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的江苏从挑战和困难中走来,虽历经“大考”,但豪气满怀。这豪气来自中央对江苏发展的嘱托,来自省委常委会一班人的指挥若定,来自7400万江淮儿女的智慧创造。而在刚刚闭幕的中共江苏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这豪气更以决议的形式升华为党的执政能力、干部执行力和群众创造力。未来令人期待,谋划更在当前。聆听新江苏的脚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科学发展之路,率先发展之路,全面发展之路。
新江苏:更高层次上绘就蓝图
站在新起点,放眼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江苏人凭其卓越的胆识,接连跨越温饱和基本小康两个社会发展节点,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江苏模式。历经发展乡镇企业、振兴国有企业、吸引外资企业、培育民营企业,高潮迭起,成就非凡。
2004年的江苏不平静也不平凡。仅在上半年就取得了一连串骄人的成绩:外贸增量占全国1/5,到位外资超全国1/5,交给国家的税收接近1/7。率先之路充满荆棘,战胜困难绝不妄自菲薄。
发展的魅力在于没有尽头。人均GDP已经突破2000美元的江苏,对发展的思量丝毫不敢怠慢。谋划全面小康之路,江苏人又一次豪情满怀地确定自己的坐标: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火车头!
每一轮大发展,都是对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江苏的发展到了一个令人羡慕的高度,而矛盾和问题也同样是遇别人所未遇——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脆弱、百姓富裕程度不高、结构调整不快、南北差距拉大。
创新的实践往往以崭新的理论为先导。正当江苏执政者们寻求发展变局的当口,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打开了思考的“天窗”:江苏之路必须是科学发展之路。新江苏的蓝图在思辨中渐显轮廓,而这经历了全省“两会”、以及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十届八次全会,执政者的理念升华为全省人民的意志和党组织的共识。
谋划新江苏,贵在新思路、新视角、新方略。
——协调江苏:以城市化为主要驱动力,带动城乡协调发展;以内生机制为主线,推动区域发展;以科教兴省为战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先导,打造可持续发展。
——富民江苏:倡导自主创业,实业富民;转移消化劳动力,就业安民;构筑保障防线,托底为民;健全解困机制,救济帮民。
——法治江苏:人民的权利得到全面实现和保障;公共权力在规范、约束中行使;科学决策以人大立法为前提;政府依法办事。
——平安江苏:创建最安全地区;构建一体化“大防控”格局;健全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
——文化江苏:“创业创新创优”引领新江苏精神之魂;文化精品培育“强省基因”;解放思想释放人才潜能;素质教育锻造未来精英。
——绿色江苏:既要工业走廊又要清水走廊;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发展循环经济为环境“减负”;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并重。
建设新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十届八次全会上一语中的:必须把江苏放在中国发展全局中定位,努力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
“两个率先”的实现之路
面对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精明的江苏人率先排出了自己的发展坐标:2007年前,苏南总体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2年前,苏中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总体实现现代化;2017年前,苏北先于全国总体上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苏中部分地方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进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2020年,江苏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亮出时序,是勇气,更是承诺。率先发展,不光是江苏人的自觉,更承载着两任总书记的重托——江苏要全面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这个重托已经成为江苏新世纪初发展的总定位,奋斗前进的总目标,各项工作的总要求。
形成共识的“两个率先”必然成为新江苏建设的总方略。而“两个率先”的道路要靠江苏7400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来走。如何使江苏的“两个率先”之路走得既快又好?江苏在审视自己,也在审视世界,而审视的视角当然是科学发展的理念。
