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中国小说的流变和自由写作

来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以小说为主流,在启蒙意识和功利思想的作用下,一直承担着时代的使命.而20世纪末中国小说发生了极大的流变,逐渐淡化了"五四"启蒙立场和社会功利意识,日常情感和个人体验成为小说叙事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的伤痕反思文学使长期禁锢的文艺政策逐步解冻,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在摆脱文学过重的负荷,回归文学自身的努力中受挫.在严肃文学被冷落的沉寂中,被商品化思潮左右的大众文化直接影响了文学,使之退居边缘,小说现代叙事在回归故事的通俗性、个性
其他文献
陈达新自调到藤县塘步镇第一中学后,鉴于学校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接受教育起步晚,且陋风陋习严重,感觉实在难登“大雅之堂”的实际,为了让乡村学生能像城镇学生一样的“潇洒自如”
研究表明,在铽(Ⅲ)-均苯四甲酸(PMA)-对苯二甲酸(TPA)体系中加入一定量三苯基氧化膦(TPPO)能使体系荧光强度增大约一个数量级,稀土离子La3+,Gd3+,Y3+与Tb3+-PMA-TPA-TPPO形成
<正>浙江省在2016年第一次使用新题型"读后续写",之后在全国高考试题中被广泛应用。"读后续写"主要指的是将某篇记叙文的后半部分去掉,使学生能够续写。为了能够深入研究在"
取得时效的构成要件为两个方面,即"占有"和"经过一定期间".作为取得时效的重要构成要件之一:"经过一定期间",即取得时效期间,其何时开始起算、何时中止、中断是取得时效制度
教育无一例外是追求育人的教育,无论教育的过程是多么的复杂多变,但教育“尊重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活,追求人的自由”的宗旨却始终不变,这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奉行“行知兼善,爱满天下”的至善教育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讲,至善教育是让小学生体验到爱的教育。  一、“至善”教育的内涵  “善”有三层涵义:一是善良,指人的品德;二是美好,指人的状态;三是善于,指人的能力。“至善”的“至”有“到”和“极、最”的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其主要原因是:1.教育体系不合理;2.劳动用工制度不完善;3.职教未能实现其应有价值;4.“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的消极影响。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
近代意义上的中国高等教育,是西学东渐的“舶来品”,也是传统高等教育变革的结果。在废科举百年之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科举学丛书,厦门大学副研究员张亚群博士的专著
以逻辑语义学为视角,通过与语义预设、释义和实质蕴涵等的比较辨析,可重新厘清语义蕴涵的概念并概括它的基本特征,即:整体单向推出性、不可取消性、单一地转化为语用预设性、
在Ru(Ⅲ)催化高碘酸钾氧化变色酸2R的褪色反应基础上,提出了测定钌的新催化光度法.在25mL溶液中,钌质量在0~0.12μg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检出限为8.24&#215;10-5μg/mL,测定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