知如何问;有的同学怕问得不好被同学取笑或老师责备;有的同学是习惯了等待老师"讲答案",根本没有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多一些言语的肯定和赞许的微笑,让学生敢于发问。"我思故我在"我常和学生说:"无论你提了什么问题,只要你有问题了,就表明你思考了!"即使是错误的发问,我也从不训斥和嘲笑,而是多点拨和引导。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从课文的题目、文章内容、写作手法、关键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等方面都可以切入。如《斑羚飞渡》一文,我启发学生从题目质疑:斑羚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它们为什么要飞渡?又是怎么飞渡的?学《湖心亭看雪》一文,学生亦会从题目入手:谁去看雪?为什么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带着这些疑问读课文,学生更容易掌握文章内容。学《老王》一文,学生读到文末:"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個不幸者的愧怍。"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我启发学生质疑:这句中的幸运的人指谁?为什么说他是幸运的人?不幸者指谁?为什么说他是不幸者?又为什么愧怍?学生能这样提问,并自主解决问题,就已经把握了整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体会了文章的情感。这样一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逐渐养成了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突破思维定势,引发创新行为
  俗话说:"跳出常规,触类可旁通。"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不因循守旧,摆脱束缚学生思维的"标准答案",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多种不同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及时表扬、鼓励。如学完《杨修之死》一文,学生都了解了文中的曹操是个虚伪狡诈、忌才多疑的人。此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鲁迅曾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赞成这一说法吗?为什么?这样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往往更能收到"柳暗花明"之效。
  作文教学中,记叙文的审题立意,更要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寻找写作的创新视角,从而深入挖掘文意,写出一篇篇极富个性的优秀佳作。如有老师在教学以"风"为话题,进行立意练习时,要求学生以"我想到了——"为句式写两三句话,学生写到:
  我想到风吹雨打,经历了风雨,才会有成功。正如那首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每个人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想到火烧赤壁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成功的条件要靠自己去创造。
  我想到了追星之风,追星,可以丰富我们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视野,还能从歌星的成长道路吸取力量,受到教益。但追星也应该适度。
  我还想到自然界之风,从沙尘暴联想到环保问题。
  学生多角度立意的思维训练,激活创新头脑,让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积累展开广泛的联想,使自己的立意高人一筹、别开生面。那一篇篇文字,就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佳作。
  (四)激励学生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发端,又是创造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还促进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
  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文的空白,打开学生的想象大门,让同学驰骋想像,最后通过写作练笔加以强化。有的课文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可以引导学生猜想故事的结局。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先请语文科代表朗读,在每一个新的开头,不急于往下读,而叫学生试着想像:"来了两个骗子",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第二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样,结局会怎么样?有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深刻含蓄,可让学生续想延伸。如《喂——出来》这篇科幻小说,结尾说到天上掉下了那块石头,"那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呢?"这样要求学生续写下来。有的课文中的人物、情节或内容略写了,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扩展充实。学习《孔乙己》一文,文中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读到此处,有个学生感叹了一句:"好可怜!"我马上接着提问:"仅仅是可怜吗?""既可怜又可气。""那你们说说孔乙己会死在什么地方?死了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并以《孔乙己之死》为题说写。我们还可以利用有的课文的特殊性,在不改原意的前提下,变换表达手法。如学习《石壕吏》一文后,让学生把它改写成散文。《智取生辰纲》可以让学生以"晁盖"等人的视角来改写。这样读写结合,学生的奇思妙想就能得以激发。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链接课堂与生活,拓宽创新思维的渠道。
  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以教材为平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办班刊、读书交流会、开辩论会、小记者活动、影视欣赏等,鼓励学生走向街头小巷,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从单调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增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实践活动将课本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课内向课外辐射,从不同程度促进了语文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拓宽了创新思维的渠道。如我借东莞市开展中学生辩论赛的契机,在班上先开展了不同专题的辩论赛,一公布题目,学生从各方收集资料,联系现实生活,对论题进行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思考如何反驳对方的观点,现场如何随机应变。赛场上唇枪舌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初中三年有六册语文书,学生就有36次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然而,从我的教学观察来看,能扎实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师很少,这些活动随着"考试又不考"这样的思想慢慢地退出了语文课堂,实在可惜。每个学期,我都会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几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每次,学生都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在搜集资料时,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了视野,增进了知识的积累,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这样,每次展示学习成果的那一节课,成了学生最盼望、最喜欢上的课。 如八年级上册《献给母亲的歌》这一活动,我综合学生提出的方案,学生自由组合分成了四组,利用课外时间准备以下资料:
  1、收集有关母爱的感人故事;说一说自己观察到倾注母亲关怀的生活小事。
  2、搜集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等作品,并为每一张图画、照片拟个好标题,串写成一首优美的诗或一篇散文;
  3、配乐朗诵描写母亲形象诗歌、散文、格言警句等,介绍有关母爱的文学作品。
  4、创作一个小品表演,演唱有关母爱的歌曲。
  最后我要求每一个学生为母亲写一封信,准备一份小礼物,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绘一幅图画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学生热情高涨,经过课后的准备,到课堂展示阶段了。我挑选了母亲节这一天,通过学校的允许还邀请了学生的家长,学生的表现令人惊奇,许多家长既惊喜又意外,当收到学生的信和礼物时,现场有不少家长还感动得留下了眼泪。這次活动,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一篇篇文字,一幅幅画,一个个表演,就是他们创新思维的轨迹。因此,当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如《漫游语文世界》《戏曲大舞台》《到民间采风去》《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等,你会发现学生的智慧超出了你的想象。这样的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充满活力,这样的语文课堂真实有效,充满创意。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初中语文创新性教学指导[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2]马玉杰.语文创新教学o中学卷[M].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
  [3]唐建新.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其他文献
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有发挥创造力的广阔空间。但传统的作文教学、训练方式,使学生思维呆板,抑制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因此,老师要摆脱指导的条条框框,让学生不背包袱,张扬个性,思路不拘一格,在不违背规律的前提下,求异创新,畅所欲言。  一、命题力求形式多样,激发创造热情。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文章的题目,通常是由作者自己确定的。但是,学生的习作训练则不同,出题的和作文的往往不是
期刊
政府购买社区行政服务是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创新模式,对有效满足社区群众行政服务需求、实现社区行政服务便捷、高质高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与以往的社区行政服务供给模式不同
【摘要】对小学语文课堂的观察发现,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有了不少改进,但因受"应试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课堂提问仍存在无效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严格控制问题的答案;课堂忽视对学生提问精神的培养;教师的事实性提问较多。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提问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古已有之,如孔子的"启发式"提问和苏格拉底的"产婆式"提
新课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感受,浅谈一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1.语文教学被卷入利益旋涡  很多人都把语文教育的失败以及种种积弊归罪于高考指挥棒,这是不公正的,至少是不准确的。现行高考提高了语文的地位,刺激了社会对语文的需求。有学生歌谣为证:学好语数外,考
期刊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读的好习惯, 有益于育德,有益于励志,有益于启智,有益于明史。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非常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生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靠的是企业,而一个企业的实力靠的又是名牌的生命力,名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在名牌更容易胜出的竞争中,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就必须实施名牌战略,以更好地创出更多的自己的名牌。我国各地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名牌战略,只依靠中央政府和企业本身是不够的,名牌战略的实施,更需要地方政府级的支持。于是,名牌战略的地方推进成为整个名牌战略实施的突破口,
本文以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浙江省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为背景,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农地产权制度、征地制度等与失地农民权益
本文旨在粗略了解黄浦区社区老年人群的心身健康状况和心身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深入分析其可能影响因素;通过对筛选出的有各类心理问题症状的老年人实行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
【摘要】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评价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但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还存在次数太多;过于盲目;评价语言空洞、单一、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为此,要转变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思想;落实多元的价值引导;引领学生思维,以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在激发兴趣、注重诵读体味;改革教学方法;挖掘人文内涵;归纳文言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教师初中文言文教学改革  钱梦龙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