究竟是融入到世界生产力进步的大潮中,还是被边缘化,这从本质上决定着江苏经济的内在素质。省委书记李源潮郑重提出,谋划江苏的“两个率先”,必须融入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生产供应链,抢占国际先进制造业生产和市场份额。
关注江苏经济发展的专家也认为,江苏增长方式转变,不搞产业结构调整是行不通的,而结构调整不借助国际资本和技术也是行不通的。其实,江苏经济的10年国际化之路,积累了财富,也积累了胆识,学会了在风险中游走世界,懂得在讨价还价中利用国际资源。
走向国际,江苏人还有一个朴素的判断,就是江苏的生产如果不到国际市场去找饭吃,势必会大规模挤占中西部市场。强烈的大局意识,促使江苏人义无返顾地选择国际化生产的道路。
城市化,江苏一直以来的骄傲。但在江苏人看来,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的成绩仍然不足于称道。江苏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共同结果,而相对江苏的工业化进程,江苏的城市化进程有所滞后。
差距虽是率先的差距,但努力时不我待。江苏的城市化战略已经有了清晰的取向,即变过去以小城镇为主的分散发展,向以大城市为主导的集聚发展转变。南京、苏州、徐州三大都市圈的构建,正式启动了江苏新一轮城市化的大潮,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是江苏率先之路的突出挑战,一直以来为苏北“输血”的战略,虽解燃眉之急,但南北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不得不让江苏决策者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扶持政策。年初“两会”上,李源潮书记关于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增长机制”的讲话,至今记忆犹新。
据此,江苏实施多年的苏北战略,发生了新的矫正。苏北发展的内生力量支撑就是工业化。这既有苏北5市的战略选择,也有全省工业布局调整的拉动。而实现目标的路径在于创新,江苏实施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的“三沿”工业发展布局就是体制性创新。
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内生力量在于新型工业化。江苏正在朝着区域共同发展的方向迈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江苏的努力必将成为全国的示范。这也是率先的题中之义。
“发展绝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江苏的“两个率先”必将是以人为本的率先、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率先、区域协调发展的率先、可持续发展的率先。
锻造一支善于治省理政的干部队伍
为政之道,要在得人。实现 新江苏蓝图,走好率先之路,关键要有一支善于谋发展、成大事、作风正的领导干部队伍。这一点,江苏的决策者们已经做出了胸有成竹的谋划。刚刚闭幕的十届八次全会,把建设人的问题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
锻造干部要从选拔方式改革开始。江苏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经济改革一样令人关注。率先实行任前公示制、率先大规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率先公推公选领导干部、率先试点公推直选乡镇党委领导班子。
这一连串的率先动作,使得江苏的干部建设出现了清风扑面的喜人景象。公推公选出来的22名省管干部已经上岗,更是被外电看成是中国干部制度改革的具有突破意义的信号。
把试点的经验上升为制度,江苏已在行动。提交八次全会的讨论文件中,关于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引发共鸣。文件鲜明地指出,和平建设时期,要靠民主的办法、竞争的办法、群众公认的办法来选择人。而就在本次会议上,全委会票决无锡市委书记的做法,使民主选人的基层探索变成了省委高层用人的自觉实践。
依靠人民群众选人,选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一旦民意得到了尊重,民主的发展不可逆转。江苏的决策者们并没有满足于刚刚的破题,在继续实行公开选人的同时,还要在干部竞争激励机制和淘汰退出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对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行民意调查,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省委书记李源潮反复强调。江苏的大发展,急需一批胸襟宽、知识宽、眼界宽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而实际情况的确不容乐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干部队伍的眼界、知识和能力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就在本次全会上,省委书记毫不留情地为“知识恐慌”“本领危机”型干部揭短。
