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本教育,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7843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各个学校正在大力打造高效课堂,力图在课堂教学上提高效率。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改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把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探究、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生本教育提倡要有课前预习、前置性作业、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老师引导点拨等过程,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生本”观念。
  课堂教学改革,既要借鉴别人的经验,又不能照搬照抄。应该发挥自己的固有优势和个性风格,构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师角色,突出以学生为主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教学。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一节课,生本课堂上老师教得很轻松,学生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改变以前满堂灌、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这种堂课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处于学习主体的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生本课堂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来提高能力。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要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能得以提升,即使冲击了事先规定的课堂教学程序也是有价值的。
  学生要将学习主要放在探究与课堂所学内容有关的相关信息上,并学会及时地整理总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比如,语文生本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感悟、表达。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才能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这些仅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学生必须自觉地涉猎广泛的知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对学生展示出来的强项和优势的肯定,激发、引导,带动、唤醒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因此,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确立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
  三、明确奖惩制度,建立学习小组,激活学生思维
  明确的奖惩制度,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最有效途径。课堂要想有一个好的效果,必须有一定的机制。要建立起语文学习小组,根据语文学习成绩、学生内向或外向的性格特征进行男女生搭配。以若干人为一组,共分出几个小组,每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每三个小组选出一位大组长,这样就形成了从大组长到小组长到组员的小组形式。小组间人数均衡,互相监督,形成一种竞争模式。建立好学习小组后,鼓励这类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以他们个性化的思维引导更多的学生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自主解决了一些问题,将知识进行了内化,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其他文献
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让学生亲近课堂,做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最高追求就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沟通、一种激发、一种互动,要让课堂成为快乐的场所。语文课堂,不应该教师从头到尾来分析课文,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富有激情
期刊
河南省高考,自从2009年开始使用新课程改革的全国卷。这套试卷较过去相比,加大了阅读量,变得注重阅读,淡化基础知识,增加了一个新题型——探究题。从近几年此题的设题形式和答案组合来看,似乎不难,但要想精益求精,完善答案,还需雕琢历练。  探究题属于新生事物,还在摸索、尝试阶段。从2007年至2012年新课标卷的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封闭式的,答案从文中进行筛选、整合,再概括即可。随着探究题型的设题逐渐走
期刊
苏轼和纳兰性德分别是中国北宋和清朝著名的大词人,他们具有类似的人生经历,都在青年时期失去配偶。确切地说,苏二十八岁时失去爱妻王氏,纳兰在二十三岁时失去爱妻卢氏。因而,他们在情感体验上具有相同之处,失去爱妻的无比沉痛,不免会时时萦绕于心,发于言外,见于词作之中。《江城子》和《蝶恋花》就分别是他俩为悼念亡妻所作之词。这两首词作如下: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
期刊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被认为是“用血泪凝成的挽联”,千百年来被后人吟诵、传唱。其丰富的想象、炽热的情感、绚丽的色彩,无不使人惊叹。诗中光彩夺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屈原用心血、才华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是诗人屈原自我形象的完整投影,是屈原所追求的“美政”“美德”“美景”的集合。  阅读《离骚》,在脑海中时时会浮现出一位忧国忧民、嫉恶如仇、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高尚完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高冠长剑,
期刊
在唐诗宋词鉴赏中,很多评论者如果想引用他人的评论文章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人,并且把这个人的词论标准作为词作评价的最高典范。他,就是王国维,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既然能被鲁迅称赞,那这个人物肯定非比寻常。人教版新课程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就节选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十则。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一些看法。  十则谈论的主要话题是“境界”,在第一则中作者就运用“最上、高格、自有名
期刊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如是说。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满足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永无止境的本能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生动、精彩、高效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去激
期刊
新材料作文的题型,始终坚持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立意上具有多种选择、理解上不设障碍等原则。通过题干的具体要求,将立意的自主权、文体的选择权和标题的拟定权交给考生。经过六年的不断尝试与完善,到目前为止,比较而言,新材料作文作为高考作文题型,是优于其他题型的,进而备受命题者青睐。  那么新材料作文该如何审题呢?  一、由果溯因法  方法释义:由果溯因法就是由事件的结果去推究产生结果的原因,追问为什么,事
期刊
新材料作文,既区别于传统的材料作文,又吸收了话题作文的先进理念,是有着鲜明特点的作文形式。  其特点之一是高度的开放性,即允许考生在材料范围内自定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可简称为“四自”。同时,它又吸纳了话题作文的“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元素,给予了考生更多的写作自主权。为考生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特点之二是严格的限制性,即要求考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范围,不要套作,
期刊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养成教育”尤为重要。那么,学校如何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呢?  主要采用“775养成教育”管理理念,即从抓“七个习惯”“七个一分钟”“五个杜绝”开始,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树立良好的校风,使校容、校纪有较大的改观。  一、“七个习惯”  1.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要养成制定计划的
期刊
观看了姚重远老师的读书报告会,可以说是层层深入,精彩纷呈。先由学生来展示自己的读书体会,一开始是两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从整体意义上谈自己的读书,让学生感觉读书其实没有那么难;然后再由一位学生具体来谈读书的方法、途径和实践的方式,所读内容有经典也有流行,有文本也有歌词台词,从更广阔的层面让学会感觉阅读可以有这样丰富的内容;随后一位学生来介绍自己的学术和社论评论阅读,让学生感觉到阅读对思维甚至是思想的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