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如是说。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满足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永无止境的本能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生动、精彩、高效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课堂是学习的第一场所,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行举止,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都可能影响课堂气氛,对学生产生影响。当一个充满朝气、热情洋溢的教师出现在讲台时,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尤其是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体验,更能让学生融入课堂,进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和快乐,有助于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媒体展示,直观激趣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除此以外,也可借助音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及音乐的变化中,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例如,在教授《林教头风雨山神庙》和《边城》时可以将相关的影片放给学生观看。
  在运用音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在观看完影片后,还要让学生有感情地讲述自己的感受,便于他们充分感受形象,理解作品。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最能创造氛围,渲染情境。把音乐、语言、画面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这种直接的观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组织活动,调动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当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作者在文章里塑造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领悟作品主旨,可以设计这些情境:1.如果你是导演,如何布置拍摄别里科夫的死亡现场?2.如果你是侦探,如何调查别里科夫的死因?3.如果你是法医,如何为别里科夫写死亡鉴定书?4.如果你是演员,该如何饰演别里科夫这个人物?通过这些引导,学生个个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如,《林教头风雪山东神庙》一课,在授课后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次“评书大赛”,既能展示学生的风采,又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及时练笔,抒写真情
  语文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因此,教学中少不了训练的环节。当课堂气氛浓烈,学生情绪高涨时,教师应适时地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边城》一课学后,可以启发学生:这里有最朴素的居民,有最美丽的风景,这里唤醒了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一切都只因为他——沈从文。然后,要求学生试着为沈从文写一段颁奖词。再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学完后,可以启发学生:这样一个辖制着全城的人走了,你心里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请学生为别里科夫写墓志铭。
  在应试教育的“强压”下,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语文课堂成了做其他学科作业的课堂。然而这也与当前过于死板的语文教学方法有关,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而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及时训练来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和体验。能让学生置身于课文内容的情境当中,去感悟文章或者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其他文献
对于白嘉轩来说,他的最重要的关系在于家庭。他的所作所为,主要都是为了家庭的利益。为了把父亲的坟迁到那块他认为蕴藏着白鹿精魂的地里去,他谎说自己做了梦,梦中父亲示警;为了“传宗接代”,他理直气壮地宁可变卖家产也要不断地续弦;为了发家致富,他最先种植罂粟;为了李家寡妇的那六分好地,他和鹿子霖大打出手;孩子到了读书的年龄,他便送他们上学,沿着“耕读传家”的道路发展;为了延续香火,他提出了借种计划。白嘉轩
期刊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极重要的一环。教学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的关键在于善“问”。富于艺术性的提问往往可以使学生思维主动,获得完美的答复。所以提问中要讲求艺术性,但要克服教学中提问的一个误区,就是只“问”不“评”。其实,提问应该包括问题设计和随机评价两个部分。没有评价,达不到设计问题的目的;没有评价,答者若有所失,听者无所适从,效果可想而知。下面就从问题设计和随机评价两个方面,谈一下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期刊
考场上如何迅速破解话题,打开思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一大关键。先来看两篇高考范文的提纲:  《甩掉包袱,实现人生目标》的写作提纲:只有放下包袱,才能实现人生的奋斗目标,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甩掉包袱,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李白);甩掉包袱,才能创造人生辉煌(无臂钢琴师刘伟);甩掉包袱,才能收获人生硕果(袁隆平)。让我们甩掉包袱,驾起人生的风帆,驶向光明的彼岸,实现人生奋斗的目标吧!这个提纲对话题分解合理
期刊
江苏高考从08年开始增加了语文附加题(限文科生),这40分的附加题对于高三学生尤为重要,因为语文的前160分经过12年的学习基本上已经定型,而这40分大家几乎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它对于高考的最终成绩影响很大。其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15分的名著题,十部名著洋洋洒洒,内涵丰富,耗时长而收益少。而最最让学生痛苦的是简答题,似乎都能答一些,可与参考答案一对照,所获分数甚少,10分2题的简答题经常相差4、5分
期刊
新课标课程改革以来,要求高中生必须在三年学习期间阅读相关文学名著。这一要求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学生单纯学习课本、知识面狭窄、能力较低的局面,从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学生的高中三年学习生活中,通过广泛阅读,能够取得极大的收获,个人能力也会有极大的提高。  首先,阅读经典充实了学生的高中生活。  高中三年匆匆易逝,有些学生很是茫然:或者埋首于功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以至于满面沧桑,未老先
期刊
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让学生亲近课堂,做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最高追求就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沟通、一种激发、一种互动,要让课堂成为快乐的场所。语文课堂,不应该教师从头到尾来分析课文,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富有激情
期刊
河南省高考,自从2009年开始使用新课程改革的全国卷。这套试卷较过去相比,加大了阅读量,变得注重阅读,淡化基础知识,增加了一个新题型——探究题。从近几年此题的设题形式和答案组合来看,似乎不难,但要想精益求精,完善答案,还需雕琢历练。  探究题属于新生事物,还在摸索、尝试阶段。从2007年至2012年新课标卷的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封闭式的,答案从文中进行筛选、整合,再概括即可。随着探究题型的设题逐渐走
期刊
苏轼和纳兰性德分别是中国北宋和清朝著名的大词人,他们具有类似的人生经历,都在青年时期失去配偶。确切地说,苏二十八岁时失去爱妻王氏,纳兰在二十三岁时失去爱妻卢氏。因而,他们在情感体验上具有相同之处,失去爱妻的无比沉痛,不免会时时萦绕于心,发于言外,见于词作之中。《江城子》和《蝶恋花》就分别是他俩为悼念亡妻所作之词。这两首词作如下: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
期刊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被认为是“用血泪凝成的挽联”,千百年来被后人吟诵、传唱。其丰富的想象、炽热的情感、绚丽的色彩,无不使人惊叹。诗中光彩夺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屈原用心血、才华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是诗人屈原自我形象的完整投影,是屈原所追求的“美政”“美德”“美景”的集合。  阅读《离骚》,在脑海中时时会浮现出一位忧国忧民、嫉恶如仇、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高尚完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高冠长剑,
期刊
在唐诗宋词鉴赏中,很多评论者如果想引用他人的评论文章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人,并且把这个人的词论标准作为词作评价的最高典范。他,就是王国维,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既然能被鲁迅称赞,那这个人物肯定非比寻常。人教版新课程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就节选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十则。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一些看法。  十则谈论的主要话题是“境界”,在第一则中作者就运用“最上、高格、自有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