李源潮特别指出,一些干部满足现有知识,满足已有经验,重交往应酬,少学习研究,在知识和本领上逐渐处于弱化状态。基于这样的判断,江苏已经把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学习是建设人的需要,也是事业的需要。让干部走进课堂、走进书房,甚至走出国门,为的是培养能够担当“两个率先”重任的骨干力量。
形势逼人。江苏第一次为领导干部学习做出了硬约束:县处以上党政领导每年必须更新五门专业知识,必须接受一次脱产培训,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对其他各种类型干部也有具体的学习要求。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文件规定今后凡是学习、培训不达标的干部,一律不予提拔重用。
在发展实践中提升执政能力
推进“两个率先”,建设新江苏,是江苏党组织现阶段最大的执政使命和执政实践。崇高的使命、创新的实践,要求党组织必须尽快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执政意识,更新执政观念,提升执政理念,在生动的发展实践中显著提升执政能力。
执政理念引导执政行为。带领7400万江苏人民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江苏党组织,再一次审视自己的执政观。江苏的决策者们认为,必须树立符合时代和人民要求的执政观,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理念。
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好的作风就是重要的执政资源。江苏2004年初的“开门整风”,成效显著,但办法不是一劳永逸。省八次全会再次把作风建设摆上日程。
把心操在基层,把劲使在基层,这不仅是江苏28万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取向,更是崇尚好作风的政治宣言。因为他们深知,作为共产党的干部,群众是“天”,群众的利益就是“天大的事”。
从基层和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江苏整顿作风的矛头再次指向机关,不允许盲目决策、错误决策,不允许变法治为人治,不允许乱作为、不作为,不允许奢侈挥霍、贪图享受。衡量的标尺就是人民的评判。“万人评机关”,已经成为作风建设的重要方向标。
伟大的事业必然依托伟大的工程。人民群众评判党的执政能力强弱,往往是从身边的党员和组织看起。江苏党组织毫不掩饰自身建设的三个不适应:即统筹发展的能力与“两个率先”的新任务不相适应;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与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党的工作越到基层,越有人格化。“强基工程”的关键是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着眼于江苏加快发展实际,18万个基层党组织和近390万名党员正在成为群众的带头人和贴心人。
阳光用权,意在防腐。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全会上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不受监督的公共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而事实上,今年以来江苏接连出现的重大腐败案件再次警示:权力运行急需“阳光工程”。
反腐需要全党的智慧。本次全会不仅接受了省委常委会廉洁从政的报告,还为全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正确行使公共权力“把脉”,办法就是把权力摊在阳光下。
越是权力集中的地方越需要透明和监督。循着这样的思路,江苏构建的是多数人监督少数人的严密监督网络,着力加强的是对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掌握重权的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暗箱操作,防止非正常干预,防止公权私用。
纵观历史方位,执政能力建设就是一场“大考”。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历来富有创造精神的江苏人一定能在新的发展征程上交出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黄杰]
新江苏:更高层次上绘就蓝图
站在新起点,放眼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江苏人凭其卓越的胆识,接连跨越温饱和基本小康两个社会发展节点,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江苏模式。历经发展乡镇企业、振兴国有企业、吸引外资企业、培育民营企业,高潮迭起,成就非凡。
2004年的江苏不平静也不平凡。仅在上半年就取得了一连串骄人的成绩:外贸增量占全国1/5,到位外资超全国1/5,交给国家的税收接近1/7。率先之路充满荆棘,战胜困难绝不妄自菲薄。
发展的魅力在于没有尽头。人均GDP已经突破2000美元的江苏,对发展的思量丝毫不敢怠慢。谋划全面小康之路,江苏人又一次豪情满怀地确定自己的坐标: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火车头!
