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的足迹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98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其人的放诞与超脱多源于其性情的放达和超逸,这性情又源出于他精神上的“上升的虚无主义”(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说是“虚无主义”,则说明庄子的精神之于现实人生并无直接的关联,其追求的落脚处乃在于彼岸世界的自由,因而对此岸的世界主张否定,而之所以是“上升”,则正因为对现实的否定并非一意消极,而是最终指向超越。这正如《庄子》中的许多奇谲诙诡的寓言一般,多是超越了现实日用的目光,而以一种隐喻和象征的方式热切地关注着现实、关注着人生,庄子对现实的批判随处可见:
   “……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庄子·人间世》
   “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庄子·则阳》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庄子·胠箧》
   透析这些批判的背后,终于看到庄子冷漠与愤恨冰面之下的一腔热情暗流涌动,这股热情赋予庄子以批判的勇气,更赋予庄子以坚守的力量。
  这也常常使得后世无法直接将其思想中的神髓应用于现实人生,不似儒家积极用世的热忱一般,一念一行,当下就要倾注进现实中去。于是,以老庄为主的道家精神在与随后在中国政治主流中逐渐确立起来的儒家文化的并行之中并未方轨,甚至于悄悄隐没。与道家(主要是庄子)的精神正相反,儒家精神的最用力处是现实人生;其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亦是现实人生。对政治而言,现实人生是其存在合理性的落脚处,其所依托的、所干预的完全在于现实。所以政治大厦的建筑必以此为核心选拔人才,是以中国千余年来的人才选拔之关键几乎全落在了儒家经典中,而传统知识分子生命的精神构架也几乎全是从儒家经典中找到力量和材料来建构,对于道家的思想向来只是体会而很少向深处开掘,更不必说加以奉行。
   老庄的思想,较之儒家和其他,是更富于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因而无论以中国自身的文化标尺还是以西方的学科尺度加以丈量,都可把老庄的思想归于哲学(严格地说是形而上学)一派。但是中国历史上许多曾作出伟大贡献的赫赫有名的哲学家都对庄子(尤其《庄子》)提出非议,如王充。就连继承老庄衣钵的葛洪也在内,葛洪的思想是发展了老庄的本体论和生命哲学,进而加以具体化,究其学说,依然可发现葛洪是由儒而道的。庄子对于现实人生加以超越的愿念已经以表意的方式理性化地固定下来,其最终落脚在彼方,这一点颇似西方基督教的理性精神一般,将审判与救赎置于天国之中,而其所谓天国,正是我们所说的彼岸世界。葛洪从老庄的精神中找到了一种生命力量,期望在现实此岸中固定下来,这固然不排除晋代士人服药求仙的风气之影响,然而这种期望却更多地因为老庄对于彼岸世界的宏大图景,一种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渴望以炼服丹药等一系列现实中可操作的动作中进行实践。如此看来,葛洪的用力处仍是现实人生。在现实中把握庄子的精神已经有所偏离;于现实中操作老庄的宏大图景更与庄子相去甚远。
   我想这也正解释了庄子及其承载的精神之去向。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庄子的艺术精神几乎完全地灌注进中国传统绘画(也包括某些书法作品)的艺术精神中去了。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为得心应手也是最为充分展示风力的手法。墨晕浓淡、点染烘托、虚实相生、隐喻等等,都扩大了作品的表现力。《庄子》中讲“道”,只是这个道并非儒家所苦苦追求的现实济世的伦理道德,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物各自适的状态,也正因此,庄子常常以“真”来解释他的“道”。梓庆削木成鐻也好,庖丁解牛也好,技工和匠人所养成的所依赖的“道”,细看来都是某种“真”。梓庆是由削刻作品的奇异所显现的内心“外滑消”(意为涤除外物的侵扰而心内澄明)之真;庖丁是由解牛的技艺而显现出的随顺自然天性之真。而这种“真”正是由艺而道的结果。
   所以,庄子的精神正是这样折射进现实人生,以艺术的(美的)方式展现出来,在现实中也必须以艺术的(美的)方式去把握,我想,这正是庄子具有独特魅力之所在。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中国书法是要给人心灵上一种什么样的帮助呢?它使你精神为之痛快,它用一种精爽的语言,用一种极其简练、明确地表达。中国书法不是怪、乱、难,要自然而然。   书法艺术不是技术,而需要多年的功底加上丰富的知识修养才能具备的,从笔墨运用到架构章法,无不蕴含传统文化与知识的结晶。字的笔画上取势为美观,字的结构和形式为风格。书法,“法”方法也,深入练习写字而达到世人欣赏,给人美感,此乃“法”的境界
期刊
话说当年诸子争锋,百家争鸣,到最后不过是两支学说异峰突起,流传后世,历经千百年而不衰。   一是黄老之道,代表人是老子和庄子,讲究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对一切世间的“有为法”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短浅的见识,崇尚的是“守其敬笃”的“归根复命”和“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的“逍遥游”。   一是孔孟之学,代表人自然是孔子和孟子,推崇的是“学而优则仕”的担当和“修身、齐
期刊
七十二变:众生之心   《西游记》写“心猿牢拴”“意马收缰”“金蝉脱壳”三句话,孙悟空是“心猿”,二字在小说中出现过33次。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有首诗赞美“美猴王”: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
期刊
我认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它的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   中华文化的伦理观是忠、孝、仁、义、信   忠孝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仁。子曰:“仁者爱人”。“仁”左边是单立人、是个人,右边是二,两个人相处的原则就是仁。孝由此而生,父慈,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应该孝敬父母,这个爱在父子两代人之间是以孝来体现的。继而推广到国家,封建社会对国就叫忠。那么作为个人怎么处理和社会
期刊
“和”与“同”是先秦重要的哲学概念。孔子关于和同之辨的观点,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
期刊
《兰亭集序》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王羲之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陈朝天嘉年间,羲之七世孙僧智永(传世
期刊
《多宝塔碑》,或称《多宝塔感应碑》,全称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唐天宝十一载立。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置西安碑林。高285厘米,宽102厘米,文34行,行66字,全碑约二千字,由岑勋撰文,颜真卿正书,徐浩隶书题额,史华刊石。   多宝塔碑叙述了唐代僧人楚金禅师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
期刊
精爽   中国的文字,如果你懂得它的内容,又能感受它的字形肌体之美的时候,就到了一审美的境界。真正的大书法家作品一出来,就有一股精爽之气,而不是拖沓、肮脏之气。   宇宙万物有它的生、发、枯、荣、粗、细、长、短,有它行动的徐、疾、快、慢,它整个运动过程、生命状态,在中国书法家看来,都是可以通过点画流美表达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简洁的语言。简洁这两个字很重要,在《文心雕龙》
期刊
启功书法延续了董其昌一脉,并上追唐人楷法,融入自己的学识和理解,其书法造诣极深,笔墨精到、线条简练、结字、章法都十分得体。启功书法由于结体比较平实,用笔相对单调,形式缺少变化,便于作伪者仿临,有些人甚至仿冒到乱真的程度。然而,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作伪者由于不具备启功先生的深厚文化学养,不论采取什么现代手段,字里行间仍可透出一些信息,看出一些漏着。   伪品与真品表面看似乎差不
期刊
《苕溪诗卷》,北宋米芾书,澄心堂纸本墨迹卷,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米芾书《苕溪诗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