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芝明:实心实意为服务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iy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系祖国,觅机折返,
  定居香港,维护团结,
  早年去内地投资,今昔担两岸桥梁。
  热爱服务,甘心付出;
  吃苦耐劳,勇往直前。
  有挫折,不言悔,
  有困难,不认输。
  这便是李芝明先生。
  
  服务社会 关注儿童
  
  李芝明先生是香港宋庆龄金钥匙培训基金会会长,自创会以来,已在其中任职整整十五载。2011年12月,该会举行了“群策群力、共创和谐”的周年庆祝晚会。如此重要的场合,作为主办方领导之一的他,不免又要忙前忙后。
  实际上,这样不辞辛劳地出力又何止这一次呢?香港宋庆龄金钥匙培训基金会在业界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团体,一直以来,都以“培育儿童艺术科技专长;发展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维护儿童社会福利权益;增进儿童国际友好情谊”为主要目标,坚定地执行诺言,因而,繁复多样的活动层出不穷,李芝明会长与该会一路相随至今,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岂有不参与之理!每一次,他都身先士卒,为会务活动“鸣锣开道”,邀“八方来客”相聚相谈,为“群贤毕至”而喜悦欢呼。
  早在香港宋庆龄金钥匙培训基金会成立之前,他就与其它同仁一道,伴之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那是1996年,香港尚未回归,正处不甚安定的过渡期,移民潮陡然兴起,各方面都较为混乱。” 当时,他们所要面对的困难不仅有港英政府治辖下,成立公益团体所需办理的复杂手续,还有身边之人纷纷远走的移居压力,但他们仍坚毅地选择留下,在北京宋庆龄基金会的支持之下,锲而不舍地迈出了第一步,登记、注册、招贤纳士,成功建立了正式组织,并马不停蹄地开始运作。可以说,1997年是李芝明会长的一个分界线,在此之前,他在湾仔区工作,致力于维护香港的安定团结,在此之后,他则专注于该会,将服务的主要重心转移至搭建两岸儿童之友好互利的平台。
  回忆那段往事,他充满感激,笑说,“一开始接触这方面的工作尚不熟练,多亏了一众热心人士的指点。”只要下定决心,定会有所成就。放眼今天的宋庆龄金钥匙培训基金会,各式活动交错密集,覆盖两岸,每一个精彩片段被文字记录,每一个难忘瞬间被相机捕捉,图文并茂地印制在纪念刊本之中,正是反映了该会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参与社会的建设性。诚然,这并非是李芝明先生一个人努力的结果,但这其中的成绩也离不开他一点一滴的“耕耘”。
  香港宋庆龄金钥匙培训基金会主要以服务6—14岁的少年为目标,对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视,尤其在思想认知的引导、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激发等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始终将之视作己任。该基金会自成立之日起,已陆续通过办展览、开培训班、两地互访等形式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影响力比较大和教育意义较为深远的有开设“宋庆龄—永恒的中国心”历史文物图片展,出版《中华少年天才书画集》,举行“城市之王”竞跑赛,建立“全国儿童心连心”交流平台……
  李芝明会长还补充说:“随着会务的延展,我们还发现有的知识,不仅少年需要知晓,青年甚至老年也相对缺乏。例如,1911—1949年间的这段历史,国内以及海外的部分地区都多少存在一定的误解,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在下一代成长的过程中,还原历史事实和真相。”
  在他的名片上,宋庆龄女士的名言醒目可见,“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十五年过去,他帮助过的儿童已成长为少年,而新一批“八九点的太阳”正一个接一个地升起,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他也加紧了前行的脚步,向这一教诲奋发努力。如他所期望的那般,而今,香港宋庆龄金钥匙培训基金会蕴藏着充足的正面能量,前途无限,未来光明。
  毋庸置疑,李芝明会长一贯笃定执行该会宗旨,尽责参与各项会务管理,以一个带头人的身份,发挥着带头力量。但是,每每谈及功劳,他总是谦逊地说,“我们的不少活动都是与大家一起合作的,社会活动多而复杂,离不开不同学识、界别之朋友的协助,是大家共同携手才形成了今天人和的大局面。”
  他是一个热心服务社会的人,除了香港宋庆龄金钥匙培训基金会之外,还在湾仔区业主联合会和街坊福利会分别担任副会长及永远荣誉主席之职,力在为湾仔区的繁荣和坊众的安居乐业尽一份力量,兴地方之文化,满足日益成长之精神需求。
  