每一轮大发展,都是对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江苏的发展到了一个令人羡慕的高度,而矛盾和问题也同样是遇别人所未遇——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脆弱、百姓富裕程度不高、结构调整不快、南北差距拉大。
创新的实践往往以崭新的理论为先导。正当江苏执政者们寻求发展变局的当口,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打开了思考的“天窗”:江苏之路必须是科学发展之路。新江苏的蓝图在思辨中渐显轮廓,而这经历了全省“两会”、以及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十届八次全会,执政者的理念升华为全省人民的意志和党组织的共识。
谋划新江苏,贵在新思路、新视角、新方略。
——协调江苏:以城市化为主要驱动力,带动城乡协调发展;以内生机制为主线,推动区域发展;以科教兴省为战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先导,打造可持续发展。
——富民江苏:倡导自主创业,实业富民;转移消化劳动力,就业安民;构筑保障防线,托底为民;健全解困机制,救济帮民。
——法治江苏:人民的权利得到全面实现和保障;公共权力在规范、约束中行使;科学决策以人大立法为前提;政府依法办事。
——平安江苏:创建最安全地区;构建一体化“大防控”格局;健全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
——文化江苏:“创业创新创优”引领新江苏精神之魂;文化精品培育“强省基因”;解放思想释放人才潜能;素质教育锻造未来精英。
——绿色江苏:既要工业走廊又要清水走廊;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发展循环经济为环境“减负”;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并重。
建设新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十届八次全会上一语中的:必须把江苏放在中国发展全局中定位,努力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
“两个率先”的实现之路
面对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精明的江苏人率先排出了自己的发展坐标:2007年前,苏南总体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2年前,苏中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总体实现现代化;2017年前,苏北先于全国总体上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苏中部分地方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进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2020年,江苏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亮出时序,是勇气,更是承诺。率先发展,不光是江苏人的自觉,更承载着两任总书记的重托——江苏要全面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这个重托已经成为江苏新世纪初发展的总定位,奋斗前进的总目标,各项工作的总要求。
形成共识的“两个率先”必然成为新江苏建设的总方略。而“两个率先”的道路要靠江苏7400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来走。如何使江苏的“两个率先”之路走得既快又好?江苏在审视自己,也在审视世界,而审视的视角当然是科学发展的理念。
究竟是融入到世界生产力进步的大潮中,还是被边缘化,这从本质上决定着江苏经济的内在素质。省委书记李源潮郑重提出,谋划江苏的“两个率先”,必须融入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生产供应链,抢占国际先进制造业生产和市场份额。
关注江苏经济发展的专家也认为,江苏增长方式转变,不搞产业结构调整是行不通的,而结构调整不借助国际资本和技术也是行不通的。其实,江苏经济的10年国际化之路,积累了财富,也积累了胆识,学会了在风险中游走世界,懂得在讨价还价中利用国际资源。
走向国际,江苏人还有一个朴素的判断,就是江苏的生产如果不到国际市场去找饭吃,势必会大规模挤占中西部市场。强烈的大局意识,促使江苏人义无返顾地选择国际化生产的道路。
城市化,江苏一直以来的骄傲。但在江苏人看来,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的成绩仍然不足于称道。江苏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共同结果,而相对江苏的工业化进程,江苏的城市化进程有所滞后。
差距虽是率先的差距,但努力时不我待。江苏的城市化战略已经有了清晰的取向,即变过去以小城镇为主的分散发展,向以大城市为主导的集聚发展转变。南京、苏州、徐州三大都市圈的构建,正式启动了江苏新一轮城市化的大潮,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是江苏率先之路的突出挑战,一直以来为苏北“输血”的战略,虽解燃眉之急,但南北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不得不让江苏决策者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扶持政策。年初“两会”上,李源潮书记关于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增长机制”的讲话,至今记忆犹新。
据此,江苏实施多年的苏北战略,发生了新的矫正。苏北发展的内生力量支撑就是工业化。这既有苏北5市的战略选择,也有全省工业布局调整的拉动。而实现目标的路径在于创新,江苏实施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的“三沿”工业发展布局就是体制性创新。
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内生力量在于新型工业化。江苏正在朝着区域共同发展的方向迈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江苏的努力必将成为全国的示范。这也是率先的题中之义。
“发展绝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江苏的“两个率先”必将是以人为本的率先、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率先、区域协调发展的率先、可持续发展的率先。
锻造一支善于治省理政的干部队伍
