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的教学活动已经不能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了,要找到更为有效的方式,让学生以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相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操作性强、实用性广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应采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够深化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色与心得感悟。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傳输信息、处理信息的知识,使学生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工具,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更有效地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就成为信息技术教师思考的重点,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色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使高中生发展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那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怎样使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更加生动,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组织,抑或是课后总结评价反思,共同的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种掌握不能靠记忆理解,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1.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能力
教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在广度和深度上熟知与课程相关内容,并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才能将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心中,转化为学生所拥有的精神财富,赋予学生新的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如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远程教育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和专业技术知识(如网络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网络课程开发、多媒体与网络维护等)。
2.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他们兴趣广泛、活泼好问、喜欢群体活动,为此,可以考虑采用情景设置和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通过小组协作分工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以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而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性和闭锁性较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同时高中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预计性,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之前,能事先形成打算、计划、方案以及策略等。为此,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任务、过程、目标全部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仅仅起到指导、监控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设计主题网站”章节时,在初中阶段,要手把手先教会学生如何创建站点,怎么用表格来定位布局整个网页,如何插入图片和Flash动画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既定的任务设计,应该来说还是走的“先模仿后操作”的路子。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个方法肯定不行,他们已经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了,强迫他们按照教师的意图一步步完成网页制作那是非常困难的。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或许有些学生做的网站比教师做的还要漂亮,何乐而不为?
3.教学任务的布置要科学合理
信息技术的学习一般是“任务驱动”方式进行的,学习的进程大致可分为情境导入、明确任务、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评价和总结提高等环节。在这样的学习进程中,学习进程的推进主要依赖于学生,因为进程的推进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定的。因此,笔者以为:教学与学习的进程设计要求情境化、明确化、合理化,即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不知不觉地积极地思维、积极地操作,在完成一个子任务的同时,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当然,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与任务应该尽可能的合理,任务的布置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能力水平进行分层,一般分为基础任务、中等任务、较难任务。尤其是中等任务和较难任务,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友情提示”,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提示下完成任务。
总结: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设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性将具有更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通过课堂教学反思,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上出一堂好课,分析教材、了解学情,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有高的专业素质,还具有人文历史等文化素质及较强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活动形式驾驭课堂,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蔡昌卓.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03):32-52.
[2]马红军,毛卓亮.高中信息技术教程[M].中国信息技术出版公司,2003(32):125-136.
[3]刘会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2):96-103.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色与心得感悟。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傳输信息、处理信息的知识,使学生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工具,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更有效地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就成为信息技术教师思考的重点,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色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使高中生发展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那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怎样使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更加生动,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组织,抑或是课后总结评价反思,共同的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种掌握不能靠记忆理解,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1.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能力
教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在广度和深度上熟知与课程相关内容,并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才能将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心中,转化为学生所拥有的精神财富,赋予学生新的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如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远程教育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和专业技术知识(如网络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网络课程开发、多媒体与网络维护等)。
2.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他们兴趣广泛、活泼好问、喜欢群体活动,为此,可以考虑采用情景设置和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通过小组协作分工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以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而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性和闭锁性较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同时高中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预计性,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之前,能事先形成打算、计划、方案以及策略等。为此,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任务、过程、目标全部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仅仅起到指导、监控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设计主题网站”章节时,在初中阶段,要手把手先教会学生如何创建站点,怎么用表格来定位布局整个网页,如何插入图片和Flash动画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既定的任务设计,应该来说还是走的“先模仿后操作”的路子。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个方法肯定不行,他们已经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了,强迫他们按照教师的意图一步步完成网页制作那是非常困难的。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或许有些学生做的网站比教师做的还要漂亮,何乐而不为?
3.教学任务的布置要科学合理
信息技术的学习一般是“任务驱动”方式进行的,学习的进程大致可分为情境导入、明确任务、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评价和总结提高等环节。在这样的学习进程中,学习进程的推进主要依赖于学生,因为进程的推进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定的。因此,笔者以为:教学与学习的进程设计要求情境化、明确化、合理化,即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不知不觉地积极地思维、积极地操作,在完成一个子任务的同时,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当然,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与任务应该尽可能的合理,任务的布置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能力水平进行分层,一般分为基础任务、中等任务、较难任务。尤其是中等任务和较难任务,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友情提示”,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提示下完成任务。
总结: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设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性将具有更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通过课堂教学反思,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上出一堂好课,分析教材、了解学情,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有高的专业素质,还具有人文历史等文化素质及较强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活动形式驾驭课堂,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蔡昌卓.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03):32-52.
[2]马红军,毛卓亮.高中信息技术教程[M].中国信息技术出版公司,2003(32):125-136.
[3]刘会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2):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