  爱国爱港 言行一致
  
  李芝明先生出生于爱国之家,据说其父曾追随革命领袖孙中山一同参加过革命,可惜,英年早逝,终止了原本灿烂的人生诗篇。其母亦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鉴于种种原因旅居国外,但一直深深地眷恋国土,临终之前,特别叮嘱他,身后无论如何一定要带她回到华夏大地。
  受上一辈影响,李芝明先生始终对祖国又爱又敬。早年身在海外之时,便坚持学习国语,即使聘请中文老师的费用高昂,也毫不吝惜,在自己进修的同时,也令子女一同受教,家国情怀,薪火相传。
  “我原在航空公司工作,美、法等国家都曾有所涉及。最后,定在瑞士,置身旅游行业。”他如是介绍道。基于这一经历,经常赶赴世界各地出差不可避免,作为国际大都市之一的香港自然也列在其中,久而久之,他便喜欢上了这颗美丽的“东方之珠”。1967年,他受美丽华酒店前负责人的邀请,与之合作,在香港成立办事处。早早就心系祖国的他便借这次机会回到魂牵梦萦的国土,从此定居至今,快乐而知足。
  那时的他正值年富力强的燃烧岁月,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敢于热情的尝试,大胆地实践。1969年的祖国还未实行改革开放,两地的交流也不频繁,他在美国朋友的鼓励之下,到内地深圳投资,开设纱布厂,进行出口业务。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在内地注入港资的企业寥寥无几,他的这一创举可算首开先河,为港商开山探路。其后,他还曾深入北京,洽谈了电子方面的业务,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因为不畏风雨,所以职业生涯充满了斗智的乐趣和丰富的兴味。
  李芝明先生的心中牵念着祖国,也热忱地爱着香港。亲历了回归、非典、金融风暴等各种风波,他对香港的信心与日俱增。他说,“这么多风波过去,香港人从未言败。这与他们身上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香港的文化呈现百花齐放,开放兼容的格局,各种文化交织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本土文明。但是,在李芝明先生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他说,“香港的法律、医疗、福利等各方面条件都较为完善,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物质的基础。如同植物的生长,唯有泥土,而无良种,则无法生长出丰足的果实。香港还需要在已有的根基上再图发展,将这里培育成一片文化的绿洲。”
  面对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他发现身边学习国语的人大多较为积极,因而感到十分喜悦。心想,这无异于为沟通铺路,一定能增进交流,达成互利互惠。谈及这一点,令他想起在香港的变迁史上,内地同胞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他说,“很久以前,香港原本是一个小渔村,她之所以发展成为今天令万众瞩目的国际大都市,是很多内地同胞带来了智慧,燃尽了青春,挥洒了汗水,为香港的繁盛作了诸多贡献的结果。”纵观所言所行,作为香港居民,他又未尝不是怀着这般远大的抱负在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呢?
  业余时间,李芝明先生注重养生,勤练气功和瑜伽,也注重修身,喜爱弹琴、阅读、写作。生活于他,如一件美不胜收但尚未完成的工艺品,他懂得欣赏,亦懂得珍藏,而服务和工作是其不可或缺的支架,还等着他描摹,组画……
  