为政之道,要在得人。实现 新江苏蓝图,走好率先之路,关键要有一支善于谋发展、成大事、作风正的领导干部队伍。这一点,江苏的决策者们已经做出了胸有成竹的谋划。刚刚闭幕的十届八次全会,把建设人的问题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
锻造干部要从选拔方式改革开始。江苏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经济改革一样令人关注。率先实行任前公示制、率先大规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率先公推公选领导干部、率先试点公推直选乡镇党委领导班子。
这一连串的率先动作,使得江苏的干部建设出现了清风扑面的喜人景象。公推公选出来的22名省管干部已经上岗,更是被外电看成是中国干部制度改革的具有突破意义的信号。
把试点的经验上升为制度,江苏已在行动。提交八次全会的讨论文件中,关于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引发共鸣。文件鲜明地指出,和平建设时期,要靠民主的办法、竞争的办法、群众公认的办法来选择人。而就在本次会议上,全委会票决无锡市委书记的做法,使民主选人的基层探索变成了省委高层用人的自觉实践。
依靠人民群众选人,选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一旦民意得到了尊重,民主的发展不可逆转。江苏的决策者们并没有满足于刚刚的破题,在继续实行公开选人的同时,还要在干部竞争激励机制和淘汰退出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对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行民意调查,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省委书记李源潮反复强调。江苏的大发展,急需一批胸襟宽、知识宽、眼界宽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而实际情况的确不容乐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干部队伍的眼界、知识和能力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就在本次全会上,省委书记毫不留情地为“知识恐慌”“本领危机”型干部揭短。
李源潮特别指出,一些干部满足现有知识,满足已有经验,重交往应酬,少学习研究,在知识和本领上逐渐处于弱化状态。基于这样的判断,江苏已经把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学习是建设人的需要,也是事业的需要。让干部走进课堂、走进书房,甚至走出国门,为的是培养能够担当“两个率先”重任的骨干力量。
形势逼人。江苏第一次为领导干部学习做出了硬约束:县处以上党政领导每年必须更新五门专业知识,必须接受一次脱产培训,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对其他各种类型干部也有具体的学习要求。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文件规定今后凡是学习、培训不达标的干部,一律不予提拔重用。
在发展实践中提升执政能力
推进“两个率先”,建设新江苏,是江苏党组织现阶段最大的执政使命和执政实践。崇高的使命、创新的实践,要求党组织必须尽快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执政意识,更新执政观念,提升执政理念,在生动的发展实践中显著提升执政能力。
执政理念引导执政行为。带领7400万江苏人民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江苏党组织,再一次审视自己的执政观。江苏的决策者们认为,必须树立符合时代和人民要求的执政观,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理念。
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好的作风就是重要的执政资源。江苏2004年初的“开门整风”,成效显著,但办法不是一劳永逸。省八次全会再次把作风建设摆上日程。
把心操在基层,把劲使在基层,这不仅是江苏28万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取向,更是崇尚好作风的政治宣言。因为他们深知,作为共产党的干部,群众是“天”,群众的利益就是“天大的事”。
从基层和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江苏整顿作风的矛头再次指向机关,不允许盲目决策、错误决策,不允许变法治为人治,不允许乱作为、不作为,不允许奢侈挥霍、贪图享受。衡量的标尺就是人民的评判。“万人评机关”,已经成为作风建设的重要方向标。
伟大的事业必然依托伟大的工程。人民群众评判党的执政能力强弱,往往是从身边的党员和组织看起。江苏党组织毫不掩饰自身建设的三个不适应:即统筹发展的能力与“两个率先”的新任务不相适应;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与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党的工作越到基层,越有人格化。“强基工程”的关键是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着眼于江苏加快发展实际,18万个基层党组织和近390万名党员正在成为群众的带头人和贴心人。
阳光用权,意在防腐。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全会上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不受监督的公共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而事实上,今年以来江苏接连出现的重大腐败案件再次警示:权力运行急需“阳光工程”。
反腐需要全党的智慧。本次全会不仅接受了省委常委会廉洁从政的报告,还为全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正确行使公共权力“把脉”,办法就是把权力摊在阳光下。
越是权力集中的地方越需要透明和监督。循着这样的思路,江苏构建的是多数人监督少数人的严密监督网络,着力加强的是对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掌握重权的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暗箱操作,防止非正常干预,防止公权私用。
纵观历史方位,执政能力建设就是一场“大考”。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历来富有创造精神的江苏人一定能在新的发展征程上交出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