  
  李芝明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香港宋庆龄金钥匙培训基金会会长
  湾仔区业主联合总会副会长
  尖沙咀街坊福利会永远荣誉会长
  其目标:培育儿童艺术科技专长
  发展儿童身心健康教育
  维护儿童社会福利权益
  增进儿童国际友好情谊
其他文献
这是高贵的灵魂在歌唱,这是美丽的源泉在流淌;这是喧嚣都市中的一方净土,这是万千瑰宝中的别样洞天。那一抹抹醉人的碧绿,那一点点镶嵌其中的纯白、玄黑、幻紫和金黄,在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巧夺天工的雕刻下,散发着慑人的美感。  这慑人的美感绝非一时的哗众取宠,亦绝非对潮流的刻意追捧。它能穿越时空,让人流连忘返;它能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样的美感,能够创造一次就足以感怀此生。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创造
期刊
谦逊的金庸     据了解,目前,在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金庸的读者。金庸的小说语言非常流畅而且易懂,只要认识中文的人都能阅读。他的作品之所以能这样大获人心,笔者认为主要在于金庸先生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气磅礴和广博的知识性。他的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无所不包,特别是历史、政治与哲学在金庸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金庸还是个著名的政治评论家,上世纪中后
期刊
在香港建材行业,竞争激烈。大大小小的建材企业虽然各出奇招,却也免不了“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一批又一批企业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如转瞬即逝的流星般陨落、消亡。但人们也注意到,有一家名为“成发集团”的建材企业创立近三十年来,始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在香港建材业界占一重要席位。  成发集团在经营管理上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他持续发展的经验何在?为此,我们对成
期刊
有志之士,以德为先,  狮心悠悠,依路而行,  于本土,敬老爱幼,激浊扬清,  于异地,春风化雨,屡送甘霖。  他在行动,  慈善的意义,如绕梁之音;  他在微笑,  助人的快乐,不言而喻。  今夕何夕,狮子之光不息,  服务之足迹常走常新!    人心向背定成败    澳门狮子会成立于1972年,为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港澳303区领导下的分支机构,近四十年积淀,令它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素有“社团社会”
期刊
太极,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令他勤学苦练,痴迷不已。  太极,牵引他掉转方向,  让他在五十一岁时,弃商习武;  过花甲之年,开班授徒;  一心将太极发扬光大,泽被于众。  名为云烟,利为枷锁,  细品真味人生,他果断取舍,  谁能说,这不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洒脱?    弃商学拳 最爱太极    国粹太极,习之者众,亘古不衰,传承百世。不知由何时开始,养生文化悄然风行,武术太极亦随之沾光添彩,愈发
期刊
2006年5月,郑光煌先生以侨领前辈的身份获国务院侨办海外交流协会的邀请,成为该会主办的敬贤观光团成员,前往内地参观交流。在游览了祖国三大城市——北京、西安和上海的历史文化古迹,目睹了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的新貌,领略了未来发展宏伟蓝图后,年近80岁的郑光煌先生深感自豪与鼓舞,他情不自禁地欢呼:“祖国,您是那么美丽、繁荣、伟大,我们永远热爱您!”  此情此景,郑光煌先生那充盈内心的爱国之情令人感动:它真
期刊
三十多年,是他行医的时间长度,  努力奋进,是他从医的学习广度,  健康为首,是他为医的责任厚度。  入行中医,起源内心强大不容拒绝之使命,  创办协会,旨在群策群力提升中医之地位,  执着坚守,只为传承父志开拓创新之信念。  在他看来,知识就是力量,  而使用知识则是更重要的力量,  他,愿意且需要,将知识握在手中,福泽社群。      受父影响,走入中医行列    谈起陈培华先生与医结缘的经历
期刊
半个世纪不解的医学情怀,  一生情之所系、梦之所锺,  中医承载着他的梦想、心血,更是他的职责所在;  五十载峥嵘岁月,  潜心钻研,练就精湛医术,  诚意相待,成就崇高医德。  秉承着大医精诚之心,  坚守医者的傲骨与良知,  治病救人,弘扬祖国医学;  而今,虽年已七十有五,  然医学之热忱不减,情怀不灭,  俨然中医界之不老顽童。    半世纪医学情缘 精勤不倦    我们中国人向来讲究缘分
期刊
人們稱他為香港第二代企業家的代表人物。因為他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新一代企業家的風範:眼光長遠、處事理性、喜歡創新。  正是他在父親打下的雄厚基礎上,與父親齊心協力,運用國外 所學到的專業知識,令公司繼續穩步前進。三年間,先後斥資近7 億港元收購了尖沙嘴 崇山大廈、大潭洪 山廣場和 金城銀行大廈 ,令業內外人士驚歎不已。  他不允許公司的物業有一點隱患存在;他記得公司每一個員工的名字,包括信差;他會親力
期刊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  蛮名噪海外,美誉入杯樽。  国茗何处觅,瑞草聚本轩。  一品普洱茶,佳茗集此堂。  这就是潘彼超教授创建国茗轩的理念,  此地汇聚中国茶之上品,  他于此学茶礼、研茶理、赏茶艺,  更潜心修茶德、悟茶道、传茶情,  冀以茶会友,于品茗佳境中,弘扬茶文化。      仙琼玉浆 觅茶之珍品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竞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
期刊